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砂锅
第一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马克·吕布于8月30日逝世,享年93岁。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正在加尔各答旅行中的他意外结识了一位认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朋友。
通过这样的关系,1957年,他成为首位进入中国红色大门的西方摄影师。
他从印度辗转香港来到广州,然后一路北上,第一次沿途记录中国风景,其中包括他在武汉的所见所闻及建设中的长江大桥。
马克·吕布在中国拍下的第一张摄影作品,拍摄于香港到广州的火车上。
这位法国著名摄影师抓拍的众多黑白照片,已成为巨变中国的一份历史档案。
▲1957年的北京街道
▲陕西
▲街头“比划”
▲1957年妇女接受文化教育
马克·吕布,1923生于里昂。在他14岁时,他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岁,他才在摄影上起步。在之后的60年,他从没有懈怠摄影。他与中国的摄影之缘长达50年。
▲1971,上海芭蕾舞学校的学生。2010年3月马克·吕布寻找过这个女孩
▲街道上的好姐妹
▲工人
▲做针织的女人
他自称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他总是精力充沛,几乎每年都在路上。
▲游行
▲喊口号
提起那个老时代,我们总是不适。但是,即使是政治先行,依然要生活、工作。马克吕布的纪实镜头打破了我们的刻板。
▲欢笑
▲1965年在北京大学,他拍到了周末舞会和戴着口罩跳舞的女学生,这种场面也将告别普通中国人的生活长达20年。
▲把戏
▲工作
▲劳作,广西
▲在上海拍“天安门”
马克·吕布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没有拍摄壮阔的大场面,而是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呈现那个时代。
他的视角不仅跟随国家领导人,还聚焦于普通百姓。
▲1957北京饭店,波兰总理约·西伦凯维兹访华期间
▲1957年,饮酒的毛泽东
▲1957年的鞍山工人
▲工人看到镜头有些惊奇
▲1965年的琉璃厂
建筑、服饰、人情都带着时代性的烙印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中定格。
▲1957年的北京城
▲1957年的北京
▲约会中的情侣。背心+的确良衬衫是年轻人的“时尚标配”
▲红色记忆
▲想起中学课本上别的口号:一个萝卜前进重,三头毛驴拉不动。
▲中国长城
▲中国长城,1971年
▲1971年的武汉
▲建设中的中国
▲建设中的中国
感 谢
马克·吕布,用客观的视角,
让后辈看到父辈、祖辈生活的时代与状况,
让我们真实了解我们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