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君犹记得某伟人说过:喜剧的核心元素其实是来自于悲剧。
多少人绞尽脑汁、费尽心力、抖尽包袱想做一部惊动天地、笑煞神鬼的喜剧,最后却空做无用功,甚至弄巧成拙地搞出了一出似驴非马、让人哭笑不得的“悲喜剧”。
如果一出喜剧不幸被沦为正剧或悲剧,那编剧或导演的功力无疑是很“杯具”的……
腹黑君就对此现象是心怀杯葛的。
在俺心目中,私以为,史上写喜剧或写悲剧的写得最成功的作家刨除杀尸比牙先生就当属美国近现代作家中赫赫有名的欧亨利先生了。
欧亨利先生擅长写来源于生活极具人情味同时又能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短篇小说。
其代表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以及腹黑君中学期间语文读本上节选过的《麦琪的礼物》和《最后一片藤叶》。
在此,腹黑君和大家一起复习或分享下《警察与赞美诗》这本小说的梗概……
先是想吃牢饭不得,后是想“改邪归正”做好人好事却被警察误当违法犯罪份子扭送进公安局,天底下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此。
这种出人意料却又顺理成章的写作手法使得欧亨利先生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
甚而有好事之人专门给他的写作风格做了一个诙谐又不失幽默的总结,
即:欧·亨利式结尾
现代电影的编剧们充分理解并学习了这种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说法:剧情反转。
剧情反转若做得水到渠成、恰如其分,无疑是会给剧本或已拍成型的影视作品增光添彩,而若做得不好,其反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而在日本,有这么一位剧作家,他就极具天赋地把握好了欧亨利写作喜剧或悲剧的风格和尺度,把一个个小人物、小事件构成的故事讲得活色生香。
他就是在日本有着娱乐大师之称的三谷幸喜先生。
其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便是《笑之大学》(笑の大学)
豆瓣评分8.6,好于96%的喜剧片,好于91%的剧情片。
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二战期间,地点在日本本土。
主要人物是战时文化宣传部(类似天朝如今的中宣部直管单位广电总局)审查员的向坂(役所广司饰)和喜剧作家椿一(稻垣吾郎饰)。
事件其实很简单,就是手握文艺作品出版发行生杀大权的行政权力代表的向坂大叔与活跃于当时当地的小剧作家椿一由于一个喜剧剧本能否顺利通过进而引发两人间竭尽全力互相角力的故事。
影片开头描绘战时文化宣传部的仰视镜头:
(小贴士:仰视镜头多为自下而上的全景,多用刻画或形容对象的高大或威严)
这样一栋建筑耸立在那些被审人员的前面,瞬时让人从形体到心理都矮了一大截。
对有关单位办事大厅的“孔洞视角”镜头,给人威严、高不可攀的既视感的同时,让人感觉即便是在战乱年代,这些有关单位的办事人员工作都是严肃和有条不紊的。
而这些元素汇集到一起,就是权力,所谓权力,就是倚靠权势而对他人采取强制或胁迫措施的力量。
这个权力的代表就是一颗萝卜章。
这颗萝卜章决定了当时身处战乱年代的警察治理社会下上亿的日本人民改看什么,不该看什么。
片中对这个权力象征的萝卜章的表述用的也是一个仰视镜头。
然后,再辅以一组平行蒙太奇镜头剪辑……
这一系列镜头的叠加与重复无疑在告诉人们,大家心目中那些所谓的常识、道理在权力面前是多么的不值一提,因为很多时候,强权就是真理!
以致于初出茅庐的楞头剧作家椿一第一次站在那个真理部下辖的艺术审查部门门前身体仿佛受到了强力打击似的抖了一个激灵。
影片放映至此,腹黑君觉得此片的基调已定,结局业已猜到了七八分,那就是去里面的那些可怜的剧作家们,他们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都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审查,甚至他们的人身都会受到当权者的攻击,而他们的作品连带人的下场应该都不会太好。
主题与主旋律不会产生太大偏差的作品,拿回去删删改改还是有机会滴……
这种动辄阉割文字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自然会招致对方情绪激烈的抵抗。
而真理部的领导一员向坂先生对这些剧作家们的作品和言行一概是不以为然的。
此片中,役所广司扮演的审查官员向坂在片前十分钟的时间里几乎是没有一句台词的,他以他冷漠且轻蔑的眼神等体态语言告诉受审方:你们的作品基本都很垃圾,有些甚至是垃圾中的战抖鸡。
作品能侥幸通过审查的作者的表情经常是这样一副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样子。
而那些通不过的,眼看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其脑袋是恨不得要摇脱臼的。
其心痛与不甘溢于言表。
轮到剧作家群体中的小鲜肉椿一拿着他心爱的喜剧作品上场接受审查了……
其眉宇间透露的犹豫、纠结和不安仿佛是去战场受刑一般。
而其受到的对待确实亦是如此……
这个外表严肃,不索贿不受贿的审查官第一次明确对椿一表示他自己对喜剧无爱。
(而这一假意猩猩的表态为后面向坂言行不一地从开始刻意掩饰自己对欢愉的追求到解放天性、甩开步伐大胆地接受喜剧做好了铺垫,加剧了戏剧本身的冲突。)
其认为凡事喜剧作品就是垃圾,在战火纷飞、国家受难的时机谈论欢乐愉悦的东西是非常不和时宜的,这类作品用脚趾头想就可以也应该被禁止了。
类似这些作品不仅应该被禁止,而且应该是统统地禁止!
审查官向坂的恶劣态度并没有让喜剧作家椿一退缩,他虽姿态谦恭但敢于与向坂据理力争。两人就剧本改良事宜展开了拉锯战。
矛盾的焦点还是聚焦于政治因素上,要不要爱国?内容上要怎么改才能更契合爱国这一主题。
为此,居然还把罗密欧与茱莉亚这一对英伦情侣的角色换成了日本人名贯一和阿宫。
故事的发生地点也改在了日本。
一来二去,严肃的审查官向坂先生居然被喜剧作家椿一的热诚和执着感动了。他开始给椿一写作剧本的建议了。
这种放松开放的心态使得向坂先生能和椿一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他那种长期被人为刻意压制的抑郁心情也得以在和椿一的交流和沟通中得到宣泄,他开始偷偷地关注外部世界那些普通的日本民众的生活了——身处战乱年代的国民才更需要喜剧带来的笑语欢声来化解他们长期经历的忧伤和痛苦。
然后,向坂先生也开始偷偷滴溜进剧院尝试看看喜剧了。
喜剧带给剧院里的人们以欢声和笑语,这让向坂先生真正思考那个审查制度存在的意义。
在做为一个国家公务员履职的立场与内心对喜剧的接受并喜爱的纠结状态中,向坂先生在椿一面前表现出极大的优柔寡断和前后不一的巨大反差。
然而,在解决完两人对剧本的各种龃龉后,严肃的向坂先生甚至会和椿一一起饰演剧中人物,就地排演喜剧剧本。
两人在审查办公室排演了一出猫捉老鼠,经常抓小偷的桥段。
这种排练迅速地加深了两人的感情,使得向坂先生对椿一的事业产生了极大的认同度并对他本人也产生了极好的同志之情。
这一种类似斯德哥尔摩症候的心态促使审查员向坂对椿一修改了六遍之多的剧本打开了审核的方便之门。
但,就在此时……
椿一拿到了剧本审核通过的通关文印同时也接到了日本军方的招兵通知书……
命运就是这样的讽刺和残忍!
而这,就是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方式——你曾经认为自己很稀罕很想获得的东西在历尽万苦千心后,最后发现要么变成了一个虚无飘渺的肥皂泡泡,要不就突然发现原来那个东西的存在带给自己的不是幸福的图景,而是一个未了的遗憾和一个违背本心的愿望。
本片的编剧三谷幸喜先生太绝了,他简直是继承了欧亨利的衣钵,并把这种深深的打上了悲剧烙印的喜剧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以致于让国内的众多戏剧界艺人对此作品一直津津乐道,追捧尤嘉。其导演星护先生亦不俗,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两个演员,几个矗立在戏院门口的连续简单剪辑镜头就促成了一部毫无尿点的高分剧情片儿,也可见其导戏功力之深厚!
受此剧启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同行们后来就曾携手陈道明与何冰两位实力演员上演了一出类《笑之大学》的喜剧——《喜剧的忧伤》。
本文首发于腹黑电影(fh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