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肆汝杯
这两天,《黑处有什么》在电影人之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的人说它是中国的《杀人回忆》;有的人说是《杀人回忆》加《蜜桃成熟时》;有的人说你开什么玩笑,《黑处有什么》根本不是杀人回忆,就是一个好电影而已;有的人说你别逗了,这也算电影?
嗯,对此小编表示,你们接着说吧!
当然了,《黑处有什么》首先肯定算一部电影,要不然也搏不到FIRST影展最佳导演的名头。
今天小编并不想讨论它的好坏,只想趁机谈一下我们的电影制度,因为小编无论如何也想不清楚,在国内电影审查正常的尺度下,《黑处有什么》到底是怎么上映的!
在这部电影当中,父亲是整天嫌弃女儿,抱怨不该让她出生的父亲;警察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抓人的警察;老人是让小女孩读色情读物顺便性骚扰的老人;女主角是偷偷看父母啪啪啪的女儿···整部电影表面上说的是连环凶案,实际上却是一个小女孩性觉醒的过程。
有人看完电影之后,说《黑处有什么》是中国青春片当中的“一股清流”,是小编眼瞎了吗?如果这都不算“泥石流”,那泥石流得是什么样?
当然了,小编并不是说这部影片不好,而是它明明白白就是一部黑色倾向十分明显的电影,哪来的清流?色情、犯罪、国家公职人员的负面形象、最最重要的是“负能量”倾向的故事主题,这些东西向来都是影片审查当中最敏感的内容,而这部电影占了一个遍。
如果按照市场缺什么,电影就该拍什么为标准的话,那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在常规的审查制度下,我们连《无人区》都不让过,《黑处有什么》凭啥就要开绿灯?
如果小编自问自答的话,会给出这么两个原因:第一,在经过电影节的“煽风点火”之后,这部影片被贴上了高质量的标签,尽管有些负面,但好电影总应该上映(不是没有先例,《霸王别姬》一开始就没过审);第二,这部小成本影片不会引起《无人区》《鬼子来了》那样“恶劣”的影响。
而这种情况,只能证明我们的审查标准模糊不清。在电影产业相对薄弱的时候还好,但在现在,中国电影正在以爆发的速度增长,这种制度,已经严重的拖了后腿。
如果大家留意的话,会发现《黑处有什么》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国产电影的审查制度逐渐方的越来越宽了。
今年上半年上映的《荒野猎人》《伦敦陷落》在北美都是R级影片。
在国产片当中,从《烈日灼心》到《老炮儿》,电影当中的脏话和暴露尺度越来越大。
这个情况到了《湄公河行动》这里,终于到了顶峰。如果说之前电影当中的脏话和暴力内容可以看成“无伤大雅”,那么湄公河行动得到的“网开一面”可就太明显了。影片当中多次出现赌博、吸毒等场景,近距离的尸体镜头,很多脏话对白、刑讯逼供、徇私击毙不抵抗的罪犯等等,当然,观众看得很爽,小编也看得很爽,但这很不国产啊……
大家应该知道这是哪个镜头
最最重要的,是儿童死亡镜头的描写,尽管没有那么血腥,但事实上,影视作品对于儿童的死亡镜头,一直倾向于保守,一枪崩掉的画面,小编看到的不多···
讲真,《湄公河行动》的确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但如果把这些极具视觉和心理冲击的镜头全部删减掉,还能一样好看吗?
审查的不同标准,不同境遇,真的会让电影人很迷茫啊,难怪有人说网络电影比院线的审查还要严格···
小编又想起来那个关于《鬼吹灯》的笑话:话说在“上交给国家”的梗之后,陆川导演把《九层妖塔》几乎改成了科幻片,理由是审查规定“不能盗墓”,需要规避,结果上映之后才发现,《鬼吹灯》就是正儿八经的讲了盗墓,还加上了文革。坊间传闻后来有人问领导,为啥《鬼吹灯》里面能盗墓?领导回答说盗墓不好,但“正能量的盗墓”是可以拍的···
不知道陆川导演听说“正能量的盗墓”,有没有一脸懵逼……
当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制度的时候,“正能量”就成了说辞。无独有偶,今年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明确表示以后网络大电影的方向同样是“正能量”的内容。这三个字不知道被媒体和从业者说的多少遍,但小编实在忍不住想弱弱的问一句:正能量是个啥?
尤其是对于电影来说,正能量或许能算作“中国电影的普世价值观”、“政府倡导的文化产品”。正能量很重要,但肯定不是影片审查的标准。如果这是标准,那么那些故事结尾都变成精神分裂和做梦的鬼片,不就都成好电影了?
这种标准下,不只是电影人迷茫,审查电影的人也迷茫,影评人更迷茫,到了观众那,简直就是懵逼了。
从自身角度来讲,小编认为《黑处有什么》当然应该上映,《湄公河行动》、原版的《无人区》、《色戒》、《霸王别姬》、《活着》等都应该上映。但是那是在一个相对明确和公平的标准之下。否则电影本身都成了黑处,那还问啥“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