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电影会成为一个趋势吗

界面新闻   2016-08-18 16:58
作者:巴塞电影 ·

吴建新,纪录片导演。其历时两年制作完成的纪录片《九叔》最近参加了足荣村方言电影节的作品征集。近日,我们在吴导上海的工作室对他进行了采访。和他一起聊了聊他的作品《九叔》、他的纪录片之路、以及足荣村方言电影节。

巴塞电影:怎么想到要拍《九叔》这样一部片子的?

吴建新:这个有些偶然。2012年,我在网上看到南宁的中山路要拆掉了。中山路是南宁人都知道的一个夜市,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到那个地方去玩,去吃。一些老的建筑,像南方的骑楼,真要拆了的话,就觉得非常可惜。同时看到消息,说有个电视台,去拍了关于中山路的片子,主题好像是关于城市记忆的。我觉得他们作为一个外来的摄制组,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一些文化生态的东西,应该不会拍的那么到位。所以我当时就有一个强烈的念头,觉得我去拍的话,一定会拍的更有意思一点。因为作为南宁人,我会带着更多的感情去看待这条街和这条街上的人。有了这个念头,我立马就行动了。我印象很深,是2012年3月,立马买了机票回去了。

上海 | 巴塞电影和吴建新导演

巴塞电影:然后立刻就投入拍摄了吗?

吴建新:先是花了一个星期拍素材,做采访。一共采访了十几个人。有在街上生活的老人,商店的店主,到了晚上夜市开了,就采访一些夜市的摊主。后来想想还是不够,又采访了管理夜市的这些人。九叔这个人物,就是管理夜市的头,也是费了些周折才采访到。采访之后,实际上也还没有想好怎么拍。因为要参加CNEX在北京的一个提案大会,要做一个2到3分钟的片花,在整理素材,重新看采访内容的时候,这个人物出来了。马上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就是这个片子,必须是围绕他来的。

《九叔》历时两年完成,忠实记录了南宁中山路夜市上的人和事

巴塞电影:这部片子拍了多长时间?都是自己投钱在拍吗?

吴建新:我做的这个片花,在北京提案大会上没有正式入选,但是进入了备选。后面某部片子因为一些原因,把名额空出来了,我就有幸入选,拿到了制作经费。可以支撑我两年的时间来做这部片子。另外提案的过程中,一些评审和一些比较资深的纪录片制片人,也给了些意见,蛮受益的。拍摄的人物也定了,所以基本上就有了一个拍摄计划,从2012年5月份,一直拍到2013年,到七八月份还在拍。但最后实际用到的素材,是到2013年春节,所以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后期的剪辑也是花了一年的时间。

《九叔》拍了一年,又剪了一年

巴塞电影:《九叔》拍得很真实自然,如何让拍摄对象没有对拍摄者有侵入感的呢?

吴建新: 其实只要是一个相对有点经验的拍摄者,这就不是问题。虽然每个人的招数不一样,但是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一定要有的。比如拍摄对象对你的认可,要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其实所有的人,只要不是演员,在很长的时间里始终有一台摄像机对着他,这是很难的。他要相信你对他是没有伤害的,这个是蛮关键的。另外一个就是距离,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哪怕取得了一定的信任之后,也必须要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有自己的空间,要不然就会紧张。就说九叔这个人物,我跟拍了半年之后,有一次,我跟得太近,追的太急,到了他家门口,也被他无情的把门摔在脸上。另外就是拍摄的时候,自己的目标要尽量小。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摄制组一样,包括麦克风,防风的兔毛,然后录音杆什么的,但很快发现不行,这样围观的太多。会有些人,朝镜头伸出剪刀手,耶,我的这个镜头就废了。

所以后来我尽量让机器靠近身体,有时候遮光罩也拿掉,话筒也是藏在侧面,拍到后来,就是我一个人拿着机器在跟,另外一个助手,变成看管设备的了。到后面,就没有再用调杆录音了。那怎么办呢?只能用机器上的枪麦。这就决定了,你的镜头也不能太远,必须在一米到1米5之间。所以既不能太近,让拍摄对象不舒服,也不能太远,收不到音。你们可能注意到我很少用中长焦来拍人物,这也是迫不得已。考虑到收音的问题,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哪怕是人物的特写,不过这倒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反而有帮助。

为了缩小自己的目标,专门选择了合适的器材

甚至自己动手,对器材做了改造

巴塞电影:《九叔》这部片子拍出了您想要拍出的效果吗?

吴建新:基本上做出来了。现在回头看的话,多少有点觉得剪辑上有些欠缺。另外在拍摄的时候,因为对如何讲这个故事,思路还不是特别清晰,所以有点被动地被人物牵着走。虽然纪录片导演跟剧情片导演不是一个概念,但对影片的可能性和拍摄方向,还是应该有更好的把握。所以,后来剪片子的时候还是有些遗憾,我觉得还是经验的问题吧。

但是基本上,影像的那种感觉还是不错的,整个夜市的生态,记录得还可以。最重要的是,九叔这个人物立起来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也表现出来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很有张力,爆发力特别强,实际上是我们南方人的特点,说话也很硬,用我们家乡话说,就是说话像拉硬屎一样很用力。

巴塞电影:关于南宁,你还会拍其他的片子吗?

吴建新:在拍《九叔》的时候,实际上我积累了很多其他的素材。因为夜市都是晚上拍,那白天就在市里到处晃,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拍,实际上是想拍一些关于城市的一些背景,可以放到片子里。也碰到不同的人,顺手就拍一点。加上其它的一些素材,累积到2014年,基本上就有了三部片子的素材。《九叔》是我先做出来的一个,现在正在剪的是第二部,后面争取能把第三部也剪出来。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做出一个三部曲出来。

巴塞电影:那是叫《南宁三部曲》还是《城市变迁三部曲》呢?

吴建新:我暂时命名为《乡愁三部曲》。作为南宁人,对那个城市,情感上肯定是有一种依恋的。乡愁,是有怀旧的成分,老的城市已经消失了,而且消失的过程,是蛮惨烈的。新的城市建设起来的那种面貌,实际上也不是我所喜欢的。它是一种商业化的,可以说是一种表面繁荣的东西,但是那种生活的城市本身,应该有的那种人情的东西,越来越淡了。所以希望《乡愁三部曲》能做出来,多少留一点关于南宁一些个人的记忆。

出于对故土的眷念,吴导希望能拍一个乡愁三部曲

巴塞电影: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拍纪录片的?当时有什么机缘巧合吗?

吴建新:也是比较偶然。 虽然我比较爱看纪录片,也关注一些社会问题,但没想过自己要拍。不过我之前倒是做摄影的,拍黑白纪实那种,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扫街。上海的大街小巷,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可能都没我了解。就是因为我拍了很长时间的黑白纪实摄影。后来学校安排我教一门课,叫“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因为我没有制作经验,所以我觉得没法指导学生。欣赏和鉴别能力是有的,但没有制作经验。所以我就想,一定要自己拍一部片子。这个念头一出来,马上就动手了。就在2009到2010这个时间段,做了自己的第一部片子,是关于上海的复兴公园的。那部片子记录的是一群人的一种状态,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所以《九叔》是我的第一部有主要人物的片子。从2009年到现在,7年的时间,接近完成了三部片子。现在正在准备第四部,9月份去台北做个提案,看能不能找到钱做这部片子。

巴塞电影:纪录片的商业化在中国还是很难的,很多时候要自己贴钱拍片,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热忱来做这件事呢?

吴建新:的确,经济上的压力是回避不了的。刚开始拍片时,投入的都是自己的钱。后面如果你的题材好的话,会有电视台或制片机构,给你投钱。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在拍第二部片子的时候,就能够碰到CNEX这样的机构给予资助。支撑我做了两年的时间。现在做的这部片子,同样也是由CNEX资助的。所以我很幸运,虽然不是很多钱,让你非常宽裕的去制作,但基本上可以覆盖你这段时间的制作成本。但总的来说还是蛮艰难的,这种东西确实要靠自己的热情支撑,没有热情的话,真的会很难做。如果你做摄影,做商业一点的话,实际上你可以活得非常轻松,每个月有个两三万块的收入,不是件难事。如果拍纪录片的话,基本上你所有的投入,甚至要削减家里的开销,都要投到这上面。

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说,我是起步比较晚的,40岁才开始做这个事情。那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自己可以非常投入去做的事情,当然不会轻易放弃。

我上学的时候虽然是学的政法,但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接触到我们那时候的一波年轻艺术家,上海在国内比较好的一批,是国内拍小电影,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那时候和他们经常玩在一起。我也参加一些当代艺术展,小的装置艺术那种,摄影也加进去。但一直没法全情投入,觉得还是有隔阂。所以后来慢慢的就不再以所谓艺术家的身份去参加这些活动,但是还是会去看展览,后来发现自己实际上作为一个旁观者还蛮适合的,也有点像我现在拍纪录片,也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察记录,这和我的性格比较贴合。

巴塞电影:经过7年的努力,现在应该收获了不少认可了吧?

吴建新:现在最起码有了一个身份上的认可。虽然我还是不习惯别人叫我吴导,最起码在朋友圈子里面,在行业里,别人知道你是做纪录片的,建立了这个身份。资金也好,行业里的人脉关系也好,就慢慢建立起来了,这对今后的发展还是蛮好的。

七年的努力,收获的认可

巴塞电影:这次参加足荣村方言电影节,主要也是因为《九叔》这部作品里面,都是南宁的方言,您是否觉得,对夜市是这样一个市民化市井化的内容和环境,方言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吴建新:对,方言电影讲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一个人的故事,它还记录了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化形态,包括他说话的方式,用词的方式,又跟他的环境息息相关。我虽然是南宁人,但在上海生活几十年,回去的话,跟他们沟通,开始也觉得隔了一层。因为实际上普通话已经变成了我的母语,要从普通话翻译成南宁话,没法再融入到那个对话的系统里,后来回去的次数多了,才找回感觉,能够跟拍摄对象和环境融为一体。这就比外地来的摄制组有很大的优势,能够拍出他们拍不出来的东西。

实际上拍纪录片,特别是这种比较市民、比较乡土的东西,必然是要用方言。因为你拍到人物的时候,他就是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跟他的生存环境,慢慢生长出来。如果你不能很如实生动精妙地把它的语言系统里面的那种特征呈现出来的话,就会有问题。所以很多片子你觉得有些假,原因就在这里。就是说,他没有进入到真正的原生态里,去捕捉到很有生命力的一些东西。

吴建新:足荣村方言电影节,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坐标

巴塞电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电影节是从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在推动中国电影包括纪录片的发展。

吴建新:是的,我觉得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在电影里出现的方言越来越多了,之前我们看到电影里的方言,会觉得奇怪。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片子,包括各种电影节里面的片子,很多都是用方言在拍摄,包括商业的剧情片。方言成为一个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出现在电影中,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我觉得方言电影节,顺应了这样一种发展趋势,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坐标,对推动中国的电影,会有它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纪录片,我个人认为,拍得好的话,肯定是方言的。我个人也非常荣幸,参加首届足荣村方言电影节,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跟观众和同行交流,所以很感谢足荣村方言电影节,也谢谢巴塞电影。

[足荣村方言电影节]是中国第一个方言电影节,一个由民间发起、民间筹办的电影节。由雷州市足荣村主办,广东茂德公集团承办。以宣传和保护方言文化为宗旨,扶持方言电影的发展,鼓励电影人用方言进行多元的艺术创作,提升方言电影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