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性”与“侵犯”,这部电影还有更多值得欣赏的地方

界面新闻   2016-10-19 19:31
作者:爱奇艺 ·

历来,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关键的时代转折点,是孕育优秀电影故事最肥沃的土壤。

如姜文导演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部电影将目光放在了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展现了一帮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是如何在时代的背景下,度过自己转瞬即逝却弥足珍贵的青春时光的。

就好像这部电影里开头说的那样。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青春的表象看起来光亮刺眼,可是在这些光亮的背后,却对应着危机四伏的黑暗。

这种思想精髓正好与最近被大家交口称赞的国产电影《黑处有什么》,相互对应。

最早知道这部影片,是在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

该片的电影导演王一淳凭借《黑处》得到了电影展的最大奖项之一——“最佳导演奖”。

评委会主席姜文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少有的那么沉着、那么坏、那么荒诞的作品。”

奇怪的是在针对这部影片的宣传上,很多人都打上了“中国版《杀人回忆》”这个点。

对于此,我真的是迷之困惑。

难道电影里面一有“强 奸杀人”的剧情,就必须要冠以这个称呼吗?

《杀人回忆》确实是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但我想中国电影还没有脆弱到部部倒贴的地步吧。

在观看过《黑处》之后,脑海里不禁浮现起王一淳从姜文手里接过奖杯的那个画面,真的犹如传承一般。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雄性荷尔蒙爆表的灿烂光明,《黑处有什么》是青春少女成长的阴森幽暗。

所以说,《黑处有什么》更应该是少女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部电影虽然有犯罪悬疑的内容贯穿其内,但用导演王一淳自己的话来说,这部片子更属于青春成长片的类型。

没错,就是已经被玩烂的“青春片”。

但是人家的青春不狗血,也没有堕胎。有的只是那眼角眉梢处的表情,平凡无奇的对话,以及人与时代的紧密结合而已。

影片的背景放在了1991年的夏季,这个时间点选得真好。

1991年冬天,苏联解体;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

在这新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黑处有什么》正好就记录了那一种新旧交替之间,兵荒马乱的种种味道。

卡在大时代中间的普通人,与汹涌而至的新时代相撞,成长就会变得危机四伏起来。

这部影片在叙事上有两条主线,第一条是14岁少女曲靖的青春成长,第二条则是对连环强 奸案的分析和发展。

能够将少女的青春成长与充满悬疑的连环案件结合,既迷人又刺激,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亮点之一。

在影片中的两条主线按理说应是同样重要,甚至在犯罪案件上应该进行更多的着墨,来体现影片的深度和广度。

但就像导演王一淳更多的将这部电影定义为青春片一样,她将青春期的少女内心,剖析和展现的实在是太清晰透彻了,反而让这部电影更多得表达出“爱和教育”这个更青春的主题。

上世纪的中国,性压抑和性冲动是青春挥之不去的主题。

还记得《喜宴》里,外国人对中国的“婚闹”表示困惑不解时,李安真人客串说的那句话吗?

1991年,国家尚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现在说起来稀松平常的词语,在当时仍是讳莫如深的禁忌。

曲靖甚至要翻查《现代汉语辞典》,才能知道“强 奸”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被压抑得久了,一旦爆发,将会是非常疯狂和持久的。

这也能够说明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韩两国,会有那么多起超乎想象的残忍案件频繁出现。

对“性”的讳莫如深,不是个例,而是整个时代。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个时代里的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变态”。

在女厕所门口假装“掏粪”的偷窥狂,因为被压抑得太久,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寻求一些释放。

曲靖到敬老院当义工,在给一位半身不遂的老人家念故事时,这个老头却掏出一本《金瓶梅》让曲靖去读。

听着清脆的娃娃音念出潘金莲的独白,这个寂寞的老人在想象之中得到了另类的高潮。

从他喜不自禁的对曲靖的亲吻可以看出,他当时是有多么的高兴。

除了“性”这一点,曲靖与张雪之间的友谊也给我很深的感受。

在青春片里,主角身边一定有一个让她又爱又妒的角色存在。

《七月与安生》里,七月与安生有着深入骨髓的深厚情谊,但嫉妒却在二人的成长中贯穿始终。

《黑处》里也一样,曲靖与张雪情同姐妹,却又有些截然不同。

张雪长得比曲靖高,发育得比曲靖好,造型比曲靖时髦,她用的女装自行车也比曲靖的“二八”新潮,张雪的一切,都比曲靖更加优秀。

在交心的同时,嫉妒根本就无法避免。

年少无知时,我们总是会把身边最亲近的人,当成是自己的假想敌。

他们越优秀,我们就越嫉妒。

所以影片中,懵懂无知的曲靖也会因为心中的这份嫉妒而在课堂上狠狠的“黑”了一把她最好的朋友。

这份“黑暗”并不是某个时代独有,而是来自于人的本性。

年少时做的傻事,有的成了长大以后的笑谈,有的却成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我们通常是在成熟之后才会发现,年少时那些亲密的伙伴,才是我们宝贵财富,而不是那些所谓的自尊。

电影中,曲靖的父亲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爸爸”。

曲靖被男生跟踪,他不责怪色狼,反而劈头就骂女儿手上的指甲油、脖子上的挂饰等,还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件事情,就是在让你敲响警钟!”

但是在大雨中,能够撑起雨伞保护曲靖的,也只有这个爸爸。

这种中国式的父爱是多么熟悉啊。

就好像小时候我在外面玩泥巴,结果不小心扑到了泥坑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外加一身泥的回到家,我爸披头盖脸的就是一顿骂,骂完之后却心疼的不要不要的,当天晚上还做了一顿好吃的。

这就是中国式的父亲啊,咬着牙的对你狠,最终疼的却是自己。

还有爸爸教曲靖骑车的这个画面。

即使我们与父亲有着较大的年龄差和迥异的价值观,甚至有的时候在某些事情上可能都无法沟通。

但回想起跟父亲学习汽车甚至是其他事情的那些年少时光。能够跟父亲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好好的谈一谈,好好的相处一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其实中国的父母对于爱的表达是非常含蓄又内敛的。

因为我们对他们来说太过珍贵,所以在表达爱的方式上他们不敢做出任何改变,生怕我们感到厌烦。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先踏出一步,只有我们开头了,父母才会小心翼翼地做出一些改变。

比如我们先对他们说——我爱你。

我想,他们一定会慢慢适应并且敢于表达的。

很多人对这《黑处》的影评,都主打“危机四伏的青春”这个点,我却偏偏从片中看出了许多温情,我想我一定是老了,才会有这么多感慨....

现在绝大部分的青春片从一开始就自带了柔光模式,而且里面的青春好像不是我们地球人的,与我们所经历的有90%都不一样。

《黑处》在这方面就真实许多,它体现了王一淳对她亲身经历的上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忠实的回顾与反思。

有人曾问导演:“黑处到底有什么?”她说是小女孩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人类对未知的事物确实会有一种妖魔化的倾向,称之为“黑处”也是非常准确的。

但如果我们都能勇敢那么一点点,也许,黑处的背后是光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