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弄咖啡馆》的青春少年董子健:既演戏也创业最想还是当导演

界面新闻   2016-07-31 15:17
作者:三声 ·

作者:邵乐乐

采访:蒲草 邵乐乐

7月28日上映的青春片《六弄咖啡馆》剧情有点儿平庸,但作为主角的董子健贡献了一场动人的哭戏、一场爆发的分手戏和无数个似笑非笑、隐忍幽暗的表情,他的演技成为了整部戏的亮点和观众讨论的焦点。

接受《三声》采访当天,正在忙于《六弄咖啡馆》的宣传的董子健稍显疲累,问起他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和期待时,他淡淡地说,“每次表演都有遗憾,但我不考虑市场反应会怎样”。

说这话的时候,董子健抬起了头,稍有胡渣、毫无修饰的脸上瞬间浮现出很多角色的影子,比如那个自我、张扬和抖机灵的高中生居然,还有那个终于愿意记起母亲的名字并对着大海小心翼翼地喊出“涛!”的异乡青年Dollar。无比真实,无比多面。

这些角色给他带来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入围、金马奖最佳男主入围等荣誉。

“那我为什么不直接拍电影呢?”

 

董子健真正进入电影圈甚至是一场无意识的偶然。董子健是在健身房健身时被刘杰导演看上的,“导演给我一名片,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骗子,没当回事儿”。

后来到了剧组,未经雕琢的董子健却丝毫不怯场,在片场现攒台词,与秦海璐对戏,整个戏拍下来,“觉得是在玩,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重要的事儿做”。除了角色本身与他具有相似之处外,董子健在《青春派》里已经展露出表演的灵气和天赋。

如果说第一次拍《青春派》是一场无意识的选择,后来的董子健对电影的喜欢却有种爱屋及乌的狂热。

拍完《青春派》之后的董子健还没有笃定地要以演员为职业,为了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董子健在美国游学了两年。期间,他发现自己写的所有论文都是围绕电影的,例如《论宗教元素在电影中产生的作用》,“那我为什么不直接拍电影呢?”

2014年董子健从美国游学归来,重新踏入演艺圈。

第二次与导演刘杰合作影片《德兰》,这部戏也是董子健第一次跳脱出自己的人生经验,用表演技巧去完成一个农村信贷员的角色。拍之前,董子健被刘杰带到昆明,然后转机香格里拉,开车十个多小时,翻两座雪山,到一个没有公路的村子体验生活,期间他帮当地人带孩子、干农活、上山挖药材,瘦了二十多斤,黑成泥球。

谈起这段体验生活的时光,董子健说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局限性,“我跟一个放牧的人在山顶的时候,风景特别美,但想到他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看这样的景,觉得生命的局限性如此之大。我也没办法问他们每天面对这样的景色时感受是什么,但这种谜团当时给我酸酸的感觉。”

董子健对生活有很细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这种感受力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和表演内涵。

《山河故人》中董子健饰演了一个孤独的移民二代Dollar,在与张艾嘉所饰演的Mia发生忘年恋后,Dollar在这种久违的爱与温暖中忆起了母亲的名字。当他对着大海喊出“涛”的时候,很多人被董子健的演技折服,时间、异乡、漂泊、寻根这些词在那一刻有了强烈的画面感。

董子健坦言,美国游学两年的时光带给他很多的表演灵感,当时的董子健在筹划自己的纪录片,从学校所在的小镇一路驱车驶向芝加哥,然后访问遇到的当地华人。

“他们完全属于漂泊的状态,像海的浮游生物,过了十年发现自己完全不属于这里,想回去但又什么也做不了,特别可悲。”

很多看了《山河故人》的人都诧异于张译和董子健所饰演的父子彼此语言不通,只能通过翻译软件交流。董子健说这个细节真的来源于贾樟柯导演的一个朋友的真实案例,这个孩子住在华盛顿,不会说中文,只能跟他妈妈用 google 翻译软件交流。

“及格了呀,多好啊!”

重新踏入演艺圈这两年,董子健密集拍摄了6部电影,他把这段时间看做自己创作的井喷期。

有意思的是,董子健似乎一直都在出其不意或蓄谋已久的用不同面向的尝试撕毁外界加给他的各种文艺标签,这种尝试相比他一贯的沉稳,甚至会稍显任性。

比如董子健接戏的类型越来越广泛,参与了《笔仙》、《完全男生手册》这些看起来跟他形象不符的影片。他想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跳脱文艺实力派的标签。在他看来,喜欢、好玩儿比什么都重要,“只接文艺片,那不是傻么!”

问及对自己演技的评价,给自己打了60分,“及格了呀,多好啊!”但接着他又回复到严肃状态,“表演本身是一个没有分数线的东西,这种可改进的状态会持续一辈子,而且它本身是跟导演、摄影等一切一切相关的”。

但他坦言,经过长时间的密集工作,今年的自己有点儿焦虑,“做了两年了,有点儿不知道方向,怀疑自己为什么做这个。”

焦虑的源头来自比较,或者说背离了热爱电影的初心,他说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淡泊。“我本来想踏踏实实做一个演员,但是你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比较,有虚荣心,有嫉妒,有你不愿意做的工作,有想做但没时间去做的事,这就让我很焦虑甚至产生怀疑。”

董子健说他想接商业大片,但不够高帅很难接到自己心仪的片子,这种唯外貌的选择标准让他有些无奈,“找不合适的人来演,这是对小说的侵犯” 。

“我从小看每个演员基本都有这样的困境:为什么他能接这个戏我不能,一旦陷入比较,你会开始抱怨,开始愤世嫉俗,觉得有很多自己明明可以但又办不到的事情。”

焦虑过后,董子健说他对表演对电影的热爱仍然可以压倒一切,想演戏会成为一种本能冲动,“最近一看到自己的名字就非常想接着拍戏。就是上瘾,就是喜欢,就是特别想演戏”。

在这个过程中,东闯西闯的董子健在不断地矫正自我。他说自己畅想中的生活是,拍拍戏、做做宣传,然后旅旅游,自己做公司,没事儿写写剧本,拍自己的戏。

创业与他的导演梦

 

董子健所饰演的角色和他偶尔吐露出的真实自我赋予了他的多面和复杂。

而他身上的霸道总裁、《捉妖记》出品人这些标签也被大家津津乐道。加上身为娱乐圈第一经纪人王京花的儿子,从小被各路明星看着长大,这些都使他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复杂性和神秘性。

2014年,21岁的董子健就和朋友合伙成立了三乐影业,投资了电影《少年巴比伦》。而他曝光率最高的投资则是,为《捉妖记》拉来了超过1亿元的广告资源,换来了联合出品人的资格。董子健告诉《三声》,三乐影业从成立的第一年起就是盈利的。2016年,他又一鼓作气高调入股浙江一家名为“恒扬传媒”的创业公司,成为该公司最大的股东。

后来的他给自己设定过很多发展方向,想做后期公司,想写剧本,做导演,做剪辑,甚至想去电影学院进修摄影,去美国读研究生。

“最早我想做导演,但怕没人投我的戏,那就做公司吧”,看起来有点儿任性。董子健坦言自己从来不看报表,也不干涉公司的管理,他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入行以来的投资或创业究竟是否算成功,“重点是我觉得值就行”。

他自己在公司只负责拉影视项目,挑项目的标准用他的话来说,“有点儿自私”,首先要看看项目是否对自己有用,比如近期投资的电影项目《完全男生手册》,他的出发点就是想学习一下商业片是如何运作的。

陈国富也看见过董子健在剧组拍戏时,一旦没有自己的戏份,就跟剧组场务、灯光等工作人员聊天。他甚至还写过剧本,所有这些举动都在为成为一个导演做准备工作。

他的生意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年轻创业者的特点,即生计不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创业成果大多都是个人兴趣的副产品。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与消费升级的出现,催生了更多关乎生活方式和精神消费相关行业的出现。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在资本或家庭的扶持下,有能力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个人爱好迅速商业化。

董子健说,他在美国游学期间为了赚生活费也刷过盘子,但因为太无聊了,自己又爱摄影,就跟朋友合伙开了影像社,帮别人拍婚礼、拍生孩子的过程。

但兴趣驱动的创业者在初期最大的瓶颈是资源和人脉,尤其在资源和资本需要高度整合的影视圈。而董子健的演员身份和圈二代身份使得这些瓶颈对他来说不再是问题。

董子健自称是看着妈妈签合同长大的,打小就是离电影圈和娱乐圈最近的人,跟江志强(《捉妖记》制片人)等圈中长辈谈生意时,他也懂得如何通过推拉和博弈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他担当主演的很多电影项目,例如《少年巴比伦》和《完全男生手册》背后也都有三乐影业的投资。

不过,董子健坦言自己目前还是想专心做演员,公司对他来说只是为了当导演的一个辅助。但创业这件事情确实帮助他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拍戏这件事情,“比如拍戏我等了15个小时,但我能不生气,因为我了解剧组的运作机制,对困难有更深刻的理解,理解导演、副导演、场务、摄影、制片方,方方面面都理解了,做演员就更放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