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大会》和《吐槽大会》的背后是新生代怼人文化的风靡

《奇葩大会》和《吐槽大会》将人与人之间的互怼通过视频剪辑的方式集中体现。

 

文|蒋玮琦 编辑|朴芳

没错,我们说的是《奇葩大会》和《吐槽大会》。

最近吐槽类节目的代表,非《奇葩大会》和《吐槽大会》两场大会莫属了,好巧不巧,在坊间的关注度都节节高升,这是偶然么?

作为《奇葩说》的先导片,马东东的《奇葩大会》就要完结了,第四季的《奇葩说》也马上就要拉开序幕,《奇葩说》可谓创造了网综收看史上的奇迹。

在第一季播出的时候,这个节目曾经饱受争议,谁都不相信,一个光靠素人在台上说话的节目居然能火?在户外明星真人秀一统天下,户内华丽布景属于主流,一集综艺动辄上百万的今天,《奇葩说》另辟蹊径走小成本小制作,将大家关在一个屋子里“好好说话”。时间退回到两年前,看好的人才是傻子吧。

广告的口播方法在一开始也给马东带来了麻烦,传统的广告主付费方式是按频次,按一集节目里主持人口播的次数付费。而马东自创的“花式广告”,“我们不能告诉冠名商在一场节目中会提到他们几次,我只能说,一定比传统的口播让人印象深刻。”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有了美特斯邦威才没有让第一季胎死腹中,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

从曾经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广告商如雪片般飞来,米未传媒《奇葩说》的经历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去污版《吐槽大会》于2017年1月8日起每周日晚在腾讯视频优雅回归。两个月里获得很多关注,播放量与口碑双丰。几乎每期播出,节目中的段子,槽点都会在微博成为热门,老百姓们喜闻乐见地转发评论着。参加过的明星也会再度成为讨论的对象,如大张伟的假唱,李湘与谢娜的“一姐”之争,曹云金与师父郭德纲的恩恩怨怨等等。

《吐槽大会》曾经历的一波三折还历历在目,彼时节目由于太污,在播出第二天就惨遭下架,吃瓜群众们纷纷感叹着,王氏这一回的钱算是打了水漂。当时的评论主流大致是,欧美的大尺度吐槽不适合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啦,本质上是西方文化在中国本土嫁接失败而产生的水土不服啦之类的。而笑果文化改版后的《吐槽大会》吸收了之前的经验,改编得更加含蓄委婉,虽然大家都在感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吐槽,请来的明星明显槽点不够,但周围看的人越来越多则是不争的事实。

一位知乎网友在评价中说:“韩红、成龙、六小龄童、皇阿玛、诸葛村夫一类不可能出现的就别提了,谁敢吐槽,当场打死。吐槽在于玩梗,无所谓真假,最重要是能引发劲爆笑点。关于明星的夸张或谣传,恰恰可以借机会洗白澄清,并不是说一定要有黑点,重要的是槽点。曹云金和李湘真没啥好说。”

但即使是这样,在中国的观众眼中,将光芒万丈的明星拉到台上,当面谈论一些负面新闻,让其他人来评头论足,最后再一一怼回去,也是足够让人耳目一新的事情了。《吐槽大会》的成功,除了明星效应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说话的艺术。

这样看来,最近大火的两档谈话类网综,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岁月后成功逆袭。不被人看好或惨遭剪刀手,都不能阻挡“怼人文化”在中国大放异彩。那么说话类节目的春天真的到了么,以怼人为核心的节目为何能大放异彩,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核呢?

一方面是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国人讲究“面子”,很多事情讲究的是一种默契,这是由根植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中庸”决定的。不像西方人的直来直去,人与人交往除了言传之外意会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引发的讨论就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如《奇葩大会》上每期请来不同的人,十八线女子组合的成员,要拯救“奇葩”们的女博士,卖掉房子去环球旅行的何老师的邻居,对世界充满愤怒的摇滚歌手,娶了自己病人的主刀医生,乃至于性学大师李银河,中国字幕翻译的鼻祖谷白大话,一代网红刘梓晨……你会看到,无数种相冲突的理念可以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存活着,把它们所支撑的完全迥异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在同一个舞台展示出来,是《奇葩大会》这个节目的核心所在。

《吐槽大会》亦然,通过对同一个人的抨击和吐槽展示了不同的人如何沟通,撕下了名人过往高大上的虚伪一面,达成了刻板印象的消解。

在极短的时间内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将ta暴露在众人眼前,体现出相当程度的真实。这不光对于节目本身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三观的建构也非常必要,告诫人们要随时反思自己的生活,对不同之人持包容态度,警惕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是节目本身带来的冲突感。中华民族是一个不会吵架的民族,中国人讲究其乐融融,遇事礼让三分,可能产生争端的问题都尽量不摆到台面上说。很大程度上由古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和人发生冲突的不必要性和君主专制下的“官场文化”中说话委婉含蓄的重要性决定。放到今天来说,像综艺节目这种大众传播方式,更趋向于做到宾主尽欢一团和气,这就使冲突的爆发和正面的回应显得愈加难能可贵。

《奇葩大会》和《吐槽大会》将人与人之间的互怼通过视频剪辑的方式集中体现,嘉宾之间随时可能发生争端,观众随时都处于一种“危机快要爆发”的紧张和兴奋当中。这和所谓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综艺完全不同,是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

吐槽文化在中国的流行,正是因为它是对传统权威的消解和颠覆,温文尔雅的年轻人在社会压力越来越重的情况下找到了情绪的出口——由此看来,类似于“两个大会”这样的节目正是方兴未艾的时候。

马东曾经说过,一个节目最终留住观众的是它传递的价值观。犀牛娱乐认为,虽然节目尚都存在许多不足,但无论是《奇葩大会》还是《吐槽大会》其实都在传递多元、包容的价值观,它们的态度都是打破权威,是辩证和独立思考的。

 

犀牛娱乐(原票房透视镜) 现已入驻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一点资讯

U C头条 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微博 |牙牙| 界面 | 搜狐公众平台

36氪 | 虎嗅 | 猫眼电影

来源:犀牛娱乐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