业界转聘内地专才 香港金融才俊失去优势?

走在中环,投身金融业的Lily表面风光,但在内地专才竞争下,她对前景越来越困惑:“读了金融反而更窘迫,不知还可以做什么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数年前一个周五晚上,Lily独自一人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办公室加班,为工作埋头苦干。然而,她的同事未待下班时间,不够下午五时就急着离开了。

“组内另一位同事来自内地,刚巧我的上司也是内地人。同事希望每个周末回上海老家,上司看着大家都是内地人,就私下通融让他早走,连假都不用拿。”Lily想起在旧公司的这一幕,不禁咕哝道。

位于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地标,亦是许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驻扎地,堪称亚太地区的商业重地。成功走入这里的写字楼,是不少香港金融才俊的“身分象征”,但今天在这里出入时,听到普通话的机会比广东话还要多。

Lily坦言,近年中国内地成为香港金融体系的主要市场,因应这种情况,金融服务业约五至六年前,开始大量改聘内地专才;到了今天,行业更是由内地专才独领风骚。她既有不满,但心知大势所趋:“是这个样子的了。”

香港金融服务业走向内地市场的今天,香港金融专才又应该往哪里走?

面向内地市场 业界转聘内地专才

不便透露年龄的Lily,八年多前加入金融业,现时在一间中资银行工作。她说,这几年来在不同机构工作,内地同事越来越多,偶而甚至会空降“背景显赫”的内地专才。

“有些是靠关系进来的,即使教育水平或工作表现,跟香港学生差不多,但人家有人脉、有背景,比你多优胜的地方,能为公司带来生意。”她语气中略感到不忿:“还有就是带来不同的工作文化,有获厚待的内地同事,天天准时五时下班,抱着‘大家都是中国人,就多点tolerance(容忍)’的想法。”

端传媒接触多名香港金融专才,均提及这种情况,但由于担心会被解雇,因而拒绝受访。Lily却坚定地说:“行业改变或会影响年轻人出路,我想为这件事发声。”然而,她也拒绝在访问中披露全名,也避谈有机会让外界辩识其身份的细节。

Lily在外国大学主修金融,2008年毕业回港。当时正值环球金融海啸,行业前境不明朗,多年来艰辛地往上爬,迎接她的却是行业转变的新景象。

早在2004年,香港银行业首次推出人民币业务。及至2015年,香港跟国家商务部签署《服务贸易协议》,香港与内地银行服务业更为密切。截至2016年12月,香港已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处理全球人民币支付量的70%。

股票市场方面,“沪港通”在2014年11月开通,2016年12月再推出“深港通”。北向及南向买卖证券的每日额度,高达130亿元人民币和105亿元人民币。两地基金互认计划也在2015年通过,根据同年统计,持有香港基金管理公司的资金,68.5%来自海外。

香港越来越依赖内地市场的同时,金融业从业人员也出现明显变化。

Lily忆述,她2008年入行时的上司已是内地人,于是,为了与公司内部有良好沟通,以及面向内地市场,他们必须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在工作报告上写简体字。

“撰写分析报告时,有时会被上司challenge(驳斥)中文不好。例如,我写了‘问非所答’,但内地上司要求用词是‘答非所问’,这更成为评核工作表现的标准。”Lily对记者说道。不过翻查字典,其实“答非所问”才是正确用法。

从2011年起,她察觉外资银行开始撤离香港:“当时,有些外资银行索性将香港分支关掉了,转移到北京、上海、杭州,香港完全没有办公室。”Lily也留意到,一些外资银行如今不再租用昂贵的中环地段,搬去租价较低的港岛东部,以削减开支。

但读了金融反而更窄脚(意指窘迫),不知还可以做什么了。”中资银行雇员Lily

外资撤走造成职位减少,加上内地专才竞争,Lily透露,在“僧多粥少”下,不少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同行,都感到职位岌岌可危:“投资银行都在 cut(缩减)资源,工作很容易被裁减,但大家只能跟着市场走,也会造成行内back office(内勤)工作抢饭碗。”

回想当初,Lily为了生计和前途,放弃自己有兴趣的时装设计而修读金融,“但读了金融反而更窄脚(意指窘迫),不知还可以做什么了。”她慨叹道:“更年轻的一代或毕业生,只会面对越来越多竞争,入行比我更困难,要好outstanding(出类拔萃)才有发展。”

年轻金融从业员往哪走?

早在2015年,金融发展局发表报告,指聘请内地专才成为行业趋势,相信是他们“具备网络优势、通晓中文”所致。报告指出,在2015年之前的十年,八成投资银行增聘的内地雇员超过20%,情况最为显著。

一名不愿具名的投资银行管理层对端传媒说,团队早前聘请了一名内地毕业生和一名香港毕业生,两者能力差距显而易见:“两人同样认真、有责任心,但有时内地客户说什么,香港那个连听都听不明白。即使语言能力可以catch up(赶上),但再说到对中国业务的了解、甚至国际视野,都是内地毕业生明显优胜。”

“我是香港人,当然也希望聘请一个香港人。”他无奈地说:“十年前,内地金融体制不成熟,没有很多专才。但来到今日,内地专才有了你的技术、知识,甚或来港的都是内地最顶尖的精英,一定造成很大竞争。”

面对市场变化,现届政府大力鼓励香港青年北上发展。行政长官梁振英在2013年8月3日出席青年专业论坛时,鼓励香港青年专业人士“不应该将发展空间局限于香港,要放眼内地和海外”。

梁振英在2014年1月24再发表网志,提及率团访问福建时,有随团学生问他如何面对学位贬值、就业困难的问题。梁振英说:“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消极的。积极的做法应该是扩大我们年青人的出路。我积极跑内地、跑北京,目的是透过善用CEPA等各种政策,让香港能借助内地经济蓬勃的优势,增加就业和事业发展的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助理院长李兆波认同,市场转聘内地专才,令不少本地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同时,不少学生对北上发展却有所抗拒。但他认为,问题不止关乎中港融合:“全世界变得便利,若你只想着香港这一块,一旦公司不想再在这里投资了,人家可以直接搬走。”

出身会计的他透露,有会计师行近年少了聘请本地会计系毕业生,反而心仪内地专才:“四大会计师行其中一间,跟我们直接断了联系,人家根本不愿聘请香港会计专科生。”

Lily对行业变迁尽管大吐苦水,但她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最终还是选择面对现实,加入了中资银行。

她坦言中资银行薪酬不低,工作时间算是稳定,即使七成同事是内地人,她也不想上心:“之前有想过转行,但不可行,我已经不是20多岁了,不停转工、换环境都是辛苦的。现在还没有发生什么原则性问题,没有踩过线,那我还可以继续做。”

但工作有满足感吗?Lily没有思索就答道:“没有。”

希望四十岁时,可以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中资银行雇员Lily

她回想起来,自己最初就像很多香港人一样,为了前途放弃梦想,加入最能赚钱的金融业:“我不是有钱人的女儿,大部分香港人还是会修读会计或金融吧。”奈何入行八年,她却发现自己更难找到立足点。

访问结束时,Lily许了一个寄望:“希望四十岁时,可以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由开端文化提供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