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海的那一边》:曾经迫不及待离开父母 没想到一去无可回头

“春天到来,父亲拿剪刀剪下嫩芽,炒出一盘香椿炒蛋,家厨好料有关香味的记忆也被唤醒。这时候机票和时间都已经不是返乡的阻碍,可是曾经倚闾而盼的母亲却没能等到无情的女儿回心转意。”

编者按:春节假期结束了,人们纷纷奔向归途,当你在旅途中辗转疲惫,在车站排队等候时,是否也曾思考过,家,到底在哪里?当你背井离乡,远别父母时,家在哪里?当你儿孙远去,退休赋闲时,家又会在哪里?台湾作家蒋晓云的新书讲述和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家到底在哪里”。

“老华侨”蒋晓云有着许多身份,台湾外省人第二代、美国第一代移民、退休的公司主管、两个孩子的妈、环游世界的旅行家,此外,她还是一个写作者。蒋晓云出生于1954年,祖籍湖南岳阳,早在二十几岁时,已在文坛出道,曾凭借短篇小说《掉伞天》拿下联合报小说奖二奖(首奖空缺),之后又以《乐山行》《姻缘路》两次获得联合报小说奖,作品曾受夏志清称赞:“蒋晓云天份高,有那种小说家观察人世特具的智慧。”

蒋晓云早期照片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蒋晓云告别家人,远渡重洋,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系博士班,后来所做与写作毫无关系,从文坛“消失”了近三十年。如她自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十多年,在公司看的是公司文件,写的是办公室备忘录和电子邮件,过得倒也一路向上,“车子越开越矮,房子越住越大。” 遗憾的是,内心也有了变化,“当年文坛出道时……贪玩、爱幻想、喜欢恶作剧的刁钻小姑娘,却被生活折磨成了入世的现代扈三娘。”直到退休后,年近六十的她才重拾母语写作,2014年开始出版“民国素人志”《百年好合》《桃花井》《四季红》写的都是“小人物”坎坷悱恻的民国往事。

蒋晓云早期照片

写别人传奇的人,自己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云淡风轻近午天》之后,在第二本散文集《家在海的那一边》里,蒋晓云回念当年如何与父母的离别,又如何在美国硅谷工作、与儿子交流,还有作为银发族对生活的期待,话家常平淡寻常,情节更化到若有似无,但毕竟是与“家”隔了一片太平洋、与母语隔了三十几年的人,以老年境遇写起杂文,讲起台式“麻将”情结(少女时代的爱好,到老了竟然没有什么进步),美式“雪鸟”体验(指雪季来临就朝温暖地方移居的老人),还有欧洲亚洲满世界的游历,更融入许多对于“离别”的释然和“回归”的欣慰。

虽然不如笔下人物命运悱恻离奇,离别和归来始终是她笔下周旋的两个主题。“曾经迫不及待离开父母,奔向远方的前程。只没想到,这一去不但是千山万水,还是无可回头的漫长岁月。”回顾起当年远渡重洋,蒋晓云有许多的怅然若失,而在儿子将羽翼丰满离她而去时,她也热热闹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一点也没有难分难舍的慈母依依之情,还终于在退休之后回归四处旅行并写作的悠然生活。

家到底在哪儿呢?对蒋晓云来说,家在海的另一边,而久别后的回归既是实际意义上的,也是创作层面上的,“有幸在人生的最后一程,得到机会返璞归真,重回一度背弃的创作艺术,本来以为是由俭入奢,哪有啥难?没想到却是剪过翅膀的老鹰学飞,飞已不是本能,是充满挑战的复健。 ”

蒋晓云著 新经典文化2017年2月

《家在海的那一边》书摘

来日绮窗前

三十多年前离开家乡那天,在还叫CKS “蒋介石机场”的现今TPE“台北桃园机场”和家人道别的情景,回想起来恍如昨日;连母亲和自己的穿戴都记得清清楚楚。在机场工作的远亲用了一个小小的特权,让父母陪我入关等待登机。时间到了,一直强颜欢笑的母亲终于流下泪来。可是做女儿的一心想着离巢高飞,自顾自兴高采烈,毫无愁绪,听到广播就迫不及待地起身,把矮自己半头的母亲匆匆一揽算是告别,还有心说笑权当安慰:“不是一直要我不习惯就回台湾?说不定过几个月功课当掉,就被学校踢出来了。到时候不要嫌我回来得太快就好了。”

父亲也用明显不悦的声音帮腔,语带责备地对老妻道:“送女儿出国讨个吉利!高高兴兴的事有什么好哭的?”

母亲的眼泪有没有在父女言辞夹击下收起不记得了,只记得年轻而无知的自己,带着对未来的好奇和憧憬,头也没回地把二老抛下,兴奋地走向玫瑰和荆棘交错的前程;只没想到,这一去不但千山万水,还是岁月悠悠。

我之离乡,不同于我的父母在青壮之年因为国共内战,要保住性命才抛下一切之仓皇出逃。我之滞留异乡,也不是因为天地不仁,强权阻隔,才落得半生望海兴叹。

也许只是未能高瞻远瞩,也许只是想随波逐流,无论借口是什么,我人生道路的走向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父母的期望,自身的经济条件,乃至个人爱情、前途、事业的追求,也曾经在某一个阶段造成独为异客的原因。回头细想,无论怎么强辩瞎掰,一度“归不得”的困难,都不过是愿不愿意在家用里挤兑出一张机票,或者敢不敢跟老板敲出几天假期的闲愁罢了。

大半生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讨生活,数十年努力的成绩总结不过:车子越开越矮,房子越住越大。如果过滤掉个人心理层面的需求,这也就是个“一路向上”,堪慰父母的人生了。

幼稚少艾,哀乐中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倏忽台湾小姑娘已经年长过在机场流泪相送的母亲,自己也笑嘻嘻地达成了送儿子奔向前程的使命。当日头也没回就抛诸脑后的种种,逐渐回到眼前,连父母家前院一棵彼日未屑一顾的香椿树都在脑海中摇曳生姿。春天到来,父亲拿剪刀剪下嫩芽,炒出一盘香椿炒蛋,家厨好料有关香味的记忆也被唤醒。这时候机票和时间都已经不是返乡的阻碍,可是曾经倚闾而盼的母亲却没能等到无情的女儿回心转意。

家母不寿,去世的时候正是我现在的年龄。哥哥说,他记忆中的母亲,永远是面容姣好,风度翩翩,当年家乡的第一美人。我心中留存的母亲,却为什么总是瘦弱哀愁,在大步向前女儿身后默默流泪的老妇呢?

儿子家

二十几年前先父来美探亲在舍下小住,下班后我常讲些趣闻逗他老人家开心。一次闲聊提到某位与他有一面之缘的老美同事忒有孝心;他家小屋换大屋,碰上房地产不景气,旧屋一时卖不掉,无偿让父母居住:“都说这人难得,不跟爸妈收房租,孝顺!”

我老爸听了赶忙捂住嘴,怕笑太用力松动他正在换装的临时假牙:“哈哈哈,不收爸爸妈妈房租!”

日后他几次把洋人孝顺的指标是“不向父母收房租”,当成美国趣谭在茶余饭后转述给他的友人。当然这也证明父女之间一点小心眼都没存,这类题材可不合适在翁婿或婆媳之间拉家常。

父女拿洋人亲子之间明算账的风俗谈笑那时,小儿大威哥才蹒跚学步。时光飞逝,当年黄口小儿已经参加工作,在老父膝下没话找话瞎扯娱亲的少妇也已经是退休老太,到处云游,四海为家。

密集的旅行让老太觉得今年没力气准备过一连串的洋节了,就跟大儿子打商量,让他来接手。大威哥一口应允,弟弟小威哥也无异议,一家之主的老威哥最后拍板:“今年到儿子家过节!”

说到“儿子家”要打括号,因为大威哥号称是“承租人”,房东就是父母。

小兄搬进父母的“第二家”当房客以来诸多抱怨:主卧房要求换装地毯,否则地板冰他尊足;热水游池虚有其表,电烧了一整天还冷得他下不了水;景观大窗缺少窗帘,在客厅打游戏机光线刺眼... 可是最重要的“房租”却始终停留在协商期;而且从他最早慨然承诺的“负担包括房产税在内的所有开销”成功杀价到“只付园丁工资、管理和水电费”。

事实则是迄今为止,声称要代付的开支都还从原户头自动扣款,儿子付房租一事止于口惠;如果不惮粗俗,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他那些承诺都是“在喊爽的!”

即便一切有待落实,亲友却已表示不以为然:“开什么玩笑?跟儿子还收房租?人家刚刚出来做事耶!”言下之意小朋友成为社会新鲜人,不再向父母伸手,应该予以嘉奖,为人母者不包穿衣吃饭找媳妇已属不负责任,居然还不打算提供免费住房?

大威哥居住的小区年关前发出最后通牒:现住户迟迟未提交有效租约,车上小区大门通行磁卡暂被注销。在租约副本入档之前,不但每次出入需要登记,除了健身房以外的居住人权利也要暂停,请他赶快补齐文件。

屋主赶忙去电情商:“房客是我儿子...”管委会礼貌地说:“真是罕见的好父母!小区规定成年人如非业主,就需要出示正式租约。这完全是住户的责任,我们会直接找当事人解决问题... ”

我想起大威哥小学时上学迟到,老师予以警告,小孩辩称自己起早等待,全受当司机的妈晏起拖累。老师说:“上学的是学生,不是家长。不迟到是你的责任,不是你妈的责任。我只唯你是问。”

美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制度一以贯之,桥归桥路归路,父母子女各行其是。成年人住房付费在他们是理所当然,无关乎亲慈子孝。

殊俗惹客愁

婴儿潮大军步入晚年。在已晋身年轻祖母的敝友眼里,亲子课题是过时的老生常谈;她主张祖孙关系才是东西文化新战场,还并列两则新闻佐证: 

一则标题:“婆婆带孙子要求每月给工资...”。

内容说武昌小家庭请男方母亲帮忙带孩子,婆婆提出每月两千人民币补贴的要求让媳妇不满;认为哪有婆婆带孙子还要发工资的?就把委屈发上网请大家当公道伯评评理。

另一则来自美国华文大报:“华裔夫妇看孙子...入关遭刁难被指来打工”。

说有台湾夫妇拿观光签证入境答复美国海关“目的为何?”的惯例提问时,回答了“来看孙子”、“准备停留四至五个月”、“因为女儿很忙,要工作,所以来帮忙带小孩”。没想到海关以“帮女儿带小孩怎没申请劳工签证入境?”的疑虑,只准访客停留两星期让他们“看”孙子。

从前在办公室里往还热络、交情很好的老美同事也是祖母,她的媳妇来自中东地区,与欧美国家相较,古老国家人民一般比老美重视家族关系,即使没有华人“坐月子”的习俗,亲家也赶在女儿临盆之前,不远千里从家乡前来驰援。我的同事其实对住在附近的儿子、媳妇也无比关心,可是美国文化讲究亲子之间相互尊重,小辈不采取主动,婆家人不能随便打扰。

孙女出生后她再思念,也不计较见面机会多寡;对带孩子再有意见,也不主动发表看法。甚至媳妇替女儿起了个中东风味的名字,奶奶感觉因为英语谐音将来小孙上学会被同学取绰号的顾忌也隐忍不表,只在人后略道遗憾。

她的美式祖母礼数半年后有了回报;儿子、媳妇带着孙女来求助,原来新手妈妈对自己父母在教养新生儿上的干涉终于忍无可忍,和已经决定为了外孙女要在美国长期居留的外公、外婆爆发了严重冲突。媳妇是个深思熟虑的人,在决定把她娘家父母“送回老家”前,想要确认婆家会在她要人帮忙看孩子的时候伸出援手。

新奶奶拿出一张早就拟好的单子,上面详细列出她可以当义务保姆的时间;包括她自己哪些活动有弹性,如果真有需要,可以为了照护孙女请假或者更改行程,哪些既定的节目是板上钉钉,大家最好想都别想。

在美国受教育多年的异国媳妇立刻感受到长辈的诚意,开心地表示可以配合。忍着没和外婆抢夺照顾孙女的婆婆成了受欢迎的奶奶,和媳妇的关系更从原先的相敬如宾进阶到了情同母女。当然还是不侵犯彼此私人空间的美式母女,远不达国人理想中最亲密无间的那一等级,不过同事已经很满意,逢人就说自己不但多了个孙女,还多了个女儿。

现代父母多已懂得不盲目对儿女好,好要“好之以方”。摩登爷奶弄孙,更要把力气花在刀口上;玩老命帮下一代带下下一代,不如先把自己照顾好,凡事“乔一乔”,取得共识再执行更能皆大欢喜。

西风东渐,无论自认经验多丰富、见解多正确,坚持My way or the highway (依我的不然走你的) 的老顽固到哪都讨人厌。各地风俗虽异,理解永远万岁!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