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不卖钱,中美合作要换姿势了

界面新闻   2016-09-07 15:45
作者:壹娱观察 ·

作者:Eva Cao

一切都看起来如此的称心如意。

即便是全民吐槽水逆让自己遭遇各种麻烦的时候,派拉蒙片厂在中国感觉过得格外顺风顺水。先是《星际迷航:超越星辰》在中国上映五天即已过2.5亿——这在今年的中国市场已是佳绩,然后影业副主席Rob Moore还在派拉蒙影业举办的破2亿答谢派对上抱得中国美人归——向中国姑娘周玲安求婚成功(周姑娘是谁,请自行google),派拉蒙在中国感觉是喜上加喜、亲上加亲啊。种种迹象都看起来,好莱坞在中国市场还能够继续阔步前进。

就在这时,精明的美国人在家里一算账,自己这几年在本土市场不灵光的那些大片,本以为向中国“倾销”能够举全球第二大市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却猛然发现,“然!并!卵!”——即便是在中国市场票房成绩爆表的影片,也未能扭转乾坤反亏为盈。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表格:

以上所列影片有一些共性:首先,这些片子成本都不低,都是大片;其次,这些影片的中美票房成绩旗鼓相当,有的甚至中国的要高出美国;再次,这些片子都赔钱了。

对于红红火火的2014和2015年,大家可能都还记忆犹新,中国各大电影公司都是赶英超美的架势,摩拳擦掌地思考着要当“老大”还差几件事。

另一边,嗅觉敏锐的好莱坞各路先锋们也都积极响应中国“老大”的壕情万丈,频繁来华,开办公室招兵买马,电影项目找中国演员客串,有外国元素的都换成中国元素,为了影片能在中国上映,原本R级的都给剪成PG-13,甚至一些完全不懂中国文化的白人还扬言要拍中文片,非要为振兴中华文化做贡献——简直百鸟朝凤、万国来朝,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直到有一天——那是2016年的春天,我们迎来了票房的小寒(4月、5月票房负增长),接下来是最冷的夏天(7月大幅度的负增长)。几乎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另外一边的几大片厂也突然停下来,互相看了看,然后回家把最近几年在中国上映的影片票房数据拿出来一研究,发现在美国赚钱的片子,有没有中国元素、中国演员,在中国也都照样赚钱。

把账算得再细点,就更是发现那些高成本大烂片只在中国市场大卖对于整个项目的盈亏平衡不过是杯水车薪。34部分账片,好莱坞六大的分账比例不过是25%,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北美市场、欧洲市场和亚太市场一起票房飘红,中国市场再红其实也只是看上去很美。

以前觉得中国是好莱坞大烂片救赎地,现在看起来,中国观众的成长速度比他们想象得要快,观众的审美提升已然导致形势陡然变化,再像以前一样胡乱凑几个过气演员乱打一通已经没什么市场了。而且各种一度让中国观众感到亲近的行为——中国大明星打酱油、说两句中文台词——收效已然甚微,甚至那些“中国特供”的加长情节,中国歌手唱主题歌,美其名曰为防盗版实则为赚快钱的3D版本,不过是见钱眼开罢了,中国观众也过了那个新鲜劲了,反倒开始日渐生厌,谁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好莱坞生意上的算计。

倾销来中国的大片中常常配备“中国元素”

此时我们冷静想想,好莱坞的中国化,究竟在图什么呢?一个犹太人控制的产业,生意一定是第一位的。他们其实只图两样东西,一是中国的资本,二是中国的市场。这里外里就是用中国人的钱,赚中国人的钱。

给钱,谁不要呢,况且中国资本如此迫切地想要“送钱”来。所以,买买买的模式依然会很好使。尤其国人又喜欢买名牌,只要稍做过几个像样片子有点名气的人或者公司,都被知名的不知名的中国金主拿钱砸门呢。但因为好莱坞只是想要钱,并不是想要资本转为控制权——这一点对中国资本如是,对华尔街资本亦如是。所以,通常中国买家都会面对好莱坞卖家的附加条件:对于创作和生产,请不要过多干预。

各位有艺术追求的金主其实也不要难受,胸襟敞开,以一个风投的心态和姿势买几个世界级好IP,把它交给这些有经验的手艺人,给他们创作的自由。没准在你的资金支持下,还能弄出几个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好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于抢占中国市场的策略正在起变化。从上文算出来的帐也能看到,好莱坞走到了十字路口。IP大片北美市场遭遇滑铁卢,在中国市场虽然还算天遂人愿,但整体来看并没有给片厂带来可观的利润甚至仍然难逃亏损。到底向中国市场推销什么样的影视产品,才能保持票房体量不断增长呢?美国人一定会借鉴当年抢占日本市场时的经验教训,调整他们的策略。

首先,大烂片还是要少拍,那些只在中国市场放映的中国“特供”好莱坞大片要更谨慎。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影片的反应和北美本土观众步调越来越一致。所以,回归好莱坞的内功,做好故事、做好电影,先把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做坚实了,再让中国市场锦上添花可能是更稳健的策略。

其次,尝试中国本土制作。中美合拍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文化如此亲缘的中韩合拍都明显的水土不服,中美合拍又如何能快步向前呢?

中美文化差异如此之大,两国人民日常生活基本没有太多交集,生拉硬拽的拼凑或镶嵌各种中国元素真的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中国观众都开始不买账了,越来越多的片厂很快会放弃这种做法。

但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中国的从业人员这么积极渴望学习好莱坞的项目开发方法和先进的制作经验技术,美国人能不能在中国捞钱的同时把这一套百年的传承和积淀踏踏实实地应用到中国观众熟悉的文化题材上,拍摄制作中国本土内容,帮助中国公司按照好莱坞模式开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级英雄,讲述中国老百姓熟悉的故事,这才是好莱坞的中国化与中国影企的国际化最良性的选择。

当然,这里也需要中国电影企业和企业家的清醒和智慧,一来是电影的生意还是要落在拍出好电影这个朴素的本源上,二来是你们怎样的姿态和姿势水平决定了好莱坞是否会尊重中国合作者和中国观众,也决定了他们的中国化究竟是做出好电影还是倾销烂片。

2016年9月6日

Eva于洛杉矶

作者邮箱eva.evac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