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再度苛刻压价供应商,竟然是因为这些

界面新闻   2016-07-12 14:06
作者:多少说 ·

谈到苹果的供应链体系,就不得不提严苛、霸道这两个与之相关的,至今还未撇开的关键词,因为作为苹果的零部件供应商,你不仅要给予相当的产品采购低价,而且还必须有一个严苛无误的管理制度,当然,在这个框架内先派的苹果技术人员对每一个细节严苛的产品把控自然也少不了。毕竟出精品,供应链管理是重中之重。

发展至今,这一切好像也都已经成了苹果供应链体系内厂商们必读的行业准则,产品制造过程极度保密,新品上市之前不得有与苹果相关的名称代号出现在车间内,相关人员必须签订保密协议,进入制造车间也必须接受严格的全身安检,而如果被发现有U盘之类的东西被无意带入,几万元的罚款自然也是必要走的正规流程,之后的人员项目流放也定是理所当然。

你可以说苹果的供应链体系继承了乔布斯那种对于完美的怪脾气,也可以说它霸道没有人性可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在行业体系内少有的“苹果供应体”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那就是对供应链的无缝把控,于上游产业体系内关于生产、制造、研发等流程的人员深入,让苹果手机在一定的产品层次上真正具备了完美的产品水准。当然,对成本的严格审核,也是苹果利润的真正来源。

我们再来看一下最近DigiTimes发出的一则报道,报道称苹果各家供应商近日都收到了苹果开价更低的采购意向,其中也包括一些长期为苹果提供零组件的厂商,这样一来很多供应商必然会在利润不多的基础上再度下调自己的市场收益,而关于这点,苹果同时也做出了回应,表示将会继续寻找将寻找新的供应商,以保持其产品的高利润率。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不接受我所设定的采购低价,那么无所谓,少了你还有别人,我无可厚非。

这正是苹果维持供应链体系均衡的一贯市场策略,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进而保证自己在iPhone以及其它产品上的实际收益率,而关于这项政策将会为供应商带来的市场压力,它好像并不在意。关于这一切的发生的原因,我们应该也有一个已知的答案,那就是苹果在2016年首次下滑的季度财报,可以从这项策略的实施下,让新的iPhone产品填补这一已经亏损的市场空缺。但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再度调低供应链体系内的采购价格,应该还有这些原因。

重组供应链体系

iPhone的供应商来自全球,产品设计在美国本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在日本,由韩国制造核心芯片和显示屏,再有台湾厂商供应另外一些零部件,然后在富士康的工厂内组装完成,最后卖到全球各地。这是传统的供应链体系,不过,随着中国企业在设计、制造层面零部件的能力提升,这个现状或许需要在新一代的iPhone上有所改观,2014年苹果供应商名单上的中国供应商数量已从2013年的331家增加到351家,同比增20家。大陆厂商也开始在苹果产品中的连接器(立讯精密、长盈精密)、音频器件(歌尔声学、共达电声)、无线模组(环旭电子)和功能器件(安洁科技)等精密制造产业链中占据重要的一环。

对比日韩等国在硬件层面的高额调价,苹果在如今有了两个选择,在这样的市场层次内,继续压低供应商的采购价格不仅可以提高新一代iPhone的产品利润,也可以让它在优秀的供应商链条内重整自己的供应体系。

供应商们肯定是挤破了头想要拿下这个项目,因为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可以让并不算太知名的他们一夜成名,而足够大的采购量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为他们带去稳定持续的市场收益,对比之下并不太多的产品线也便于他们管理与生产。而在这三重利好下,苹果并不会担心没有供应商低价竞标,相反,还可以借助低价再度加上自己严苛的供应商审查标准,为以后的手机产品或手机之外的产品做准备。而从去年发生的“芯片门”到今年的“完全去三星化”,我们也可以看出,苹果所力求的更为严苛的产品质量标准。

为新领域做市场铺垫

手机行业已经步入了饱和的市场发展地步,iPhone虽然仍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但在安卓阵营多品牌、多品类、多品线的不断挑战下,iPhone已经被限制到了一个有限的发展圈内,不可能在同时高价的基础上维持自己傲人的市场销售额。在这样的市场基础下,苹果已经看到了自身所面临的市场压力,而同时来自于谷歌人工智能领域、无人驾驶领域、VR领域的品类压力也让它不得不拿出一部分必需的大额资金来完善自己在这两个领域的不足。再翻开早先的新闻报道,苹果的无人车正在循序渐进的构造中,当时,路透社引述一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称:“苹果目前看来不希望从汽车制造商获得很多帮助。”

如果苹果想要继续在其它新领域单向发展,就必须要延续自己在手机上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继而继续保证自己产品上的高利润。苹果并不缺技术与设计,唯一欠缺的就是零部件的选择与装配,所以笔者猜测,苹果这次苛刻压价供应商就是为自己将来在其它领域的赶超做准备。

结语:

霸道的苹果供应链体系造就了苹果如今的市场部辉煌,苛刻的品控筛选标准让苹果的产品具备了高额定价的市场底气,对于这样一个偏执的企业来讲,如果你说它只是想在一个领域内以此完成自己的销售定额或产品定向,所以才提出了压低供应商价格的这个单一意向,显然是错误的,它想要的显然应该还有更多。

微信公众号:多少说(duoshaoshuo),张丹原创;转载须征得作者或界面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