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需要的三种人:人类学家、心理医生和打手

界面新闻   2016-11-21 12:18
作者:李枭然 ·

关于公司管理的话题,本不是我这样到目前为止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功创业经历,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五年不到的小人物能有发言权的,所以也不打算写什么长篇大论,就把日常管理的实践经验里总结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文章内容如题,公司管理中需要的三种人。人类学家,心理医生和打手。这是三种特点鲜明,但又毫无共同点的职业,放到公司的管理中,其实是一种关于公司里岗位职能特点的一种比喻。这三种人,在公司里其实可以是不同管理职位都可以扮演的,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也是大多数公司都多多少少被忽略的。以下就分别阐述一下这三种人:

第一,人类学家。

所谓人类学家,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指能够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体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来不断给公司提出新的观点的一类管理者。这类管理者他们会主动地去研究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根据环境的变化,结合公司管理的现状,去找到原因来分析公司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进而再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或者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去帮助公司解决问题。

就比方说,之前发现公司客服处理的问题的满意度越来越低,但我并不是直接对客服部门进行处理,而是以一种人类学家的科学研究的态度,通过试验的方式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我换不同的手机号根据不同的日常问题,去给客服进行正常的电话咨询,在咨询和反馈的过程中,发现了客服工作的流程,还有工作方式的各种问题,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从而大幅度改善了客服的水平。

很多传统企业,在这一点上做得就很不到位,一旦发现问题,只会从上而下的发布命令,或者对相关部门直接处理。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没有自下而上地去发现问题,缺少科学探究精神。所以,在人类学家这一点上,重点在于学术的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方式,研究的精神。

第二,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就是在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想法后,通过制定新的规则,或者采用单对单“谈话治疗”的方式,帮助人们处理心理的问题的管理者。而对企业来说,“心理医生”也至关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率,但是忽略员工的心理状况。员工的工作成果,跟自身的心理诉求,心理状态,以及工作的愉快程度其实也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单纯的规章制度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像心理医生一样的耐心,去帮助员工发现心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些时候这些问题是个性的,但是更多的问题其实是共性的,这个时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拿出一个统一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员工和公司更好的发展。

很多管理的经典案例其实都存在心理的因素。比方说,如果企业领导人通过个人的喜好,去颁发员工的奖金,那么很多员工自然会认为不公平,从而认为,只有巴结好领导,才能得到更多的工作报酬,或者取得升迁的机会,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这其实也相当于员工们心里生病了,虽然病根在领导。正常的做法,应该是以结果为导向,根据员工的工作成果去发放奖金,那么此时,对于员工的心病来说,就要求管理者开出以工作结果为导向的薪酬制度这个“处方”,去治疗员工的心病。

第三,打手。

打手,通常也叫做黑脸,就是出了问题能跳出来,不讲个人感情,狠下手解决问题的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某一个组织,都要能够下手快准狠。通过人类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努力,发现的问题,也制定了规则,但是如果执行不力,那么这些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并不会有任何作用,只是一纸空文。打手的作用就在这里,不管这个打手处于什么样的岗位,对他的要求其实就是讲究事实,敢于说真话,下狠手。

就我个人经验,对于一个CEO来说,并不局限于你一定要是以上的哪一种身份?而是要通过全局的考虑去认清公司的形式,公司如果需要人类学家,你就是人类学家,需要心理医生,你就是心理医生,如果需要出手,那你也不妨去做一次“凶残的打手”,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可以给一个明确的定位,寻求合伙人的时候,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寻求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