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崔健,毫无疑问他是许多老一辈摇滚乐迷、甚至是当下国内摇滚中流砥柱的启蒙者,他曾经开辟了中国摇滚的根据地。然而如今时代在不断变化,他的声音是否依然像一把铿锵有力的刀子,还是已经变成了手握寻呼机的迟暮英雄?
最新一期《海豹观点》,丁太升邀请了北京资深音乐记者周俭共同聊了聊老大哥崔健。讲了这么多期的摇滚乐,这次终于谈到了这位摇滚教父,丁太升也坦言这可能会是一期极具争议的节目。
本期《海豹观点》完整视频
能说会道的周俭一上来就讲了一段顺口溜:唐朝玩的吵,花儿玩的小;窦唯玩的巧,崔健玩的早。短短几行字就把这几个人物、乐队的特点说的十分透彻。
没错,崔健就是厉害在“玩的早”。在周俭看来,这也是他成为摇滚教父的一个重要原因:“70年代末80年代初,崔健在北京交响乐团吹小号,相比于其他人,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早期西方一些出色的音乐作品。另一方面也和他的自我启蒙意识有关系,可能别人还在听歌的阶段,他已经有了原创意识。”
崔健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过旋律是自己歌曲里的一个弱项。其实他早期的一些歌曲像《浪子归》《花房姑娘》等,旋律都很优美。能力老崔肯定是有的,但数量上可能写不出这么多好的作品。
丁太升认为崔健在做第二张专辑《解决》的时候,就已经很有意识的表达出“解放节奏,取消旋律”的作品概念了,《像一把刀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著名作家王朔说,崔健是中国最伟大的行吟诗人;导演管虎说,崔健是天上的一个喇叭,老天爷觉得底下有点不对劲,所以派他下来吹吹唱唱,告诉大家问题在哪......如此之高的评价,难道崔健的词写得真的有那么神吗?
周俭十分同意这些人的观点:“崔健真的是一个很有天赋的诗人,正好呢这个诗人偏巧会弹电吉他,所以Rock n' Roll这个思想他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他很擅长用春秋笔法,就拿《一块红布》这首歌来说,里面写的‘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看上去这是一首情歌,其实里面有更深层的东西,倒不是咱们说的比较肤浅的政治,我觉得更多的是他自己思想和哲学的一个表达。你别看他平时老说不要看书,要找感觉,其实私底下他看得比谁都多。”
就丁太升个人而言,崔健确实曾给过他不小的影响。不过在《无能的力量》之后,他对崔健似乎就慢慢的喜欢不起来了,而且在他看来这种逐渐的不喜欢是一个过程:“当年我特别喜欢《解决》这盘磁带,都恨不得把它听烂了。不过到后来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让我不能苟同,就拿他对孔夫子的言论来说(崔健曾痛斥孔子毁了中国文化),我觉得他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了,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恰恰发现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美好。”
对此周俭帮老崔解释道:“就像我刚才说的,他表面上叫你不要看书,书里的东西会让你跑偏等等,看上去是与传统文化相背,其实他也会去看去学。”
“我觉得他才是中国最朋克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朋克就是该推翻、否定一切,但是其中你又会发现他的美好,崔健就做到了。其实‘崔健’这个名字就很有学问,摧毁和建造。摧毁这点他可能是做到了,但是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他还没有完成。”
有一次崔健采访让丁太升印象特别深刻,他明显感觉到崔健成为了一个老人,在采访中崔健一直在强调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不理解他,满腹的牢骚和埋怨等等。
周俭认为这也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事:“老人嘛,他年纪也到这个岁数了。我曾经看过一个90年代初关于他的新闻报道,称他为周游列国的摇滚皇帝,然后写了他具体的那些辉煌事迹等等。那你想皇帝老了也会昏庸,这很正常。我觉得可以把崔健分为两个世纪,上个世纪他就是个打天下的文化英雄,但是到了这个世纪确实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虽说年纪到了,但是崔健似乎依然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近年来他也与大卫、谭维维等这样年轻的音乐人合作,有意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但是崔健又是一个十分较真的人,丁太升认为其实老崔对于摇滚的认知与当下年轻人的看法是有偏差的。就拿经常在台上唱老崔歌曲的谭维维来说,她的唱功绝对毋庸置疑,但是谭维维在舞台上的表现其实是把摇滚带跑偏了。丁太升也希望谭维维能够尽快找准自己的风格。
周俭举了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在手机还没出现的那个年代,大家可能都在用寻呼机。如今传统手机都快要被淘汰了,更别说寻呼机,而老崔却还在一直拿着寻呼机说事。当年你的思想可能说得特别精准,但是要知道时代在不断变化,你如果没有跟上就会产生距离,最后导致脱节。”
崔健确实深刻的影响了一大批的摇滚人,也无愧于“摇滚教父”这个称号。但是时代巨轮在不断前进,他的老去也不可置否,如今的作品也不像以前那样具有力量。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英雄总会有迟暮的一天,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他对中国摇滚乐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为果酱音乐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