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设计的东西流行全世界,却否认设计是一种技能

界面新闻   2016-12-05 16:23
作者:RET睿意德商业地产 ·

从人类开始在陶罐上描画图案之时起,设计就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但能够在有生之年就创造出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并且这一体系还能为大众所认可的设计师却不多。

原研哉(Kenya Hara)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位“日本设计”的核心代表涉猎极广,小到桌椅板凳,大到长野冬奥会开、闭幕式。原研哉工作室业务范围包括海报、包装、推广项目与活动计划等各种设计工作。伊势丹、味之素、竹尾花纸、米其林车胎、华高莱内衣与爱知世博会等,都是他的客户,当然最有名的还是无印良品。

原研哉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2003年在日本出版后,先后加印十七次,可见其在设计业内的受欢迎程度。

据说,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写本一般人也能阅读的书”。这本书中的观点使他与其他个性飞扬的设计大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他认为自己的设计不是要表现自己,而是要传达信息,重点在于如何以适当的信息,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特质。

如果说《设计中的设计》里,原研哉的文字好像总是带着那么点说教的意味,倒不如说是日本人早就把我们视为灵感主导的设计领域,认真到当作一门真正的科学在操作。

设计是一种信息的传达

设计本身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一身简洁的黑衣,映衬着耀眼的白发。原研哉的形象并没有顶级设计师常见的“棱角锋芒”,但却别有一番知性的味道。

对于一个平面设计师而言,用一本书的篇幅把“设计”这个词语表达明白,实属不易。但是原研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在一开场就说一些设计法则与技巧,他更关注设计师的内在观念在工业时代的体现。在他看来,工业时代的生产线是各式的模型与容器,设计师的观念、思想则是不同的“流质”,通过设计师对“信息”形态的“认知”,使“信息的美”最终得以 “传达”。

是的,原研哉认为,设计本质上不是“做东西”,而是“对信息的传达”。他认为,信息的一端是消费者,另一端是企业,必须将这两端连接在一起,让人们重新理解什么是家,什么是汽车,什么是手机。

这种“信息构筑”的设计也是广义上的“信息设计”:“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句话或可代表原研哉的“设计观”,设计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与物品的形态相比,原研哉更关注的是“信息”的形态,他的“设计”是一个信息流动的“黑箱”,即设计学是一种潜在的“交流学”。

这种信息不是无机质数据的堆积,而是“人体五官感觉所能提供的丰富情趣知觉对象物的情感体验”。这点在原研哉所倡导的 “RE-DESIGN”运动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这里,设计品是内在的人际交流,在“日常的惊喜”中完成一种内在“关怀”。原研哉自身的设计也是把目光放在如何传达更有效的信息上,在作者和阅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流。

在长野冬奥会纪念册上,原研哉建议使用一种特种纸,能够在字的凹陷处有冰一般半透明的效果,这种由“材料特性”生发的“联想空间”进一步扩大了“媒介”信息交流的范围和方式。

从以往来看,设计被牢牢捆绑在艺术法则的空间内,但是在原研哉的视角中,都成了“信息”的不同形态。设计是信息传达的一个端口,设计师似乎是站在这个端口的守望者。设计品只是在完成一种信息的交流,设计自身也是“信息之美”绽开的花朵。

“无中生有”的美

“‘白’所营造的简洁与微妙正是日本美学的源头。”

黑与白,有与无,是最令原研哉着迷的设计元素。原研哉的母亲是书法家,他从小就感受着“白纸黑字”的不可逆,通过在白纸上一遍遍练字,产生一种“推敲”的审美,背后是对完美性和确定性的心理需要。

原研哉把自己的设计思想也归结为“白”:“‘白’就像冬天的冰凌,遇到阳光会从不同的角度闪烁光明,它代表着透明,代表着零,代表着虚无。‘白’所营造的简洁与微妙正是日本美学的源头。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高熵的、冗杂的‘灰’的世界里,‘白’就是照亮荫翳的闪光的部分。”

这一设计理念是在原研哉接手无印良品艺术总监之后逐渐形成的。原研哉说,无印良品1980年起家,最初就是生产一些小的办公用品,比如笔记本、信封等,只有30个产品。到了2002年他接手时,已经拓展到了5000多个产品,涵盖了生活的各种场景。无印良品一开始是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在简化造型的同时,也进一步简化生产过程。比如包装纸,如果省略掉漂白纸浆的过程,纸呈现出淡褐色,无印良品就用这种纸来包装商品和制作标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美学意识独具一格的商品群,与当时过分讲究包装的商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是,因为整个产业几乎都把生产环节外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国家,无印良品的价格优势渐渐无法维持,而且省略生产过程,不见得能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生产出好商品。

原研哉意识到,不能只是贩卖单个商品,更为重要的是把这些生活用品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生活形态或生活哲学,让消费者一接触到,就能触发一种新的消费观念。

他开始找寻日本传统中的精髓。他受到记者高野孟对于日本地理位置独特观察方式的启发:如果将地图90度旋转,把亚欧大陆看成是“老虎机台”,那么位于最下面的日本,就像是一个接珠子的“盘子”。如果这样看,日本背后是一片空空的太平洋,这是一个可以接受所有文化信息的位置。于是,日本就像一个文化大熔炉,全盘接受了很多种文化。

原研哉说,日本人自古以来的边缘意识带来一种审美,“无中生有”的美。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室町时代的茶室,在一个近乎空无一物的房间中,双方通过茶来交换思想。当这种意识与各种外来文化融合后,形成一种奇异的混合,就是最彻底的简单。“首先归零,扬弃所有,一无所有中蕴含所有。”

于是,他的设计——建筑也好,日用产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对日常生活重新设计

“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空的概念、信息传递的概念,也让原研哉作为一个设计师有了自恰的逻辑架构。

他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按照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就好像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原研哉每天都在设计园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或是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他必须要做的工作。

他在《设计中的设计》中着力传播一种理念:“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就像一个杯子是用来盛水的,追逐它的本源目的,才不会被现行的构造和趋势所禁锢,只要你设计的物品可以盛水,就可称为杯子,这样你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他所推崇的就是“RE-DESIGN”,简单地说就是“重新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

原研哉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的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正如他所倡导的,“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基于这样朴素却实用的观点,使他设计的书店和商业空间,都有了更为宁静自然的感觉。

设计不是要千方百计让人看出你的不同,好的设计是存在,却让你感觉不到设计的成分。

世界已进入“个性时代”,人们都在寻求着自由表达个人意志的途径。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而且各种风格流派还在互相攻讦。

而原研哉这样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包含着这个嘈杂时代所需要的崇尚自然、回归宁静的精神。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Li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