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低姿态学习对手,是务实还是积蓄下一阶段战略储备?

华为“战舰”能一直远航,离不开任正非这个出色的舵手。当某些业务蓬勃发展忘乎所以的时候,任正非都会出来敲打,重新保持清醒的头脑。任正非代言华为给外界的印象是,华为到处都是问题,或许这才是华为保持战斗力关键所在。

作者:景保玉

消费者BG摆出“好学生”的姿态

过去,我们都是听到华为手机要在五年内超过三星和苹果的信息,鼓舞士气。然而,任正非在华为消费者BG年度大会上的讲话中,除了对工作成绩给予肯定之外,指出了很多不足,给得势不得利的华为手机降降温。同时,要多学习友商的优点,做朋友而不是对手。

首先,学习小米的营销模式,并不一定排斥互联网思维,要在一定的实用主义的心态上进行学习和借鉴。

其次,向苹果学习,建立稳定的供应系统。苹果手机每年推出两三款手机,却赚取了手机厂商最多的利润,体现出手机品牌建立生态粘性和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再次,延续 任正非之前提出的“人靠绝活立身,企业靠产品实现高收益”的论调,学习OPPO和vivo,不要想着证明它们如何不如华为,在最终的利润上超过他们。甚至,完全可以推出低端手机,通过技术附加值实现高利润,并非固守在高端就是高利润的思维上。事实证明,华为的高端品牌并没有给华为可观的利润。

最后,对互联网烧钱发展模式作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模式是为了垄断市场然后敲诈用户,要学习三星、苹果、OPPO、vivo这种不需要烧钱的商业模式。同时,华为员工不论是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讲“灭三星、灭苹果”之类的话,如果发现就罚款100元。

在钉科技看来,务实的华为又回来了,“好学生”的姿态尽显无疑。华为是硬件出身,尽管在销售数据上非常亮眼,但是,在软硬件和服务方面和苹果有很大的差距,在供应链管理上也有欠缺,将手机业务线做实做透,向用户需求纵深发展,从摊大饼到挖深井,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避免过早进入“战略无人区“。

可怕的“战略无人区”

在2016年5月底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强调,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第一个就是华为创新进入了无人区;第二个是对智能时代认知不足。有分析认为,任正非内心最大的恐惧或许是远离人群和无法准确定义“敌人”,而孤独可能导致误判一个崭新的时代。

尽管华为的成绩有目共睹,在企业营收、品牌影响力、持续投入的能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但是,任正非却时刻保持清醒,并传达到对华为的掌舵上。华为之前一直是“好学生”,是超越者的姿态,前面有领先者做为被超越的目标。比如,在通信领域超过了爱立信,成为了行业的老大,在手机领域不断赶超三星和苹果是无法掩盖的事实。

问题是,一旦这些目标被超过华为超过之后怎么办?一旦重新进入战略盲区,再次找不到战略方向,战车停摆,任何企业都难逃死亡,这种”战略无人区“之痛别人无法体会。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任正非为何要论证《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

当然,一旦进入战略无人区,任正非也有清晰的预判。任正非曾经提到,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但是,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不过,就当下而言,智能手机领域很难有重大创新出现,只能不断的优化,产品和服务做得更扎实,积蓄能量,借机寻找爆破口。

对外学习对手,对内怎么办?

实际上,中国企业已经从跟跑逐步过渡到领跑的阶段,互联网领域的阿里巴巴、腾讯都已经成为世界上优秀企业的代表,在通信领域的华为亦是如此。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

在保持企业竞争活力方面,自己PK自己是一个常见且有效的方式。比如,微信PK QQ,胜出后引领移动互联网时代。华为手机PK荣耀手机,OPPO PK vivo等等,都是保持业务竞争活力的策略。

除了我们外界看到的产品线直接PK之外,有媒体指出,华为内部成立了一个2000人的战略别动队,寻找现有业务的替代办法,一方面激励业务团队,另一方面保持战略灵活性。

另外,从人才战略方面,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活力,华为要求员工的头对准客户,屁股对准领导,领导主动接受批评,由此实现新员工对老员工的不断迭代。

结合当前“华为辞退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尽管被华为官方辟谣,但是,任正非回应并明确表示:“华为没有退休金,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以此来劝告30多岁不努力躺在床上数钱的人。

再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包括去年华为拿下了5G的标准之一,也引发了新一波“华为碾压高通”的热议。功夫财经肖锋提到,欧美是技术和时尚潮流的源发地,把0做到1,亚洲企业把1做到N需要花费巨额的代价。

据欧盟委员会2016年12月底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华为以83.58亿欧元(608亿元)研发投入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八,超过苹果。

华为曾经说,华为人就是芭蕾舞者,表面光鲜,但是,舞台的竞争十分残酷,一旦跳不动了就会有别人把你赶下台。只有每个舞者的那双“烂脚”表明了付出的代价有多高昂。

总之,居安思危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做为中国科技领头者的华为尚且如此,其它的中国企业更应该如此。或许,华为之痛和紧迫感,会让中国的很多企业感同身受。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