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级优雅的做好IP改编?这是门手艺,也是门生意,得学

界面新闻   2016-08-31 16:26
作者:闪电娱乐指南 ·

作者:一颗迷妹

希区柯克的名言——“三流的小说才能改编成一流的电影”——看来真的过时了。

上周去看《谍影重重5》的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系列改编自罗伯特·鲁德鲁姆同名小说。但是上周还有另一群忙得没时间去看这部电影的人却对此清楚得不得了,这些人去参加了第14届北京国际图书节。无人不知的IP热潮,让今年的北京图书节第一次设立了影视出版知识产权(IP)交易市场。

再上一周的上海国际书展中,几位大牌的日本作家,比如吉田修一、伊坂幸太郎,他们都是“文学改编影视”的代表人物。吉田修一的《怒》和《横道世之介》,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都是改编电影的口碑之作。而导演贾樟柯的商业电影公司暖流则在近日宣布将开拍日本人气作家宫部美雪的作品《理由》。

贾樟柯的“暖流”公司将开拍宫部美雪《理由》

放眼望去,这两年国内火热的影视作品,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几乎都是IP的产物:《琅琊榜》《盗墓笔记》《爵迹》《老九门》《鬼吹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狼图腾》《万物生长》《道士下山》《三体》《匆匆那年》《步步惊心》《何以笙箫默》《花千骨》《微微一笑很倾城》……清单可以无限列下去。身为一个不看网文的人,颇有被时代抛弃之感。

另一方面,中国的作家终于能靠写字过上富足的生活,总是一件好事。苦哈哈了那么多年,码字终于开始成为一门赚钱的行当了。然而,这股爆发的IP热潮却已经开始让制作方感到无力为继。爱奇艺CEO龚宇说:“过去十年我们拼采购,当时100万一部的作品,放到现在的话,可能要花10倍20倍的价格。而且,现在一部剧的网络版权动不动过亿,电影也是过亿,如果这么拼下去,我们这个行业有没有前途?所以我说拼采购是死路,不拼上不了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原创内容。”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究竟怎么玩?能不能让双方都满意?身为一个书迷和影迷(俗称“文艺青年”)的集合体,这样的事怎么能不关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改编电影占据了好莱坞52.94%的票房市场

是的你们也发现了,闪电娱乐(微信ID:shanyuzhinan)的每次研究,言必称好莱坞,这并不是因为它的电影最好,而是因为它的电影工业体系最发达和完整,当我们关注的是一个行业而非个别天才作品的时候,好莱坞永远是当仁不让的模板。

说到好莱坞的改编剧本,人家已经庞大又细分到足以将改编来源细分为文学、漫画、戏剧、游戏、新闻稿、纪录片……过去二十几年里,好莱坞公映的所有电影中,改编剧本电影不仅数量节节攀升,而且市场份额也已经超过了原创剧本电影。据TheNumbers网站的统计数据,1995-2014年间,好莱坞共公映了12545部电影,其中原创剧本电影6842部,占据47.06%的票房市场份额,改编电影共5703部,占据票房市场份额52.94%。

其中,小说是最受欢迎的剧本改编来源。1995-2014年间,共2280部好莱坞电影改编自于小说,占据21.99%的市场份额,更令书迷激动的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中,有近42%改编自小说。

小说的优势在于,一来最接近剧本,可以事先提供故事的整体风格和结构;二来它有详细的人物内心世界描绘,可以让演员对角色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

1995-2014年好莱坞电影剧本来源

排名 剧本来源 数量 全球总票房(亿美元) 市场份额 该类型美国票房最高电影(亿美元) 

1 原创剧本 6,842 1099 47.06% 泰坦尼克(1997):22 

2 改编自小说 2,280 513 21.99% 史瑞克2(2004):9.2 

3 改编自漫画/绘本小说 168 126 5.39% 复仇者联盟(2012):15.1 

4 改编自电视作品 238 110 4.72% 变形金刚2(2009):8.3 

5 重拍 326 108 4.65% 世界大战(2005):5.91 

6 改编自真实事件 2,001 95 4.09% 珍珠港(2001):4.31 

7 改编自纪实书籍/文章 101 37 1.60% 阿波罗13号(1995):3.55 

8 改编自戏剧文章 321 33 1.43% 我盛大的希腊婚(2002):3.69 

数据来源: The Numbers网站

表格来源:金牌制作人

近几年,美国的电视界也开始大量使用改编剧本,Netflix的《女子监狱》、《夜魔侠》、《杰西卡琼斯》、HBO的《权力的游戏》……这个清单也是列不完的。虽然由于漫改风的肆虐,近年来剧本来源多集中在DC和漫威两家,但电视市场改编热潮是整体向上的。

IP的优势不言而喻,除了成熟的故事以外,一个既有的粉丝群可以让制作方更好的融资、降低营销费用。既然大家都喜欢,僧多粥少,好莱坞的IP交易都是怎么进行的?

接下来主要以文学IP为例。

文学改编影视可以简单分为三种:

第一,经典名著。世界影史的百部“最伟大影片”榜单的近四分之一来自原著改编:《卡萨布兰卡》《教父》《乱世佳人》《绿野仙踪》《辛德勒的名单》《飞越疯人院》《愤怒的葡萄》《杀死一只知更鸟》《日瓦戈医生》《呼啸山庄》等等。像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几乎每部作品都有N个改编版本,他们要是活着,光是影视改编版权费就富可敌国了。

第二,畅销小说。斯蒂芬金的例子人人皆知,再想想这几年的“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暮光”系列、“饥饿游戏”系列,可以发现,在票房上能够和超级英雄漫改电影抗衡的,就只有畅销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了。

第三,普通小说。不说不知道,去年奥斯卡上的《万物理论》和《依然爱丽丝》其实也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对比国内网文独步天下的局面,这样数种不同类型的文学改编来源,也让电影类型更为丰富,从卖座的到艺术风格的一应俱全。

经典小说虽然不要版权费,可各种璞玉在前,改编着实不易。畅销小说谁都想要,但是很多人买不起也买不着。从普通的小说中寻找合适的故事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但普通小说那么普通,日理万机的导演和制片哪里来的时间筛选呢?这就要讲到上周研究队写过的美国经纪公司了(←点击蓝字复习)。好莱坞的大经纪公司里本身就包括文学经纪,而且影视项目常常打包出售,也就是经纪公司找到合适的剧本,再根据剧本选择旗下的演员导演等等一并推出给制片机构。因为有专人负责,所以一拨又一拨的书可以被放到合适的项目里,由合适的团队将它演绎出来。

高性价比的IP期权

好莱坞每年在剧本上的投入超过9亿美元,占整部电影预算的8%至10%左右。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尤其对于中小型投资规模的电影。所以,当一本书被相中,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笔生意的开始。因为制片人有时可能不选择买断版权,而是先买下IP期权,也就是优先选择权(Option)。这样,制片方先支付较低数额的订金,双方协议约定一旦电影投拍后,版权方可以获得更大数额的报酬甚至后续的收益分成,从而锁定了一段时间内某项版权的剧本开发权利。

影视业也是各种风险,最终能够制作出来成为院线电影的项目是少数,万一优先权期限到期后,电影最终未获立项投拍,那么制片人可以不再续约,省下了一笔版权费,这时剧本开发权回到版权持有者手中,他也可以选择下一个买家。“优先选择权”这样的一种安排,有效地降低了制片方的风险成本,也能更好地保障版权方的权益(像《超人》那样版权被买断结果十几年没有投拍的例子就是反面教材)。

IP期权的时长根据协议有所不同,美国通常是一年至一年半,欧洲通常是一年,续签半年。期权的费用分两次支付。第一次是预付,金额大约占购买整个版权费用的5-10%。第二次则是一次性付清余额。

听起来很理想,不过,IP期权这种做法在当下中国的操作可能性不大,因为,国内的僧多粥少情况严重得多。

国内文学改编影视的现状:来源狭窄,且专业改编能力差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国内一直都有。大牌作家如王安忆、严歌苓、李碧华、莫言、苏童、余华等人的小说早就在各位大导演手上拍了一轮,《让子弹飞》、《金陵十三钗》、《霸王别姬》、《活着》、《看上去很美》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从比例上讲,获得票房成功的为数并不多。

刘震云亲自改编的自己的小说《我叫刘跃进》、陈凯歌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入围网络小说的《搜索》、张艺谋改编的艾米小说《山楂树之恋》票房表现都差强人意,反倒是青春类型小说,比如郭敬明的《小时代》、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鲍鲸鲸的《失恋33天》等都大获成功,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国内文学改编影视的现状:来源狭窄,且专业改编能力差

这一次的IP热,依附于中国影视市场的高速增长,好的原创剧本供小于求,让制片公司开始转向有改编价值的文学作品。IP真正成为行业热词,是从14年开始,到如今,不仅整体平均价格翻了几番,个别大IP价格已经高达上千万元。一部网络小说在网上连载,要是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等不到纸质书出版,影视版权就已陷入争抢大战。一些不知名的写手一夜暴富,这对于后来者是莫大的吸引。而一些有名的作家则可能只写出了大纲,就已经有人来买下版权。“粉丝经济”下,IP成了影视投资与制作的新方向,有时候投资人看中的只是作者或者书名而已,内容本身到底适不适合拍成电影,制作方有没有能力拍成电影,根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一窝蜂的现象总是不可持续的,完美影视的王贵军或许说出了一种新思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就要考虑改变与出版业的合作方式,尝试从单纯的‘你火了我来买’改为由影视市场的角度出发,主动去发掘和培育一批有潜力的文学IP,我觉得这样的发展方向对出版和影视业的繁荣都有益处。”

除了盲目追求导致的价格暴涨外,国内的IP热在题材上偏科严重,受制于网络文学本身的特点,宫斗仙侠鬼怪玛丽苏,始终在类型片中徘徊,不登大雅之堂。对比好莱坞的既有票房型改编选手也有艺术型改编选手,我们还处于IP主义的初级阶段。

究其原因,国内的文学改编影视还是个新兴市场,我们没有专业的文学经纪业务,制片机构只能依据热度跟风购买,这必然导致类型狭窄、价格虚高,甚至还有投机倒卖,囤积版权的生意。

因此,前文所说的IP期权,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还很难实现,整个圈子都还处于哄抢IP的粗暴阶段,谁乐意给人一年半载的项目发展时间呢?

不过,多元而高阶的文学+影视发展模式,现在倒也已经开始零星的出现在了国内。新近成立的成都“十诗人” 电影公司,就是10位国内著名诗人成立的电影制作机构,今年已经开机了诗人韩东自编自导的作品《在码头》。年初刷屏朋友圈的《时尚先生Esquire》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则已被乐视花百万元买下了影视版权。

对于眼下这股IP热,严歌苓是乐见其成的:“我不能说你得便宜还卖乖。世界上的很多名著被改编成电影,这是使名著的价值一直保持下去的方式,用电影把观众变成更多的读者,这是一个好现象。”

但是,“现在大多数国内电影做出来的质量那么浅薄、那么轻浮,真的是感觉到,如果能够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电影和文学的局面,就好了,但具体是什么?现在一时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