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将夜
在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
《史记》便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诗经》也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就连孔夫子都曾说过:“夫酒无量不及乱。”
随着朝代的变迁,喝酒不再只是悬肉干饮,而变得越来越讲究。
比如魏晋人喝酒讲气氛,唐代人喝酒玩情调,宋代人喜欢喝花酒。
这些古人们也非常听从夫子的教导,小到吟诗作对,大到起义造反,都少不了以酒为媒。
【 郦 食 其 】
他便是历史上
有名的高阳酒徒
话说那日刘邦正在洗脚,听说郦食其前来投奔,光着脚丫子就跑出去迎接。
最后总不算辜负,郦食其以一介文人之身,忠心追随汉高祖,屡有奇谋。大功告成的狂生郦食其,没有死于敌人的刀剑,没有醉卧沙场,却让自己人葬送。
本朝太祖毛主席同志
有诗赞郦食其:
《 七言诗·续李白咏“高阳酒徒”》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这真是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 刘 伶 】
魏晋风骨化杯酒,这可算是酒史上最浪荡的一段时期了。如果再把这坛酒排一下座次,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无疑占尽风头。
“七贤”各俱特色,个个堪称酒徒 —— 而这七个中最能喝的就是刘伶。
《晋书·刘伶传》说:刘伶平时出门,常带着一名童子扛着一把铁锹在后边跟着,并不时嘱咐童子:“如果我喝死了,你就随便找个地方挖个坑把我埋了,知道了吗?”
《世说新语》也有提到:“刘伶恒纵酒放达。”
他任建威参军期间,有一次他忽然来了兴致,在办公室把衣服一扒喝起酒来。
有客人来访,他还继续光着身子喝。客人就讥笑他。
他却一本正经地反驳说:“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裤,你们没事钻我裤裆干嘛?”
饮酒可能也是刘伶的一种生活姿态。
他曾作一篇《酒德颂》,以颂酒为名,表达自己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态度,行文如流水,可见是爱酒到极致。
《 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 王 羲 之 】
魏晋南北朝爱喝酒的不少,
可是能把酒喝出情趣的不多。
王羲之爱热闹,曾与二十多个文人聚会,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雅集。王羲之便是在这里借着酒劲留下了天下第一贴 ——《兰亭序》。
酒是兰亭雅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行酒程序是,大家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由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
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出诗来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斗。
这就是出名的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可比现在的行酒令有趣得多。
有人会说老祖宗们喝酒动不动就几斗几升的,酒量怎么这么好?
其实在元代以前,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
像“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十八碗不过岗”都是二十度以下,甚至是十度左右的。
【 陶 渊 明 】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诗酒人生—— 用这四个字形容陶渊明恐怕再恰当不过了。
陶渊明官居彭泽令的时候,朝廷分给他一些公田,他本想全种高粱,好酿高粱酒。
无奈他妻子不同意,再三恳求未果,只好拿出五十亩来种稻米。众所周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却独独为酒而“折腰”。
酒是先生人生中最大的慰藉,你会发现他的诗中大多数都有酒,即使没有,你也可以在诗中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醉意,那是先生物我两忘的境界。
到了后来他真的“归去田园”了,先生再喝酒,喝的就是这世间万物朝来夕去,每一季的风霜埋没在半阖的眼睛里,眉毛牵扯着采菊东篱和悠然南山,且笑且醉,又痴又狂;
酒喝完了,路走不动了,便靠在篱笆下细听声色犬马,看江湖曲终人散。这时若有人问路,只管指着东南西北。
他是爱喝酒的真隐士,
先生不负酒,酒也不负先生。
【 李 清 照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说明中国历史上,女人也是很热衷于来凑酒这个热闹的。不同的是李清照的酒,却是两个味道。
南渡之前,李清照无忧无虑,与兄弟姐妹比诗作画,与丈夫赵明诚饮酒赏花,生活相当闲适风雅。
“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无不洋溢着轻松活泼的气氛,更显夫妻恩爱、生活美满。
对于李清照来说,酒只是调情助兴之物。
随着父亲被诬、丈夫遇难,这使得李清照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她也只能经常借酒浇愁。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李清照在新尝绿蚁后,想起与赵明诚举杯共饮的欢乐时光,才能支撑自己活下去。
这个时候,酒已成了李清照的精神支柱。
丈夫死后,她又被诬告通敌,使得多年收集的金石字画也荡然无存;饱受漂泊之苦,又遭后夫虐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借万里青山,以之为隔,世世不见。饮苦酒与江河,佐以永生的妄想,每一杯都醉成你的模样。
到这个时候,除了酒,李清照再难以有其他慰藉之物。
恐怕这世上最让李姑娘感到扫兴的事,便是醉后的恍然大悟。好歹,不清醒可杜撰一个好故事,好故事可助今夜有个好眠。
从来酒不醉人,只醉心。
【 李 白 】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中国人心目里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
李白的一生更是离不开酒。有了酒,天王老子在他眼中也就那么回事。
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让他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逍遥无比。
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又不愧于“酒仙”的名号。
一手拎酒,一手持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相较诗仙、酒仙,我更愿意叫他剑仙,这才更让人豪气顿生。
犹记小时,下雨,夜里,
听得见细雨敲窗。时缓时急。
点一盏灯,读喜欢的书,是诗集。
蓝皮,线装,轻得像一卷羊皮。
写诗的老头狂放不羁,剑和酒,
都正好,不早也不晚。
老头饮一口酒,手中狼毫挥动,
身侧贵妃磨墨,脚下力士脱靴。
【 曹 雪 芹 】
提起曹雪芹,想到《红楼梦》,我们肯定自动脑补他举止端雅,文质彬彬,气度不凡。其实并不尽然。
他谈吐不凡,但平时却是不折不扣的贩夫走卒模样。
吴恩裕在《废艺斋集稿》丛考中记述曹雪芹曾有两枚印章,一枚印“画外人玩”,一枚印“燕市酒徒”。
在曹雪芹生活中,吃可以凑和,穿可以将就,唯酒不可少。
他为了喝上酒,在穷困潦倒时,不仅卖字、卖画,甚至连佣刀都卖了换酒喝。这个佣刀,就是旗人的“身份证”,贵族的标志。而当时的旗人是高普通人一等的。
曹雪芹将高贵身份的证件都换酒喝,可见他对世俗的不在意。
不仅是日常,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很多地方都写了饮酒的场面,可见对酒文化也是颇有研究的。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第五回《游幻境之谜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是我小时第一次接触“小黄文”。
文中道:
“有个丫环调桌安椅,摆设酒馔。真是: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更不用说那肴馔之盛。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万艳同杯’……”
后来再读时便明白曹先生其中深意,这里的“万艳同杯”,寓意是“万艳同悲”,隐射大观园中的一群美女,结局悲惨。
寥寥数语,含而不露,可见曹先生对酒字了解之深和运用之妙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当浮一大白。
中华五千年,
文人墨客、迁客骚人,
多半好酒方才演绎千古传奇。
不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还是“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抑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罗隐……他们只要有酒一壶,便能抛却烦恼,怡然自乐。
这份豁达,不得不让我们心向往之。
酸诗一首做结尾,
能饮一杯无?
负气怨恩无处移,潦倒春秋不得扶。
长昏对影形骸没,冷淡怜仙醽醁沽。
尘满目,曲凝眸。荒年不足重登楼。
双樽杯酒江湖去,夤夜直出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