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上海救助站为特殊困难群体撑起一把“保护伞”|上海战疫

救助管理站和临时安置点为社会流浪人员撑起一把“保护伞”。

图片来源:pexels

实习记者 杨吴悦

杨浦救助管理站内的李师傅已经一个月没有换班、没有回家了。这是疫情下救助站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常态。

上海本轮疫情以来,滞留街头人员增加,救助管理站负责对这些人进行分流安置。

自3月底以来,上海市2家市级救助站和16家区级救助站实施全封闭管理,至今已有一月有余。界面新闻了解到,当前上海救助站运转有序,但有些救助站在超负荷运转。对此,上海市民政局及时应对,对超出救助站能力范围的困难群众,将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由街镇进行临时安置。

救助管理站都接收什么人?在4月15日的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介绍了针对无固定住所社会流浪人员的帮扶救助举措,明确“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其到市、区两级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记者近日从上海各区级救助站了解到,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是目前主要的救助对象,其中不乏智力障碍者及老人……大部分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需要工作人员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照护。

正常情况下,救助站的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妥善救助后救助站平时会提供护送返乡服务。但疫情期间,无法返乡的特殊人群不得不滞留在站内,人员积压使得救助站床位紧张。

另外,根据上海市民政局要求,新入住人员需要“一人一室”进行14天健康观察。对于规模本就不大的救助站来说,可以腾挪的空间有限。为此,多数救助站将满足健康观察期的受助者合并住宿,以腾出新的隔离房间。

上海全市救助站尽最大努力为特殊困难群体解危济困。普陀区救助站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对于超出救助范围的人员,救助站会根据负荷能力优先帮助那些更困难、无力自救的人员。

与传统意义上的流浪乞讨人员不同的是,当前上海的社会流浪人员,还包括受疫情影响暂时滞留的遇困人员、因求职无果而生活困难的务工人员等。

其他滞留人员怎么办?各街镇设立的临时安置点是接收遇困人员的“新家”。上海各区陆续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设立了区级或街镇的临时安置点,保障滞留人员食宿等基本生活及抗原、核酸定期检测。

界面新闻获悉,除了为滞留人员提供临时家园,救助站还负责协调就医、物资中转分发、联系接收单位等工作。

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一览表。来源:上海市民政局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