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延宕,英国政府10月25日终于批准了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的扩建计划。但这一决定随即引起了激烈争论,这或许就是政府自1970年代以来将此事搁置的原因。
政府的决定为英国东南部航空计划的政治僵局画上了一个句号。目前希思罗机场的运力已接近饱和(达98%),导致英国逐渐失去欧洲航空中心的地位。
英国交通大臣格雷林宣布政府决定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漫长的纷争又要开始——该决定可能面临法律挑战。这同时也意味着新首相特蕾莎·梅面临着严酷的政治考验,毕竟在此之前她站在机场扩建的反对者一方。
政府通过推迟议会投票争取到了一些时间(投票最终被安排在明年进行)。特蕾莎·梅的领导班子中,教育大臣贾斯汀·格林宁和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均反对该扩建计划,鲍里斯还说这一计划“不可能实施”。
保守党的明星议员扎克·哥尔斯密说他打算辞职以示抗议,这一举动将带来一场特别选举,让保守党在众议院中的席位进一步缩减,而保守党本身的多数优势就不明显。哥尔斯密说他打算以无党派身份参选他的原职位。
哥尔斯密是一位环保人士,他曾代表保守党参与伦敦市市长竞选,最终失利。他在竞选议员的时候就向选民承诺自己会阻止机场扩建计划,他说添加第三条跑道的决定是“灾难性的”,且“扩建计划几乎不可能被实施”。
卡洛林·卢卡斯是一位绿党党员,他说如果政府真的想“认真完成减排指标”就不会扩建希思罗国际机场。
交通大臣格雷林说,考虑到法律协商的过程,新跑道起码要等9年之后才会开放。但他坚持机场扩建对英国未来发展的必要性,政府希望通过扩建提高英国的经济自信,让世界相信英国是一个目光长远,支持国际贸易的国家,这在退出欧盟后尤为重要。
“一条新跑道不仅能让英国国内的交通更方便,也使英国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扩大出口、贸易,增加就业机会。” 格雷林说,“这不仅有利于商业发展,更能方便人们出行。”
英国政府一向挣扎着想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从机场扩建到高铁建设。希思罗国际机场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关于是否要扩建它的话题从1970年代开始就持续处于争论状态,当时英国政府说机场的运力“有限”。
这个问题可部分归咎于历史原因:希思罗在现代航空尚未起步之前就成为了很多人的定居地。它位于伦敦中西部,大量繁忙的飞机航线通过它的住宅区,这里同时也是一些人气政治家的选区。
这些人气政治家包括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他声嘶力竭地反对扩建,甚至宣称如果必要他将躺在推土机前阻止扩建。周二他说:“推土机真要出现也是几年后的事,且它们会不会出现都不一定。”
感受到政府内部激烈的情绪动荡,特蕾莎·梅给了自己的大臣们一次反对政府决定的机会,同时将扩建计划的议会投票延迟到一年后。前不久因英国退欧而辞职的英国前首相卡梅隆就曾因计划的政治敏感性过强没有插手。
扩建计划本来有三个选项:增建第三条跑道,扩建原有的一条跑道,或在伦敦南部的盖特维克机场增建第二条跑道。盖特维克机场仅有一条跑道,承担着相当于希思罗一半的航运。而欧洲有很多竞争力强的机场早就在规模上远超希思罗: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有6条跑道,法国的弗兰克福特机场和查尔斯机场均有4条。
希思罗机场扩建的花费高昂,首先建设费就需要180亿英镑(约合1490.38亿元人民币),且数百栋房屋面临拆迁。但考虑到周围的基础设施情况和机场本身的国际性、货运量,希思罗扩建已经是唯一可能实施的计划了。
最先提出扩建计划的是机场委员会主席霍华德·戴维斯,他说在希思罗增建一条跑道远胜于在盖特维克增建,因为这对乘客和货运来说都有利。周二英国交通部门称,希思罗的新跑道能带来6100亿英镑(约合50507.39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增长,并在未来4年内创造大约7.7万个工作岗位。
“英国已经等这个决定等了50年。” 英国工业联盟主席保罗德·雷克斯勒说。他说政府的决定是一场及时雨:“我们的航空运力在2025年就要达到完全饱和了,在这之前要尽可能做好扩建准备。” 他还强调,扩建不仅能有效刺激经济发展,也能让世界看到脱欧的英国对海外贸易持健康开放的态度。
“一个岛国经济的生死存亡由它的航空业决定,” 他说,“如果英国政府真的想实现经济增长,保住英国的国际地位,就必须在其经济政策中加入打牢航空业基础、进行可持续机场建设的保障。”
然而反对者的态度十分坚决。如伦敦西部城市特维克南的保守党议员塔尼亚·马蒂亚斯就说,她很“确定”扩建不会发生。“明年进行的审查和磋商将告诉我们,扩建在经济、法律和环境方面都站不住脚。” 她说。
“住在飞行航线下方的居民在听到这一消息时都感到绝望。” 伦敦居民反对希思罗扩建团体Hacan ClearSkies主席约翰·斯图尔特说。但反对者则认为,梅推迟投票的举动也是在给鲍里斯这样的人气大臣更多时间改变计划。
“我们有非常可靠的高层伙伴。” 斯图尔特说。
(翻译:冷君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