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 年最佳车型中,《消费者报告》给予了特斯拉Model S的两款车型超过 100 分的超高评分,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时隔一年,同样的媒体,同样的厂家,却在另一款车型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以公正权威著称的Consumer Reports前后反转,也许代表了观察者们对初创领域的矛盾心理。
文|AutoR智驾 李子湃
10月25日,美国权威杂志《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CR)最新发布了《2017 年车辆品牌可靠性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特斯拉以较低的评分被列入“不可靠”的范围,同时“入围”的还有一贯以安全为招牌的沃尔沃。
令消费者不解的是,在去年年底发布的2016 年最佳车型中,CR 给予了特斯拉 Model S 的两款车型超过 100 分的超高评分,
这也是 CR 历史上所给予过的最高评分。对于 Model S ,当时《消费者报告》的评价是:Model S P85D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特斯拉model S
时隔一年,大相径庭的两个结论,《消费者报告》观察到了什么?
作为权威媒体质疑,《消费者报告》由美国消费者联盟(Consumers Union)主办出版。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组织,美国消费者联盟以向消费者提供涵盖产品、服务、个人理财、健康和营养等领域的中立信息为宗旨。
从成立至今,这份杂志从未登过广告,也不看任何企业的脸色行事,只把对消费品的评估报告的信誉放在第一位。
根据描述,此次调查报告采用给读者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读者自己驾驶的车辆在过去 12 个月内出现的故障和质量问题,并且派专人在指定道路对车辆进行试驾,再加上安全性数据。
综合统计调查结果后,依据车型可靠性分数来预测出品牌平均分数。
今年,CR 共收集了超过 50 万辆车的数据,涵盖了从2000 年到 2016 年的 300 多个车型,还有 2017 年初将要发售的几个车型。
*特斯拉系统
在这份调查表中,让特斯拉和沃尔沃等厂商落后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子辅助设备,让故障率居高不下。
在列入不可靠名单的车型中,CR 调查了十几个车辆可能存在不足的方面,包括嘈杂的制动器、糟糕的内饰、主要保险杠的损坏,还有保修期外变速器维修或四轮驱动系统的故障,但消费者抱怨最多的还是电子系统故障。
而在电子系统中,装备了诸多电子部件的特斯拉Model X成为众矢之的。
也许是受到中美都出现车主死亡的事故影响,《消费者报告》特别指出了特斯拉车主应该注意随时把手放在方向盘上。对于特斯拉公司,CR建议公司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而不是简单提醒,来保证消费者安全。
* 特斯拉model X
其实在《消费者报告》发布这项警告之前,特斯拉的Model X就因为鹰翼门的过度复杂而一度面临产能危机,特斯拉为此不惜与供应商霍尔比格对簿公堂。
虽然在今年9月,特斯拉与霍尔比格达成备忘录,但鹰翼门的早期车主发现过漏油、误撞乘客等现象。
今年4月,特斯拉召回销售的2700辆Model X,理由是车内座椅靠背组装缺陷导致座椅背靠锁失效。
在智驾君的早期测试中,坐Model X在第二排的乘客体重较轻的情况下,如果有人操作了座椅折叠,或者在中控屏幕操作折叠,第二排座椅仍然会向前折叠。
虽然在后续车型中Model X没有再出现这样的状况,但过多的电子化和前卫的设计,显然增加了出错的几率。
*沃尔沃汽车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沃尔沃身上。今年的《消费者报告》中,沃尔沃排位下滑7位,被列入不可靠的榜单内。
沃尔沃官方宣称过,如果车内的“辅助驾驶”功能造成用户损失,沃尔沃将主动担责。但“安全”与“好用”显然产生了矛盾,在一些情况下,燃油车过多加装的电子设备,增加了使用和维护难度。
与追求“科技感”的厂商不同,《消费者报告》让日系车成为最大赢家,除了排在可靠榜第一位的雷克萨斯,丰田、马自达、本田、英菲尼迪都被排在前十位,其中英菲尼迪更是直线上升16位,成为最可靠的品牌之一。
*丰田普锐斯
在可靠性上来看,除了丰田普锐斯,排在前列的仍然以传统汽油车型为主,成熟而保守的设计带来的是耐用度和可维护性的保障。
在十大可靠车型报告中,丰田普锐斯、4Runner 车型和雷克萨斯 CT 200h、GX、GS 车型均有上榜,两家就已经占比一半。
紧随其后的别克由于其核心产品线成熟,车辆的大多数问题也已经解决,同时别克推出的几款新车也相当亮眼,可能对未来的品牌表现产生影响。
对于“爆冷”的特斯拉,《消费者报告》汽车测评总监 Jake Fisher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Model X 在设计上存在机械问题,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Model X 采用了一个非常基础的平台,但加入了更多复杂的功能,比如电动开启车门、电动座椅,所有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平台的可靠性必然会下降。
Tesla 公司发言人则表示,Tesla 的目标是打造最可靠的电动车,在过去一年中 Model X 的故障数量已经下降了 92%,而随着产能提升,品控的问题也将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