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的上映意味着鸡肋的8月暑期档彻底结束啦!
别的都不想说,我就想问问张杰跑来代言是个什么鬼!
说起《星际迷航》绝大部分人想到的应该都是2009年重启的电影版《星际迷航》三部曲。
再见,安东
事实上,如果追根溯源起来,《星际迷航》系列从1966年9月22日开播至今,已经有长达50年的历史了。
目前为止,一共有5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13部电影以《星际迷航》命名,刚刚延迟两个月在大陆上映的这部《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就是第13部。
作为欧美经久不衰的科幻片系列,《星际迷航》在多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科技首当其冲。
就像《生活大爆炸》里所描绘的那样,Trekkie(《星际迷航》的粉丝)中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宅男、极客,他们之中有的人像谢耳朵一样成了科学家、有的在硅谷成了代码不止的码农。
谢耳朵旁边的老舰长应该是《星际迷航》老版最为人喜爱的角色了吧
尤其是在航天领域,60年代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科幻事业进步。
而被誉为科幻双子星的《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也对美国的航天事业有着相当大反哺的激励作用。1976年,NASA的第一艘航天飞机就被命名为企业号(Enterprise),她在《星际迷航》中是科克舰长和船员们的家。
《星际迷航:原初》的演员们和Enterprise
但是,《星际迷航》的影响力却不仅仅局限于科技。
对平权运动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
《星际迷航》诞生于苏俄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势力范围之内剑拔弩张,硝烟四起,但《星际迷航》的世界里却是另一番风景,白人、黑人、黄种人,甚至还有外星人,不分种族、不分性别,彼此尊重。
其中最为令人称赞的人物设定就是企业号的通讯官Uhra,这个女性黑人角色的出现,打破了长期被玛丽莲梦露式的“白种性感”女性荧幕形象占领大小荧幕的刻板印象。
而她也是科幻片领域第一个重要黑人女性角色。
新旧对比
企业号上的Uhra精通多种外星语言,在舰桥上担任着全舰喉舌的角色,并屡次在星际任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她的黑人身份也对美国60年代的黑人平权运动提供了许多积极影响。
人们开始意识到,黑人女性不仅仅只可以担任女佣或者女奴,她们也可以成是专业的职业女性。
新版Uhra的设定某种意义上来说被边缘化了
尽管上映之初,演员饱受种族歧视派的非议以至于一度想要退出剧组,在马丁路德金的帮助下,她还是选择继续出演,并且奉上了电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吻。
后来,她还担任NASA宇航员招募的代言人,鼓励了不少美国女性加入到航天事业中去,她在ST里聪慧、睿智的职业女性形象也鼓励了许多少女踏入职业女性的大门。
可以说,《星际迷航》在50年前,用横空出世的平权视角构建了一个荧幕之中的乌托邦式的未来世界,这在当时是绝对先锋和不可想象,并且十分难能可贵的。
“生生不息,繁荣昌盛。”(Live long and prosper)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平权运动不断的发展,仅仅有黑人出现还不够、仅仅有女性登上企业号也不够,性别、种族带来的天花板需要被打破而不仅仅是被注意到,否则女性角色和非白人角色的出现就只能算作是政治正确罢了。
比如莫名其妙的床戏,只为了所谓的种族差异
新版《星际迷航》重启之后,女性角色的塑造一直比较鸡肋,第二部《暗黑无界》里的金发女甚至有回归花瓶的嫌疑,一度让人诟病。
但随着《超越星辰》的上映,我们发现,在平权主义的道路上,《星际迷航》依旧走在前列。
尤其是新任导演林诣彬加盟后的《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里的女性角色 Jaylah ,简直是女性主义的典范,戏份不多但性格饱满,对于主线任务的推进有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完完全全的“反花瓶式人物”。
这一角色由阿尔及利亚裔亚裔新晋霹雳女打星 索菲亚·波多拉 Sofia Boutella 扮演,此女从嘻哈舞者转型之后在《王牌特工》中以刀锋女战士的形象一腿惊人,挤入大众视野。
Jaylah 的角色在大荧幕中从头到脚裹着一身白漆,身着背心+工装裤,既看不出她的亚裔肤色,也没有任何“性魅力”可言,但却是整部电影中最夺人眼球的角色。
年少丧父、完成父亲遗志,修理飞船的技术堪比巨巨,活脱脱一个“小舰长”二代,同样的年少轻狂但又胸怀大志,同样的渴望朋友渴望星辰大海。
当小舰长将学院录取通知书交付到Jaylah手中时,新一代的更替已经完成,小舰长在Jaylah的眼中看到了自己,同时也看到了未来。
而Jaylah也是《星际迷航》中第一个有望成为舰长的重要女性角色。(之前的女性舰长基本出现的篇幅比较短属于打酱油,而且大部分女性指挥官都担任地上工作)
但她的意义却不仅在于此,Jaylah就像一个拿了“男配”剧本的女主,从头到尾,没有做任何传统“女主角”应该做的事情。
没有和任何一个男性角色发生“暧昧”,没有一直被男性角色保护、被男性角色拯救,相反的,如果没有Jaylah企业号的船员根本没有获救的可能。
没人去考虑她是女性角色还是男性角色,也没人去考虑这个演员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
剧情所到之处,人物行该行之事,亚裔少女也能拯救世界,白人男主角也会被欺骗,而“舰长”之名的传递也不再是两个白人男性之间才有的深刻友谊,小舰长选中的接班人也大可以是个浑身涂满白漆热爱喝酒和摇滚乐的女孩。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新时代的《星际迷航》的平权精神的打开方式,不为了政治正确,也不为了雨露均沾,排除性别、种族之间的壁垒,说到底都只是一模一样的普通人。
在企业号,只有红衫、蓝衫和黄衫,只有工种不同分工合作,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差别。
入坑ST时间短很有可能会有问题,请各位迷妹们捉虫~
附赠两个小彩蛋
NO.1 关于玛丽苏(来自微博@连城城)
这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产生于《星际迷航》的同人文。(话说同人也是起源于ST来着)
玛丽苏是Mary Sue的音译,一个《星际迷航》同人文的原创人物。
当时同人小说特别多,“主角光环”特别强大。1973年,有位叫Paula Simth粉丝写了本名为A Trekkie's Tale的小说,讲了一个叫Mary Sue的无所不能的15岁少女,只身穿越进星际迷航的世界,赢得所有角色的爱,并在拯救全舰后死去…
从此一代传奇“玛丽苏”诞生了。
NO.2关于迷妹文化
话说,去看零点场的时候旁边有两个男粉丝都分不清ST和SW,还一直叨叨叨伪科普真的敲烦人,好想把以前写的这篇文章打印出来,看片子的时候甩他们一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