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众菜”卖到人满为患,这样的“套路”你不好奇?

界面新闻   2016-09-26 09:58
作者:掌柜攻略 ·

作者:高云凤

Fusion Food在北京流行那会儿,觉得新鲜的小资人士们总能为加了干冰,换换容器的菜品心甘情愿高价买单。事实上,直到现在市面上的Fusion Food仍旧逃不开两大派系,一种是中餐西创,一种是不顾别人自成一派的类似玩法。

不过,言简意赅的说,他们展现给顾客的“个性化”总是不接地气。翻开这类餐厅菜单的一刻,相信你能从形式或价格中有所感受。所以,像这些菜式上过于繁杂或是照猫画虎、无体系根源可追溯的餐厅成活率很低。 

Fusion Food不易做

而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我认为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或排斥感)占了第一。

也就是说,熟悉或者新奇的两份菜单同时出现眼前时,多数人会本能的先选前者,至少它会让人感觉离心理预期更近些(当然朋友生拉硬拽就不好说了)。所以“火锅”连续好些年被列为全国人民的“心头好”就不难解释了——它花样不出挑、好吃、看起来还足够爽;

再者,国内真正讲究料理哲学的大厨屈指可数,人们凭猎奇之心所去的餐厅,吃过一次后很难再有惊喜,复购率难达成;

当然了,比这些更悲伤的是,(这类)餐厅每隔1-2个月用于维护高档器皿的费用会比购买本身更高昂。记得曾经某品牌负责人就跟我说到过这一点,之所以替换掉那些看上去很高级、酷炫的餐具倒不是说顾客不够爱,主要还是因为扛不起这笔昂贵的“保护费”。

(高科技器皿的“养护费”不光贵,还让人很有距离感)

回归正题,那些菜单中的小众化品类想保全自身,前提要付出一笔不菲的“教育成本”自然是肯定。而保证这笔成本能获得长久收益,同时还能增加竞争优势的方法,要么你成本足够低、要么足够跟别人保持差异化、要么老实专一做特殊顾客群(或特殊市场)的买卖。这也是“波特竞争战略”所提到过的对企业十分重要的三种战略方向。

与众不同的方法有很多,但完全从“盲点”切入风险也挺大 

麦当劳和肯德基这种流水线般的西式快餐,让年轻人拿着“不健康”和“没温度”的理由当足挡箭牌,动辄五六百、上千元还得西装革履入坐的西餐厅又很拘谨,因此像新元素这类西式简餐快速流行市场的重要利器,除了健康营养美食本就是一大趋势之外,其菜单所充当的“教育角色”也是种良好扮演。

(从新元素的菜单中,你可以清楚看到详细的食材组成与各种信息)

而以意大利菜博得高复购率的Tiago,则选取了与国人饮食习惯相差不大,并且早就被认可的西式菜系来打造自身差异化。因此差异化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从人们熟悉的“根本”开始切入,而不是强调“功效”的问题。

想做更多人的买卖,你“外表”看上去应该更随意,哪怕你细节足够

用Katie那句话来说,“概念”这东西说到底还得服从于现实。为还原意大利食材和料理的概念,Tiago将店里用了1年3个多月的阿拉卡(A'LA CARTE:没有图的西式典型菜单样式)菜单换成了杂志风格,里面接近100道菜几乎张张都配上了图片,即便事实上她并不想这样。

(Tiago的菜单升级前后对比)

因为在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出身、又是澳籍华人的Katie印象中,西餐菜单只有文字这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干干净净的,但这却架不住中国人喜欢指着图片一样点一份。当然(国内)北方城市对西餐的接受度比南方低也有部分原因。

“脑洞大开”的菜品研发原则,背后也是严苛

味道上:

关于食物“味道”这事儿本就众说纷纭,更何况不同国家的界定也大不同。就像日本人认为食物“口感”要比“味道”重要的多,就像吃大米时他们会更在意米饭糯不糯、弹不弹,而不是“香不香”。而Fusion Food或西餐则会更注重食物口感的丰富度。

(美国年轻人喜爱的时髦食物排名依次为:甜辣食物(40%)、藜麦(36%)、碗装食物(35%),精酿啤酒(25%)等,他们对食物要求真的越来越高了。)

因此,一道菜选择3种以上的食材配搭组成,可以更好的保证菜单给人以味觉、视觉和营养丰富度上的层次感和满足感。

Katie总觉得女生特爱吃的提拉米苏,如果只能尝到咖啡味道难免会无聊,所以她在创作之初就选用鲜的咖啡液萃取—挥发—浸泡,然后配上芝士、手指饼干和红酒最终制成,顾客能从中尝到马斯卡彭奶酪的香醇、巧克力的甜、可可粉的苦至少3种味道;

又或者墨鱼海鲜饭,她会让大厨把蛤蜊用白葡萄酒炒好,然后加一点奶汁泼在墨鱼汁上,最终让人尝到“墨鱼汁+蛤蜊+奶香”3种层层包裹的香气而不只是海鲜味;

( 在酒店做过Bartender的Katie,经常会设计一些价格亲民的创意酒品)

甚至于你可以在Tiago的酒单上看到“跳跳糖马提尼、乌云马提尼(听说可以尝到北京雾霾天的味道)、黄瓜味鸡尾酒等创意酒品,都能感受到Katie对于食材研发的狂热。

形状上:

“给你看看京城最丑最狂野的提拉米苏。”Katie笑着说。不过这形状的确让人出乎意料——不圆不方也不三角,分明是种被“扔”到盘子里的感觉,并且每桌客人所点的形状还都不一样。

(从图片样子上,你可以看到它路子有多野)

当然比它更能让聚餐气氛活跃的,还有比人胳膊长的战斧牛排......

当然这不是说你家菜单越粗放人们就越喜欢,仔细看看这两种食物看似“无形状”的背后,实则是没有添加吉利丁凝胶和保留特定切法的表现。所以呀,狂放外表背后的细腻心思才是根本,消费者精着呢。

(这种食物端上桌,你别告诉我没有拍照发朋友圈的冲动!!!)

“健康”食物未必好看好吃这点,大家好像更能被迫接受了,就像吃全麦面包不仅不会让人健康,反倒会导致人们添加剂含量超标一样道理(为提升口感,全麦面包总会往里面加很多添加剂)。所以回到菜单上看,恰当“真实”的信息会比“刻意雕琢”更受人们欢迎。

表现上:

上篇星巴克文我们曾提到过,它吧台内为顾客忙活着冲咖啡的店员说白了也是份“活菜单”,(详情请阅读:《想与星巴克菜单看上去一样高级?你差的不止是一块黑板与马克笔的距离》)Tiago在这方面的做法,则是让顾客在店内随处见到从4、5米高的“食材墙”上取下面粉、酱油、橄榄油等货物拿到后厨去直接用的店员身影,以及从明档厨房现场看到的披萨制作全过程。

(想证明自己很健康,你有没有想过做一面“食材墙”?)

不墨守成规 你可以这样做

在与他人讨论“菜品研发周期”的问题时,我总会得到长短不一的定性答案,比如1个月或者1个季度甚至更长。

让我吃惊的是,Katie说她天天都会变着法儿研究新东西,并且最爱呆的地儿就是厨房,因为她无比享受这种创作所带给她的快感。当然我觉得可能跟她90后的年龄、神经大条的性格以及艺术专业的长期熏陶(本科就读于中央戏曲学院)有关。

(菜品拍摄是Katie特爱干的事,她经常会在餐厅打烊后跟摄影师拍到第二天早上)

在Tiago的菜品库中,Katie和厨师共同设计的菜品总数不下1000种,这不仅让它将菜单换新时间控制在了合理范围内,也方便它在一年365天的大小节日中有更加充分施展头角的选择权。

当然为了特定节日而临时创做的情况也不少见,但Katie也会保证至少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想点子,因为对任何一家餐厅而言,即便是一道菜的上新也需要经历“想法—策划—研发—拍照—培训”的完整过程才能保证效果。

为满足年轻人随时随地发生的餐饮需求,餐厅们都在纷纷弱化自己“一日三餐”的概念式元素,因此你会发现Tiago的菜单连时间也一样不循规蹈矩:

比如它每天16:00-20:00的下午茶套餐,每周二的澳洲牛排买一赠一活动、每周三的披萨买一赠一活动,周一至周五11:30-14:00的商务套餐,周六日12:00-16:00的Brunch,每月3天的Corrado Michelazzo米其林星厨日(并且两家店的活动还不一样)......都是为了通过“有轻有重”的菜单搭配来让顾客随时随地、方便快捷、更好的吃上想吃的东西。可以看到,像星巴克、新元素、桃园眷村在这方面做的都到位。

既然是创意菜,找对人很重要

虽然Corrado Michelazzo在菜式方面存在西方人特有的守护传统的观念,但每次在被Katie怪异想法吓一跳后他还是能加入自己的想法并给顾客更大的惊喜,而不是照着妈妈炒菜的样子活一辈子。

(Corrado Michelazzo的创意玩的好不好,请看眼镜说话)

另外,虽然说保持差异化的同时肯定消耗不少成本,好多动辄七八百、上千的西餐或带有独特标签的产品难以普及开来原因便是如此。但Katie比较幸运的就在于,自己的姑姑在澳大利亚就做着牛肉进口商的生意,因此这种稀缺的一手货源也为Tiago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见面当天,她说自己刚刚拿下了西单大悦城一处不错的位置,明年她还会在北京开出另外的新品牌以及拓宽到澳洲市场,对于营业额这事儿,Katie并没透露太多,总之Tiago在颐堤港的铺子对面就是星巴克,你自己想呗……

不过,Katie的爱玩之心还不止于Tiago,2个多月前她的新品牌CASA TALIA刚刚入驻北京来福士,她想让传统的西班牙菜在烟雾上玩的更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