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楼诗帖》为何写了三四次才完成?
《中秋登海岱楼诗帖》
米芾的一幅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中秋登海岱楼诗帖》,为宋代书法家、鉴藏家、收藏家米芾所作:
“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小编讲解: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亮如果没有人间的七宝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让那我们这一轮圆月破损。好骚气的诗!)
这个帖虽然就一首诗,但是却不是一次完成。
对于此帖,曾有记载说,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诗文之间也还有两行批注: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道。
“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望海楼,米芾曾在此地担任涟水军使。
而米芾另有一阕词《蝶恋花·千古涟漪清绝地》中,也提及: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词解释:千万年的涟漪仍荡漾在这片清净隔绝的地方,海岱楼很高,往下俯瞰秦淮河的尾端。水天一色,仿佛水浸泡着天,天与水合为一体,像是从月亮上的广寒宫来看下面的人间一样。
雾色蔼蔼中出现一个海市蜃楼,巨鳌托举着三座大山浮出水面,立刻随着月亮一同出来。月亮圆的像宝珠一样的时候有很多异样的气息,现在的月亮就仿佛一颗夜明珠价值千金。
宋徽宗赵佶的《闰中秋月帖》是他的9岁作品?
《闰中秋月帖》
《闰中秋月帖》中记了一首七言律诗: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詠篇。”
译文:中秋的月亮分外的圆满,现在正好又是闰月,弯弯的月牙很澄明,纯洁。
把握时机欣赏这么美丽的月牙吧,不要象那个和尚一样为了想一句诗而等待一年。天地万物的光芒都收敛了,浩浩荡荡的天地间只衬托出这美女似的月牙。清澈的天空还有鱼鳞云彩,美丽的景色让人心胸舒适心情欢快,趁着这样的兴致岂能没有赞美的诗篇。
2015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为迎接90周年院庆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其中这幅《闰中秋月帖》也在此列,可见其地位之高。
但是这个贴没有名款!《闰中秋月帖》钤“御书”“宣和殿宝”“宋華审定”“嘉庆御览之宝”等印。虽然没有赵佶的名款,但用笔沉稳流畅,结字方整平和,具有瘦金体典型风格。另外,此帖曾经清代著名诗人、文物收藏家宋荦审定,亦曾入清宫收藏,经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由于赵佶对书画艺术有着特别的兴趣,也曾同当时几位书画名家一起,将宫中所藏历代名画重新鉴定、装裱一新并亲为题签(乾隆有点随他)。到宣和年间,赵院长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并组织编写《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三部典书。
《宣和博古图》
但是,这贴。。。连年款都没有!因题“闰中秋月”,故推测为闰八月。
那么,这没款没年款的帖,是赵佶什么时间写的呢?
查《二十四史朔闰表》可知,赵佶在世的五十四年中,有三年为闰八月,分别是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但是,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 的时候,,赵佶才9岁,建炎三年赵佶虽已47岁,却早已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兵掳掠。
所以,研究者比较认同的推测是,此《闰中秋月帖》应是书于大观四年。
因为当时的赵佶正是29岁,是其登基10年后。这个贴是叙述了当年中秋夜满街华彩、月光皎洁、万象浩荡的美景。
王献之的《中秋贴》是不是真迹?
《中秋帖》
话说这个《中秋帖》一个书房叫做“三希堂”的藏品,那么这个三希堂是哪里呢?嗯,对,就是你就是你,你答对了,这是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
话说这个“三希”,有好多种解释,最厉害的有两种格,一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就是这三希了,皇帝标榜一下自己有多高的追求了。
另一个种说法就与我们今天聊的有关系了,就是这里拥有三件稀世珍宝,三王的书法——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軕的《伯远帖》,以及王献之欧巴的《中秋帖》。
《中秋帖》内容为: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褢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落款也没有,啊,怎么我想到了《局事帖》。。。。嗯,继续。。。
《中秋帖》被认为是晋代王献之“一笔书”的代表作。
王献之的笔势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中秋帖》被认为是晋代王献之“一笔书”的代表作,而且更是张芝的“章草”plus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独树一派!嗯,赞且简称“献草”吧!可想而知乾隆欧巴多喜爱,乾隆是控制控制再控制,还是没控制住,在这法帖正文右上角的御题签赫然标有“晉王獻之中秋帖”。。。又提字了!
但是,嗯,好吧,小编直说了!这字后人怀疑是假的
首先,这法帖用的是竹纸。晋朝没有竹纸啊啊!是北宋时方才出现啊!
其次,行笔,书写时也用的是无心笔!并非晋朝惯常使用的有心硬笔啊!
但是!居然清朝就有人评论!吴升《大观录》中提到:
“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所以,如果有人模仿,很有可能米芾!
仿的手法也是了得,米芾也不是盖的!而且,特意用了看起来那么假的物料!要多傲骄有多傲骄啊!估计乾隆欧巴看出来了,但是太稀饭,也舍不得丢掉了吧?
好吧,小编并不想侮辱他的历史知识,毕竟专业的鉴定专家才会在乎那么细,皇帝怕啥赝品,有的是钱!
最逗的是,这贴太帅呆酷毙,所以,就被各种题跋——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而且,乾隆、丁观鹏还各自绘画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宣和”内府 南宋内府 明项元汴 吴廷 清内府等鉴藏印。
到了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1948年,已经到了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手里,当时急需用钱的郭昭俊只好转到香港,将两件宝帖《中秋帖》、《伯远帖》共同抵押给一家英国银行,期限就定在1951年年底。
《伯远帖》东晋著名书法家 王珣
眼看期限将至,这家英国银行盯着宝帖,又诱惑他将宝帖卖给银行以解燃眉之急。
当时与郭家世交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的经理徐伯郊,迅速将此事告知其父徐森玉,时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后,辗转通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最终报告了我们的周恩来总理!
嗯,总算找到了金主并且能拍板儿!1950年以当时的超高价格35万买了回来。代表人民收回了故宫,至此,这贴终于回到了起点。
总之,非常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那么多字画,深厚的文化底蕴陪伴我们来到了又一年的中秋,嗯,开始练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