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人人皆知又争议巨大的最热剧集,你追了吗?

界面新闻   2016-10-27 10:55
作者:文慧园路三号 ·

《黑镜》第三季的制作方由英国第四频道转到美国NETFLIX频道之后,我想所有的剧迷都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担心:变味

的确,这套以反乌托邦和黑色幽默而声名卓著的小品集,诞生在孕育了乔治奥威尔(《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英国,几乎可以说是必然之选。没有人希望它脱离英国人自虐、沉重又目空一切的丧失了老牌“日不落”帝国地位后只能靠自嘲来抚慰脆弱心灵式的幽默感而变成好莱坞浮夸、空虚、视觉奇观式的类型爆米花。

黑镜第一季

但《黑镜》第三季似乎从演员表上就使死忠粉们安了心:分集导演除了丹·特拉亨伯格之外,几乎清一色的英国血统(雅各布·维尔布鲁根虽然出生在比利时佛兰德,但也是拍英剧《堕落》成名),第四集的分集导演欧文·哈里斯还是第二季的导演。

但正是丹·特拉亨伯格导的第二集质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若要探讨问题的根源,还得从这一季不可避免的整体的类型化讲起。

尽管导演同演员阵容基本维持了“全英班”的配置(尤其值得瞩目的是《权力的游戏》中几个大热演员的加盟),但本季仍然呈现出了明确的类型化倾向。

尽管《黑镜》前两季连同白色圣诞片也并不是独创了一个亚类型,但“黑色幽默”同“反乌托邦”的混合本身作为一种亚类型就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与魅力,在历史上也有过不少赫赫大名的影片,如特瑞·吉列姆越来越被重视的《巴西》。

在《黑镜》中,由于第一季——尤其是前两集——获得了最高的评价或最大的争议,后面的《黑镜》也既没有脱离它的藩篱、也没有取得高过它的成就,因此可以用《黑镜》第一季前两集的基调来概括整个《黑镜》的类型模式,即:

其一,以极其贴近现实的视角,对政府及其要员进行辛辣的讽刺。《黑镜》首集《天佑吾主》可以说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以至于一提到《黑镜》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首相与猪不堪回首的暧昧往事。这其中,首先英国人特有的对权威充满了不带任何修饰的恶意式幽默由意淫变成了现实,这极大的满足了英国人的恶趣味,进而传播到世界后满足了全世界的猎奇心态。

其实英国人在影视中黑王室以及政府早已稀松平常,比如杰森·斯坦森主演的那部《银行大劫案》或者《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第一集都是拿公主的私生活来作为情节元素供观众消费。只不过《黑镜》玩的特别大,又用了逼真的拍摄手法,才引发了病毒效应。第三季的第六集其实也狠狠黑了一把英国大臣的狐狸性格:一方面软弱无能,同时又狡猾恶毒。只不过作为主线剧情的附属品,它并没有得到更深入的展开。

第六集 全网公

但在当权者们被极近嘲讽之后,《黑镜》创作者们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此,而将矛头对向了他们的衣食父母:普罗大众,痛斥庸众的愚昧

在这一点上,第三季第六集《全网公敌》做得更好,这不仅仅在于它直接将主题安插在了上面,更在于其以血淋淋的结局表达了对于网络上无脑的“键盘侠”极端的愤怒。但从这一点来说,它比之前具有相似主题的分集们更富有冲击力,也更能引起全球观众的认同和反思,再加上NETFLIX原本就是一个互联网媒体模仿平台,就更能体现出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可惜的是,不知道导演是否故意让女二号化身为她在《权力的游戏》中的角色以造成联动效果,总之结尾颇为画蛇添足。

其二,也就是原汁原味的英式反乌托邦架空设定。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一直是笔者最爱的《黑镜》分集,它以超绝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简乌托邦模式,赋予一种随处可见的行为以会心的幽默感和象征意义:又有哪个去过健身房的人没有曾经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机械的踩着单车呢,而又有谁能想到它背后蕴藏的乌托邦可能性呢?至于它对于大众娱乐、尤其是电视综艺节目对于人性的异化和摧毁,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著作已有深刻的理论对其进行详细剖析和解读,在此不再赘述。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

这两种模式并不代表《黑镜》精神的全部,彼此之间也并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呈现出你中有我、相辅相成的面貌。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每个成功的《黑镜》分集都有将这两点进行不同比例的调配,再加上软科幻的元素造成视觉的未来主义效果,便足以满足观众对于《黑镜》的大部分期待。

而《黑镜》第三季中已将这根基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弱化,而走向了更多元化的类型倾向

之前提到的丹·特拉亨伯格执导的第二集的失败,首先在于它过早的将自己限制在了同《林中小屋》一样的带有科幻设定的美式恐怖片这一藩篱之中,以至于全片前14分钟几乎完全是无聊的情节剧设定,而全篇唯一的悬念——未接的母亲来电——也被一个牵强的理由解释的莫名其妙,其根本原因还是这个悬念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以至于影片经过看似高级实则老套至极的套层结构一次次的挑战观众忍耐极限之后强行用这个悬念引出结尾的设计毫无说服力,绝对可以算作《黑镜》有史以来最差的一集。

而其他分集的类型化则显得没有那么做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不仅仅简单的将情节套用在传统类型上,而是采用了一种当代更常见也更易被接受的模式上:直接搬演经典电影

第四集《圣朱尼佩洛》完全是弱化了女权主义设定的《末路狂花》再加上科幻噱头组成,它完全反应了当代对于《末路狂花》在价值观上进行重新评估后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圣朱尼佩洛》尽管连《黑镜》中必然的消极结局都舍弃了,却意外地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极高评价。

圣朱尼佩洛

第六集前面已经多有提及,但它的主要奥秘还是因为站在了巨人希区柯克的肩膀上:除了给了一个不算新颖也不算特别老旧的理由,它就是《群鸟》的翻版。可以说它基本做到了《群鸟》中的恐慌感和压迫感,再加上技术的助力创造了以前不可能实现的效果,使得它不仅特别“黑镜”、而且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没有特别明显的借鉴了某一部经典影片的分集,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类型混搭:如第二集、第五集,另外一种就是导演选择了走自己的老路,把自己的作者性带了进来,也就是执导第一集的乔·赖特和第三集的詹姆斯·瓦特金斯。

乔·赖特对于人性冷暖的反差对比以及对于对话效果的过度依赖使得这部科幻感和现实感都颇为浓郁的作品反而沾上了他以前拍摄的遗产电影的影子。

詹姆斯·瓦特金斯原本就以揭露残酷人性而出名,他的《伊甸湖》至今仍被看作最黑暗致郁的作品之一,而第三集毫无希望的结局丝毫没有损害他的这一名声。

伊甸湖

不管是原汁原味的《黑镜》,还是类型化之后的《黑镜》,其实他们原本也没有高下之分:或许《圣朱尼佩洛》的清新之风会成为一个新的标杆,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黑镜》分集将出现科技带来美满的结局。深究其源,无非是无论《黑镜》中有再多的科幻感,它的目标仍然在于对于那些最基本的人类隐暗面进行批判

它是当代版的寓言,但指向的仍然是几千年前就存在的东西,或许这才是人类本身的“黑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