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后的一天,超过200辆纳粹坦克迅速挺进立陶宛,向北面的列宁格勒进发。
纳粹的空军已经清理掉苏联周边的空军基地,只留下了一些能被德国轰炸机轻易解决的用于反击的苏军装甲纵队。
急于止损的苏联红军在6月23日部署了KV-1和KV-2坦克来抵抗已接近立陶宛拉塞尼艾的德军。这些坦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重的装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的坦克素来以强悍和可靠闻名,至于舒适程度就略为逊色。战争早期,笨重的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Kliment Voroshilov)坦克可以轻易反弹德军地面武器打来的炮弹。
但47吨重的KV系列却过于庞大,这使其难以抵抗德军从侧翼发起的攻击。虽然单辆KV坦克已经从交战中吸取到不少可怕的教训,德国国民军还是摧毁了29辆KV系列坦克,而拉塞尼艾一战苏联总计损失了超过200辆坦克。
德军有时用炸药掀翻这些庞然大物,有时也将他们诱入炮弹直接的射击火力范围。
军事史学家麦克·琼斯(Michael Jones)在《列宁格勒围城战》(Leningrad: State of Siege)一书中写道:“德军将苏联的大块头赶到其重火力射程范围,炮管甚至降到水平角度来直射这些前进的怪兽。部署在波罗地海国家的苏军装甲部队大部分被消灭,针对德军侧翼进攻的威胁由此被消除。”
KV坦克让人好奇。1941年时,KV坦克比任何一辆敢来单挑的德军坦克都更牢靠。但在前几个月的残酷作战却没有给对手带来什么实质损失。
KV是坦克设计师约瑟夫·柯金(Josef Kotin)的作品,其竞争对手米哈伊尔·柯什金(Mikhail Koshkin)后来造出了T-34。柯金对战争的理解使他深信,对敌取胜意味着需要有最重的坦克装甲。
他的一些产品设计效果不错,另外一些则不尽人意。柯金的多炮塔T-28坦克悬挂系统较差,而且奇怪的是,这样一款大型坦克却有着很薄的装甲,这让其中不少都在巴巴罗萨行动的头几个月被摧毁。他设计的T-35坦克载员11人,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从机械角度而言并不适合作战。
KV系列要好些,但是来得有些仓促。
“实际上还在绘图板上的它被直接订购走,这在芬兰战争后期,通过将原型车送到卡累利阿地峡测试掩盖了过去。”史蒂芬·休厄尔(Stephen Sewell)在为《装甲》杂志写的《苏联重型坦克史》一文中这样记录。
柯金对KV放弃了多炮塔形式,只装了一口76毫米坦克炮,并在周围辅有三挺7.62毫米机枪。最重要的是,其前部装甲厚度达90毫米,两侧和背部也达到70毫米,当时远超德军装甲部队的坦克。
KV-2保留了KV-1的底盘,但将炮塔和炮换成了152毫米榴弹炮。毫无疑问的是,KV-2非常可怕,但也更加笨重。柯金只生产了少量这种火力加强版的坦克,大概总共只有200到250辆左右。
柯金的设计局在战争期间生产了超过24款各式KV系列坦克,总计5000多辆。其中相对成功的车型是KV-1S,其牺牲了厚重的装甲来实现更快的速度,还对传输系统进行了升级。
休厄尔写道:“战争爆发后,KV-1很快显露出其死亡陷阱的本质。而因为害怕激怒柯金,很多指挥官不敢告诉他这款坦克到底有多差。最后还是因为很多高级指挥官抱怨其太过失败,柯金才下令解决这些问题。”
这个活儿落到了工程师尼古拉·沙什穆林(Nikolay Shashmurin)的头上。他设计了速度更快的KV-1S。柯金被他的作品惊艳,之后又委任他研发IS-1,该型号被誉为二战中最成功的重型坦克之一。
不过二战结束后,重型坦克就逐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柯什金设计的中型坦克T-34系列。该系列也对当今战场上的主站坦克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无论如何,在拉塞尼艾溃败四年后带领苏军挺进柏林的IS-1坦克,还是要感谢设计失败的KV系列。
(翻译:鲍玉菡 编辑:曾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