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可惜你还不够“水”

界面新闻   2016-10-07 23:53
作者:苏老湿 ·

大家好,之前我们已经讲完了孙子和老子两个人物,现在我们就要来撩一撩孔子,一起去了解一下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他还不够“水”。

说到孔子,是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他几乎就是我们文化的代名词,政府在想要对外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时候都会先想到以孔子的名义来命名为孔子学院,可见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但是出了国门,孔子好像就不怎么受待见。西方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最好他的书从来没有被翻译过。”言语之间流露出了对孔子满满的不屑。

那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让我们先从孔子的出生开始说起:

孔子出身原本很好,祖上是商朝的开国皇帝商汤,后来周灭了商以后为了安抚商朝贵族,“灭国不绝祀”,封了宋国让他们继续原先的祭祀。

到了孔子父亲叔梁纥的时候,为了躲避宋国的内乱,跑到鲁国当了大夫。他作战很勇猛,是当时有名的“鲁国三虎将”之一。

但叔梁纥传宗接代的运气真的很不好,虽然他有一妻一妾,但是一个劲的生却生了9个女儿一个儿子,而其中妾生的唯一的儿子还是个瘸子。按当时的习俗,女儿和残疾的儿子都没有继承权。

于是他在66岁高龄的情况下又纳了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颜征在为妾。由于年龄差别太大,按规矩不能在家“啪啪啪”,所以得到山上“野合”从而怀上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就是孔子。(孔子真名孔丘,字仲尼,就是因为当时野合的山叫尼丘山,而“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

可怜孔子的命实在很苦。

他三岁的时候,69岁的父亲就去逝了,家里的女主人就把他、他瘸脚的哥哥孟皮和他的妈妈颜征在赶出家门,从此单亲妈妈要带着两个年幼的男孩过着清贫的生活。

长期艰苦的生活,让颜征在的身体不堪重负,年仅32岁就去逝了,而这一年,孔子才17岁。

生活的困难让孔子更加坚强,他一直在不断努力的维持生计。

19岁的时候,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他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就生下了儿子孔鲤,这节奏也算是超越他父亲了吧。

生活上的困难、拮据让孔子从20岁起就一直想走仕途,但可惜35年的仕途生涯路一直没走顺。

20岁这年他当上了委吏,也就是管理仓库的小官,过了一年换岗到乘田,变成管理畜牧的小官。

但在官场上,孔子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在27岁的时候,他开始办私塾,私下带一些学生,尝试曲线突破。

终于在孔子30岁以后,他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转机,当时齐景公出访鲁国召见他,对他印象很好。五年后,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内乱动荡,他和当时的鲁昭公逃到齐国,得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开始齐景公很看重他,但他却得罪了高官,在短短三年内从受齐景公重视到失去庇护,最终被迫逃回鲁国。

而在接下来的十多年内,孔子一直不被重视,无所建树。

孔子51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仕途的春天:他先后担任中都宰(地方官)、小司空(时间很短)、大司寇(最高法院院长)、代冢宰(相当于坐到了代理总理的位置),真正掌握了鲁国的实权。

而孔子的政绩也很不错,不仅担任中都宰的时候把中都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当司寇时在与齐国夹谷会盟的时候取得了外交战的胜利,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

当时鲁国的情况是政权实际掌握到三位高官三桓手上,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孔子实施“隳三都”的措施,可惜却以失败告终,他也因此失去信任,这离他走入权力中心不过4年的时间。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孔子离开鲁国,向外去寻找出路,这一年他55岁了。

其实说到周游列国,与孔子齐名称为“南季北孔”中的季札才算是真正的周游列国,到处是莺歌燕舞、鲜花掌声、备受尊重。

而孔子相较而言则不能说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年事已高但不得不离开的流浪之旅。有三点很能突显孔子的尴尬:

1、去的都是小国家:孔子周游列国施展报负,但只能去一些像卫国、曹国、宋国、陈国、蔡国这样的小国家,大国无人感兴趣;

2、过程各种苦逼:相对于季札的外交出行,孔子一路上各种被围困、各种被赶走、各种被叽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3、并不是被请回来:孔子最后回到鲁国,是因为其中一个弟子冉求立了战功,推荐孔子,而不是被认可被迎回。

这漫长的旅程,一走就是14年,回来时,孔子已经68岁了。

回到鲁国后,孔子被鲁国人尊为“国老”,极受人尊敬,但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近权力的中心了。

虽然执政的鲁哀公与季康子经常咨询孔子,但更多的是做做样子,所以孔子也就只能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的工作。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离世,终年73岁。有不少弟子为他守墓三年甚至六年。

总结孔子的这一生,真可以说是自我奋斗的典范:

他虽然是野合庶出,更经历了父母双亡的悲惨童年,但孔子自力更生永不放弃,不断在仕途上奋斗,也曾经一度站在权力的顶峰,可惜高潮太过短暂,晚景难免凄凉。

孔子34岁的时候,他曾经去周朝拜见老子,向老子表明自己想要恢复礼制天下的理想。老子劝他要放下执念,像水一样顺其自然,不要逆潮流而为。

可惜,终其一生,孔子也不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