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次探底 专家预测或将跌至6.8

界面新闻   2016-10-21 23:37
作者:陈鹏CP ·

10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跌势明显较此前更为猛烈。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贬值压力的主要来源并未变化,依然是由美元逐步走强带来的外部压力。人民币属于被动贬值。但同时也有一些新因素的出现,强化了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进而令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

受美元走强影响,10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大幅下调247个基点,跌破6.75关口至6.7558,刷新六年低点。

即期汇率方面,两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追随中间价接连跌破6.75和6.76两道关口,单日下跌幅度均超过200基点。截至16时30分,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收盘价报6.7599,险守6.76,较上一交易日下跌203个基点或0.3%。同期,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报6.7693,较上一交易日下跌205个基点或0.3%。两岸汇差94个基点。

在岸定出收盘价后,两岸人民币兑美元继续扩大跌幅,截至记者发稿,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分别跌破6.76和6.77。

今日人民币中间价再度大幅下跌,受隔夜美元走强直接推动,背后主要与到昨日欧洲央行主席德拉基讲话和欧元跳水有关。

北京时间昨日夜间,欧洲央行宣布利率决议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德拉基在会后讲话中否认了市场此前关于欧央行有意紧缩QE规模的传言,导致欧元大幅跳水,跌至近四个月低点,推动美元指数走高。夜盘人民币在强势美元打压下走软。截至周四23时30分夜盘收盘,在岸人民币兑美元较前一交易日夜盘下跌72个基点。

交通银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健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因为欧元在美元指数中的权重最大,为50%以上,欧元贬值,美元指数直接攀升。

10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跌势明显较此前更为猛烈。Wind数据显示,中间价在两周内接连失守6.7和6.75关口,两周累计下跌550个基点,跌幅达0.8%。从影响因素来看,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属于被动贬值。人民币贬值压力主要还是来自美元在加息背景下的逐步的走强。但同时,一些新因素的出现也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进而增加了人民币贬值压力。

10月首个交易日,中间价跌破6.7关口,这是此前被市场视作央行有意守住的重要关口。刘健指出,该点位的突破是刺激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剧的因素之一。另外,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对界面新闻记者提出,人民币正式入篮前出现的人民币汇率将走弱的预期,配合走弱现象果真出现,亦增加了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贬值压力进而增加。

关于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刘健认为,一个原因是市场不习惯于人民币的波动。“之前人民币一直是稳定的,包括刚开始的时候6.7、6.8,甚至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人民币还是6.8,到后来人民币升值到6.2、6.1。人们已经习惯了人民币在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上,觉得人民币应该是不动的,不应该是波动的。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以及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汇率的波动逐渐扩大,市场需要慢慢地理解”。

但从数据来看,与其他非美元货币相比,人民币的贬值幅度不大,且近期CEFTS人民币指数还有所上升。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介绍,10月以来(截至20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3%,受此影响全球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货币普遍下跌,欧元、英镑和日元对美元汇率累计分别贬值2.8%、5.6%和2.5%,JP摩根EMCI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下跌0.3%,超过100种货币对美元有不同程度的贬值。同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和境内外市场汇率累计分别下跌0.8%、1%和1.1%,跌幅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大。

同时,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有所贬值,但对一篮子多边汇率升值。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编制和发布的数据,10月以来CFETS、BIS和SDR三个篮子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分别上涨0.2%、0.2%和0.8%。

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短期内虽面临压力,但是可控。中长期来看,有望保持稳定。这一方面在于美元继续走强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就内部条件来说,短期内,汇率变动仍在央行可控范围之内;中长期看,随着中国经济调整以及人民币加入SDR等成效逐步显现,人民币汇率仍有稳定基础。

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IMI特约研究员夏乐预测,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跌至6.8。“一是根据我们对其他货币的预测,可能美元汇率在经过最近的快速升值之后会有所放缓,也就是说其他货币对人民币的拖累也会改善;二是6.8的确是个很重要的点位,当年金融海啸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固定在这一水平,央行不得不有所顾忌”。

中长期来看,刘健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望逐渐被投资者认可,经济运行有望企稳,中国经济金融环境相对稳定,对长期资本的吸引力依然较强。人民币加入SDR之后,储备货币地位进一步增强,海外机构配置人民币债券的需求增加,这对人民币形成中长期的支撑。

此外,他认为,从监管层的角度看,其有动力也有能力对汇市进行调节。“人民币贬值最大的弊端就是造成资本外流加剧,进一步消耗中国外汇储备。而且资本外流和贬值是相互促进的,如果形成恶性循环预期,对中国整个资本流动形势非常不利。从监管层释放贬值压力的步骤和角度来看,还在控制范围之内。而且当前中国资本账户还不是完全开放的,监管层有能力调节外汇市场供求”。

外管局今日公布数据显示,9月跨境资金外流规模再度扩大。9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1793亿元人民币,逆差规模大幅扩大。银行代客远期售汇签约环比增加1.2倍至1159亿元,导致代客远期净售汇增长5倍多,达750亿元人民币,创2016年2月以来新高。另外,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3038亿元人民币,央行外汇占款减少近3375亿元人民币,创2016年2月以来最大跌幅。

刘健表示,9月跨境资金外流规模再度扩大,季节性因素叠加人民币贬值预期是主要原因。贬值预期方面,9月尽管人民币即期汇率波澜不惊,但人民币兑美元远期报价却震荡攀升,远期净售汇创近八个月新高也表明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加之市场传言影响。贬值压力与贬值预期相互促进,导致购汇需求进一步放大,结汇持续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