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交通部举办的“智能城市交通运输的创新“挑战赛最终冠军给了一座并不知名的美国城市哥伦布,这个以电动汽车布局新的城市出行的样本城市会成为未来城市的样板吗?这一赛事一方面吸引了众多城市申请,一方面也汇聚了近300家企业主动要求支持新一代智慧城市的建设,这其中不乏谷歌等知名公司。我们借用阿里王坚的一句话,对于智慧城市,有望成为PC、手机、汽车之后,互联网的第四个基础设施。
文|AutoR智驾 赵彭
据《美国汽车新闻》报道,美国的哥伦布市在2016年6月22日美国的“智能城市交通运输的创新“挑战赛中获得了冠军,其奖项是一笔1.4亿美元的拨款,以推广、普及电动车的使用和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以创造一个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
不过这笔奖金其中4,000万美元来自美国交通部(DOT,有的译为运输部)的拨款,另外的一亿美金来自微软联合创始人 Paul Allen创立的慈善机构美国祝融星投资公司(Vulcan Inc)。
赛事汇聚了美国最知名的科技公司支持
智慧城市挑战是美国运输部发起并定义、影响美国和全球城镇未来30年互联交通规划的一次尝试。尽管奖金额不大,但项目的象征意义吸引了众多公司在幕后提供支持,这其中不乏Alphabet(谷歌重组后的“伞形公司”)旗下的人行道实验室公司、通用电气、HERE地图提供商、思科、飞利浦、埃创集团、施乐、Cubic公司、Mobileye公司和AT&T等知名公司。
美国运输部称,共有300家企业表达了与申请者合作的兴趣。
在今年3月时,美国共有78个城市申请建设智能城市,但美国交通部表示智慧城市挑战主要关注“中型”城市,并在在第一轮初选环节,从中选取了七个城市(奥斯汀、哥伦布、丹佛、堪萨斯城、匹兹堡、波特兰、旧金山),这七个城市各获得了10万美元,用于完成各自提案。
在第二阶段,在刚刚过去的6月宣布了总冠军,大奖即为上文提到的1.4亿奖金,以帮助该市用于实现计划。
“我们选择中型城市的原因在于,中型城市的案例既可以在大型城市复制,也可以在小型城市复制。”美国运输部部长安东尼·福克斯说。
根据美国交通部发布的新闻,哥伦布市当地的企业已经投入了9,000万美元,以推广插电式电动车的使用,以及创造出一个创新性未来交通系统。
哥伦布市提交获奖的电动车战略如下:
推动该市前50强公司和相关机构的CEO购买并驾驶电动车,以及承诺为职员安装电动车充电桩;
扩大哥伦布市的电动车车队规模,配置智能传感器,以改善交通拥堵,减少车祸以及尾气排放量;
安装太阳能以及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设备,为电动车提供足够的充电设施;
部署电动自动驾驶班车,以连接新型公交或快速交通中心和商业区;
为市民配备新型智能交通卡和显示乘车费(公交费和打车费用)的APP软件;
哥伦布市计划在林登市附近建设智能城市中心,后者当前公共交通、就业以及卫生资源投入都非常不足。
美国交通部称,哥伦布市计划使用数据分析改善婴儿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倍的林登市的卫生保健,使后者城市中急需产前护理的人可使用到改进过的交通。
目前Mobileye和大陆集团等汽车技术研发企业已经表示将参与到哥伦布市的项目中来,Mobileye是一家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科技公司,研发具有探测和预警功能的摄像头传感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一部分就是由Mobileye提供的,后者则研发一系列的电子产品和安全性技术。
近日Alphabet旗下的秘密项目Sidewalk Labs将基于Flow云服务,帮助美国哥伦布市实现公交系统及停车服务升级。
该项目包括公共停车场升级换代、推广车辆共享服务以解决拥堵问题,还包括整合私人停车位资源,建立一个供汽车“居住”的Airbnb。
哥伦布是国外的知名度不大,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是哥伦布夺得了此项赛事的冠军?
但哥伦布其实是美国中西部在面积和人口上增长最迅速的城市,并且依然在快速通过与周围县镇合并而扩展。而美国有多家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公司总部位于该市。
相比旧金山等美国科技城市, 哥伦布并不逊色,《福布斯》杂志曾在2008年将哥伦布市评为全美排名第一的新兴科技城市。
《商业周刊》也于2012年将哥伦布市列为全美50个最佳居住城市之一;2013年,哥伦布市被全球智慧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列入“全球7大智慧城市”之一,是美国唯一入选的城市。
作为信息经济的发源地,哥伦布究竟何以从众多的美国城市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智慧”超群的标杆?
哥伦布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极为优秀,也是其最终胜利的原因。
无线互联已经是哥伦布的基础设施
为了更好的服务智慧城市,为了进一步提升信息优势,2012年12月,哥伦布通过无线网络部署第一阶段方案实现了网络速度从70Mbps到117Mbps的跨越。
2013年5月,哥伦布市完成了多阶段无线网络铺设计划的第二步,中央商务区移动设备的下载速度得以超过150Mbps,为北美最快的无线网络。
两阶段无线网络成功铺设后,第三步将接踵而至。
这一次,哥伦布将考虑中央商务区外的其他地点,并集成商业和住宅区的高容量网络服务及公共安全摄像机系统。
这样的网络设施一旦在全市范围内铺设完成,智慧的城市安全系统便有望建成,城市不仅能实现智能监控,还将能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响应。
而在环境保护与节能方面,2009年,六家哥伦布地区的制造厂商参加了环保局的试点项目——“经济,能源与环境”(E3项目),政府提供补助及绿色基金,公用事业单位提供技术评估,金融企业为有潜力的厂商提供贷款,多方协作帮助制造商走向绿色生产。
2010年,哥伦布政府利用740万美元的节能津贴启动了一系列改造,用于减少建筑物中能源浪费。
一直以来,美国都因个人高度消耗能源而备受争议,作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哪怕是银行存取款都设计好汽车通道,以便驾驶员可以不下车就能搞定所有的手续。
与美国许多城市取消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强化车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哥伦布大力修建完善自行车道,以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
从哥伦布的表现看来,处处都有绿色,行动在于点滴,绿色理念增加了哥伦布城市运作的效率,从而能够将资源使用在更加面向未来的地方。
*哥伦布市规划的未来场景
智慧城市实现了汽车业与房地产业的结合
下面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本次赛事。
智慧城市挑战赛共确定了12个“愿景元素”,用于评选申请者。
这些元素都反映了美国交通部制定的《超越交通》报告中涉及的主题:技术元素、智慧城市元素和城市交通的创新方式元素三大类。
其中,技术元素包括城市自动化、联网车辆、智能、基于传感器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元素包括架构和标准,低成本、高效、安全和弹性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的创新方式元素包括城市分析,关注于用户的移动服务和选择,城市配送和物流,战略业务模型和合作机会,智能电网、道路电气化和电动汽车,互联、公民参与。
可以说这些愿景既规划了未来人类出行的方式,也规划了人类生活的方式。
在这一愿景中交通与城市建筑已融为一体。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称,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智慧城市是其重要内容,许多城市会将服务、公共设施以及道路接入互联网,这将能够对能源、物料流、物流运输及交通等领域进行管控。
中国的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在其发布的研究报告《城市科技:智能房地产成就智慧上海》中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至少有88个完全功能的智慧城市,其中亚洲城市比例最高,会有32座城市进入智慧时代,欧洲有31座,美洲则为25座。
土地已经成为全球特大城市最稀缺的资源,面对不断上升的人口和经济密度,城市的管理者需要通过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资源运营效率的提升。戴德梁行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张国正认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展开,智能化地产将为商业地产的使用者提供更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更高效的运营手段。
实施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最大的挑战是将各种元素与不同的规划、愿景、数据集合和业务模式结合。运输和基础设施的联网意味着打通两大领域,即移动蜂窝世界的移动设备、联网车辆和无线电世界的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传感器、摄像头、牌照读取器、RF-ID标签和无线收费系统。
目前,BIM(楼宇信息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商业地产的建设和运营中,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使时间、成本与建筑数据一起,形成一个一目了然的可视化模型,成为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记录本”。同时,商业楼宇也可以使用整合工作空间管理系统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比如微软借助此系统,在荷兰减少了30%的房地产成本,联合利华在全球减少了40%的房地产足迹,阿尔卡特实现了每400个员工只需250个工作空间。
*我们的未来城市可能是这个样子的
我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有大跃进之嫌
在我国近年来也将智慧城市建设列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涉及到了遥感技术、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但是整体而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让城市居民感到太多智慧。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 年) 》指出,要积极推进重大应用,针对住房城乡建设、能源、交通、民政、环境保护等部门的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开展新型城镇化布局、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及数字减灾卫星综合应用。
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并均出台了相应规划,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地方走错了路,发展的是“假的智慧城市”。这些“智慧城市”不能解决任何一种城市病,有的是被IT企业“绑架”,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渠道;有的是被政府部门“绑架”,部门间形成信息孤岛互不往来;还有不少则是“忽悠”,还有些地方的“智能城市”从规划上就是错的。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顾行发表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从局部地区发展角度设计,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引导与规约,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所包含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所开展的顶层设计彼此间缺乏关联及共享,城市间又会形成新的孤岛,同时还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等潜在威胁,长此以往会让我国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陷入被动。
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建设到什么程度算是智慧城市?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卫星观测当成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来建设,这是空间层面的第一个基础设施。”顾行发说,在这个空间基础设施,遥感是核心,它成为智慧中国的一个基础框架,因为我们生活中70%的信息是空间信息,是跟位置有关的。
“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更可以放在更大的层面即智慧中国的层面来统筹、综合运用。”顾行发表示。
从智慧城市到智慧中国,看似合理,但一旦上升为国家意志有可能会推动新一轮的造城运动,在一个适当的标准尚未出台或者代表城市出现的时候,这样的规划尚缺乏实现的可能性。
智慧城市挑战没有确立一套标准
同样,美国运输部举动的这一赛事也被一些观察者批评。
因美国运输部明确表示赛事将有意促进自动驾驶技术在商业、个人和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在对成功智慧城市的设想和建设目标中,运输部确定了重点发展三大关键要素:城市自动化、联网车辆、智能的基于传感器的基础设施。
批评者指出因为规定了关注度最高的技术和应用,运输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项目参与者的创造力。
例如,智慧城市挑战的规则强调使用联网车辆技术增加市内和周边地区的车辆吞吐量,而不是鼓励使用其他交通替代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运输部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世界各地都在通过增加交通拥堵费和出台其他类似政策,限制居民驾车前往城市核心区域。
智慧城市挑战未能认可或接纳运输部规定外正在开发的智慧城市或联网交通措施。
此外,智慧城市挑战的要求还没有关注更加实际的因素,如涉及专车和顺风车的多种付款模式与导航方案。
美国智慧城市挑战由申请方自行建立参数,衡量方案是否成功,这无疑是项目的重大短板。与其确定具体的技术、标准和协议,运输部最好设定一套度量参数,衡量提案的长期效果。
运输部设定的参数可包括减排量、改善步行体验、降低通勤时间和拥堵、减少与交通相关的事故以及相关人员伤亡。
当然这一赛事最大的成功是吸引了数百个合作方,而这也说明促进特定技术也是吸引产业支持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