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在北京设计过大型综合设施“三里屯SOHO”,我在其中担任标识设计部分。这都是七年前的事情了。那是我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是第一次负责大规模商业设施的标识设计,也是和隈研吾建筑的首次深度合作。七年后当我重新审视该项目时,出乎意料地悟出了建筑与标识设计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在七年前还只是放在我脑子里的一团模糊不清的抽象概念而已,尚未呈现出语言的形态。现在就拿出来和大家聊一聊吧。
三里屯SOHO规模很大,平面像一个扭曲的椭圆形呈现出不规则形状,由九栋一百米超高层建筑围绕着半地下户外庭院构成。建筑外幕墙是曲折而复杂的百叶组合,这也是隈研吾建筑的特点之一。不规则椭圆形和百叶图案以各种尺度反复出现在整个建筑群中。在设计初期,我们想过把扭曲的椭圆形状作为基本图案,根据它来设计一个象征性的造型,将其反复应用在整个标识设计中。我们和隈研吾事务所把这个造型称作“豆子”。它非常贴合建筑风格,可以直观地呈现出建筑的最大特点。标识摒弃常见的矩形,采用了豆子形状,用其新鲜感与其他标识区别开来。
初期阶段还考虑过在整个建筑的地面、楼顶部分,按一定规律安装LED屏,百叶图案、豆子形状用加减方式处理,营造出行云流水般的效果,把建筑群本身置换成巨大的视频屏,让“百叶”、“豆子”冲破固定观念的束缚,使建筑的物质性转变成可变性的视觉信息。不过这个大规模影像方案因预算问题未被采用,最终使用的标识系统是由豆子和豆子衍生出的造型来形成的。“将豆子无规律地繁殖下去”的概念,最后只反映在隈研吾事务所设计的局部外幕墙上。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再去审视标识方案。当初提的图案影像化方案的确能恰如其分地反映这个建筑最本质的核心理念,但同时它也隐含一种风险,很容易误导人们。要知道“豆子”只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果它被作为类似独立LOGO来使用,很容易误导人们认为该建筑的概念就只是“奇特形态”,仅此而已。现在才意识到这一点,还真是后知后觉。幸亏,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花了很多工夫研究和变换豆子的样式和尺度,把它散落安置在整个建筑群里,建筑成功地摆脱了“奇特形态”的影响和束缚。
“银河SOHO”是SOHO CHINA继三里屯SOHO之后在北京的建筑项目,由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和银河SOHO相比,三里屯SOHO更容易理解。扎哈的建筑一向以怪物般的乖张奇特形态著称,在世界各地竞标项目中频频夺冠,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竞技场项目中获胜。扎哈的东京奥运会主竞技场方案,仿佛是一个来自其他星球的神秘生命体突然降落在东京神宫树林里,散发着一种特殊而神秘的存在感。现在的北京和万国博览会极为相似,呈现出建筑的多样化。但不管是三里屯SOHO还是银河SOHO,乍一看都会让人觉得它们是以不规则的奇特造型来拼胜负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建筑的内涵,就会发现其实两者完全不同。我在SOHO CHINA办公室设计三里屯SOHO标识方案时,曾多次亲眼目睹过银河SOHO的方案,效果图就贴在墙面上。之后得知银河SOHO已竣工,却始终未能提起兴趣去看实物。坐在出租车上多次路过银河SOHO,从远处也能看出实物并没有达到效果图的品质。
事实上我也听闻,扎哈本人不承认这个项目是自己的作品。后来去参观银河SOHO附近的一个旧胡同时,顺道去看了看它。它就在胡同对面一侧,看上去像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场景一般,宏伟中透着几分诡异,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靠近它,发现它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丑陋。站在中庭仰望建筑,感觉自己身处在一个巨大的造型空间,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让人有一种奇妙的快感,就像是坐过山车或观看一部超人气好莱坞大片一样,体验了一次视觉上的宣泄和净化,通俗而易懂。这种造型能给城市带来活力、增添魅力,很多人支持它的存在,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在享受那份痛快淋漓的快感的同时,也会因为眼前这头猛然出现的巨大怪兽而慌张、不知所措。快感和不快,就像是一对亲姐妹,如影相随,不可分开。
这个建筑仿佛是一个用美工刀粗糙切割ABS板做出来的1:1巨大建筑模型,“用巨大形态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个目的实现得一气呵成毫不费力。然而它没有用细节将巨大形态和人类这一微小存在连接起来,它和附近的胡同以及胡同里的居住人群无关,只是作为一头怪物高高耸立,显得那么的突兀、不协调,吸引人同时又让人深感不快。可以看一次,但是每天都要看它就会很痛苦。它过度去追求建筑的标志性、象征性,只好放弃和城市环境之间的有机连贯性。通常这类大型建筑的缺点会用室内设计、标识设计来弥补,然而银河SOHO项目中却完全没有弥补痕迹,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再回到三里屯SOHO项目上,从表面上看,它也确实采用了不规则平面,呈现出奇特怪异的形态。但同时,建筑家在很多细节上花了精力,试图将“大”建筑和“小”人类连接起来。前面也提过,百叶组合、豆子图案并不仅仅是为了造型而存在,通过将其重复应用在整个建筑群里,最大限度地弱化了巨大建筑造型的暴力性,突出了建筑的有机性。我记得以前在哪里写过有关三里屯SOHO项目的文章,它虽然体型巨大,却不会给人以压迫感,反而给人以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当时我分析是日式感性和缜密设计所为,但是现在想想,与其说是日式抑或有机性,还不如说是“隈研吾式”更为恰当。
另一个是在资金运用方面。在中国,这类大规模建筑的周边街道在竣工时期尚未形成一定规模。而在日本,这种综合设施竣工时,所有相关配套设施都已经准备就绪,所有店铺开始营业,整个建筑及周围街道已经是一个准备妥当的新型区域,随时可以投入使用。像Roppongi Hills(六本木之丘)和Tokyo Midtown(东京中城)这类项目,都是以这种状态迎来了竣工。然而在中国,所谓竣工只是指“建筑”这一容器完成,里面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这种情况并不罕见。SOHO CHINA在北京市的首个项目“建外SOHO”,也是属于这一类综合设施。
我是在2005年第一次看到建外SOHO,当时店铺、办公室的入住率还很低。走在建外SOHO地块内,极简雪白的建筑群鳞次栉比的光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走在地块内的行人却寥寥无几。十年后的现在众多店铺入住,已经是一副繁荣杂沓的热闹景象。建筑本身的老化现象也比较明显,当年时尚摩登的形象减少了很多。但是建外SOHO社区实现了出人意料的迅速成长,三里屯SOHO也是如此。竣工当初,建筑宛如金蝉脱壳后剩下的躯壳。中国的“竣工”就是指这个吗?我当时真是目瞪口呆。我们工作室在三里屯SOHO待了两年左右,竣工过后两年,商业楼层70%依然是空的,入住的店铺过了一两个月便消失的情况也很常见。竣工过后五年,办公室、店铺的数量逐渐增加,看似略成气候。如此这般,中国的大型设施,就像是一个空心的大型鱼礁被扔到海底,慢慢吸引各种鱼来入住,鱼呢能住则住,不能住就离开,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任何人都无法控制整个过程。
小矶裕司,日本平面设计师,在中国工作已逾十年,参与了三里屯SOHO、尚8文化园、合肥万达广场标识设计等多个项目。
我想这个特点应该不是谁去规定的,也不是大家喜欢才选择的。社会体系尚不完善、主事人缺乏长远计划等等,应该是导致这一现象形成的理由之一吧。我才发现了一个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事实,即在此起彼伏、相生相克的中国城市里,建筑、城市与周围的关系一直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无人能控制这个过程,也无人能设计城市本身,建筑家和设计师的有意所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方能实现。纵观人类史,那些所谓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大都止于建筑家妄自尊大的幻想。现代建筑、设计,如果不理解与环境的关系,也不去考虑建筑继续变化的事实,那么在它完成的瞬间就已经化成了美丽却无生命的躯壳。
本文选自小矶裕司的著作《游游游:说说我的设计私想》(理想国,2016年10月),书中收录了三十余件小矶裕司的平面设计作品。由理想国授权刊载。
………………………………………………
欢迎你来“界面文化”公众号找我们。
(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