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GACHA首届二次元角色人气大战开始投票。每3天为一轮投票期,总共4轮的海选已经结束,在投票人气远超日本专区、游戏专区的国产专区中,4轮海选第一名出人意料。第一轮第一名绮罗生和第二轮第一名素还真两个角色均出自霹雳布袋戏,第四轮第一名神蛊温皇出自金光布袋戏,唯有第三轮第一名《秦时明月》张良是非布袋戏角色。
这种源自日本萌王票选的活动,由粉丝自发添加角色并进行人气投票,可以说是粉丝对角色“爱”的见证。此次布袋戏角色以绝对的票数优势夺得前列位置,让人对布袋戏这种艺术形式充满了好奇。
艺术传统布袋戏
在B站,布袋戏电视剧被归于“特摄”类,而其和《奥特曼》或《西游记》这类由演员穿着特殊服装拍摄的带特效的影视作品又有很大不同。
1.布袋戏起源于17世纪的福建,早期以迎神酬神祝寿为目的的表演,布景较为简单。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电视布袋戏发展起来,主要流行于台湾地区。作为中国艺术传统的布袋戏,在现在主要指台湾布袋戏。
2.布袋戏的背景是以传统的中原武侠以及衍生出来的东方仙侠系统为主,其中囊括了儒道释三教,以英雄情仇为主旋律。在剧中,不乏意气风发的武林高手,也有修行多年的高人,再加上编剧了得的剧本能力,塑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幻想世界,一个成年人心目中理想的江湖。
3.布袋戏用人偶来演绎,高水准的雕偶师制作出约1米高度的中空人偶,躯干、四肢为布料制成的服装,美型是现代布袋戏人偶的最大特色。
4.拍摄的主体模式是操偶师操作木偶,再用摄像机拍摄完成。
5.由于发源于福建,至今布袋戏的配音以闽南语为主。剧中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姓名和诗号都有出处,口白里诗词占了很大篇章。
6.布袋戏作为中国的一类艺术传统,它的原始受众者和中国的戏曲一样多为中老年人。
《霹雳侠影之轰定干戈》
尽管在台湾有多家布袋戏公司,但是最出名的还是霹雳布袋戏和金光布袋戏这两家,其中又以前者在布袋戏方面的不断创新获得更高名气。
布袋戏的本质,其实是技术宅的体现
回到本文开篇,拍给中老年观众看的布袋戏,为什么会受到二次元人群的关注?先来说说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今年1月在CCTV-9播出的时候,并未引起轰动。当B站将其搬到网站后,点击量接近80万,弹幕达2.9万,火爆一时。
这部纪录片里记录了多位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这在B站其他纪录片里是少见的。不仅记录角度接地气,展现出修复师人性化的一面,更体现出在中国正在消失的“匠人精神”。在B站,用户大多冲着纪录片里的修复师而来,弹幕尽显崇拜之意。
《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种崇拜感,和二次元用户崇拜技术宅如出一辙。就某些方面来看,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一件事情的“匠人”和技术宅其实是共通的。
回到布袋戏上,和人偶相关的雕偶师、操偶师都是资深手艺人,需要常年练习才能做出电视剧中的出色效果。
剧中出现的典雅的诗词、幽默的俚语、悲切的歌赋,需要编剧对中国经史子集诗词文化浸淫得够深,才能写得出令戏迷们印象深刻的口白。
布袋戏的配乐同样具有古诗一般的唯美,且令人荡气回肠,后来多被其他电视剧直接“引用”。
另外,入坑较深的二次元们着迷的,还有霹雳布袋戏的配音“八音才子”黄文择。他数十年如一日给霹雳布袋戏里所有的角色配音,其感情、节奏、韵律无人能取代,让入坑后的年轻观众在听到国语版配音后纷纷表示闽南语版更原汁原味。
可以说布袋戏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制作者的用心程度,亦是匠人精神,亦是技术宅,自然更容易被二次元们接受。
布袋戏在二次元中的扩散
作为一类艺术传统,布袋戏在二次元里的受众也有着深浅之分。
布袋戏重度粉丝。从电视台到网络,持续更新的布袋戏剧集深入影响一小批90后。
《霹雳狂刀》
1997~1999年,福建东南电视台曾经引进过霹雳布袋戏的《霹雳狂刀》,在动画片时段播出,且为国语配音版。尽管情节对儿童来说难以看懂,但是刀光剑影的江湖环境,加上出彩的武戏设计,深深吸引了这些儿童。
2000年后,中国网络逐渐发达,布袋戏盗版资源随其正片持续更新,维持了对其有兴趣的青少年的持续热度。
但是,闽南语的口白大量运用了中国古诗,比如霹雳布袋戏三大主角之一的素还真出场时的诗号“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再配以其独有的乐曲来介绍身份背景或社会地位。这种已经成为霹雳布袋戏招牌项目的模式,对资深戏迷来说是一种享受,而对于初入坑的90后小戏迷来说全程古诗风格的口白无疑是深入了解布袋戏的最大障碍。
最终,能够坚持下来感受布袋戏精妙底蕴的只是一小撮90后。而在这一小撮90后“道友”(布袋戏粉丝在网上自称“道友”)里又只有那么一部分人是二次元用户,所以布袋戏在二次元这个小众文化中是更加小众的文化。
布袋戏中度粉丝。同人二次创作,让更多二次元用户入坑。
二次元中更多的布袋戏粉丝,有可能是看了其他道友制作的武戏片段而入坑,有可能听了布袋戏的配乐入坑,还有可能是看了其他资深道友创作的同人文后对正剧感兴趣而入坑。这批道友看过的剧集不如重度粉丝多,对他们来说深入布袋戏的最大的问题还是闽南语配音,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会妨碍他们继续观看布袋戏。
布袋戏轻度粉丝。Cosplay布袋戏角色,让人偶有了大批二次元粉丝。
布袋戏人偶美型、华服的特点是Cosplay爱好者的最爱,这种二次创作让大量二次元用户接触到布袋戏角色,特别是腐女们对其中大量美型男性角色是没有抵抗力的。
绝大部分从这个点切入的二次元用户,大多停留在对布袋戏人偶的喜爱和了解上,并不会太多关注布袋戏剧情,属于浅层次的粉丝。
霹雳布袋戏疏楼龙宿COS
布袋戏在二次元和三次元里是两种待遇,三次元的道友大多只能独自欣赏布袋戏,毕竟要安利这样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身边其他朋友,是难上加难。而在二次元世界中,通过二次创作,布袋戏文化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扩散。比如篇首提到的GACHA的二次元角色人气大战,就是由原本二次元界的道友去贴吧做了宣传,拉了大量贴吧道友来GACHA投票的结果。
其实布袋戏市场也在创新
古老的传统文化偶然间被90后、00后们关注到,台湾布袋戏公司们也开始注意到这个市场。
推出新设定
布袋戏的本质其实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其每年推出的剧集设定也在不断更新,以便更贴合当下。这其中又以霹雳布袋戏中出现的大量新剧情为首,比如穿越情节“时空圣战”、日本忍者、妖魔鬼怪、异次元、外星人、吸血鬼、机器人、人造人、生化人等,甚至还包括类似现在科技的武器出现。
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戏剧中固然是创新,然而道友们却很难接受这些过分天马行空的设定,再加上资深编剧跳槽,以至于近几年霹雳布袋戏的剧情遭到诟病,不少道友转投金光布袋戏下。
授权
今年1月,作为上市公司的霹雳布袋戏公布了财报,2015年全年营收约6.44亿新台币,(约1.333亿人民币),其中获利最佳的授权收入增幅接近8成。
有关IP授权方面,霹雳布袋戏、金光布袋戏公司在最近几年都授权角色给游戏公司出了游戏,包括端游、页游、手游,以及Xbox One上正在开发的霹雳布袋戏游戏《霹雳》。
传统文化在微博恶意卖萌,年轻粉丝很吃这套
两家公司都有进军内地市场的意向,不仅开了微博以各种方式增加和内地道友们的互动,而且从2013年开始霹雳布袋戏推出了片头曲和片尾曲普通话版的剧集,而且还为了进军美国市场推出了英文配音版。
衍生品
霹雳布袋戏三大主角之一素还真Q版公仔
两家公司都有衍生品,但是受限于自家布袋戏的知名度,霹雳布袋戏的衍生品销量更高,公司每年有接近40%的营收来自其衍生品。在淘宝上也有霹雳布袋戏的官方淘宝店,人偶手办原声碟是销售主力。
合作
除了剧集登陆优酷、爱奇艺等国内视频网站外,7月8日,霹雳布袋戏和日本Nitro+合作推出《东离剑游记》。在预告片中,虚渊玄编写的剧情,泽野弘之磅礴大气的背景音乐,配上声优非常动漫化的配音,以及日本动漫里特有的女性人偶圆脸,加上霹雳布袋戏公司主导的布袋戏传统拍摄手法,从B站弹幕看来,道友们纷纷表示“日本配音是什么鬼……”
另外,听说霹雳布袋戏还在和内地电视剧、网剧制作公司合作,预备打造霹雳布袋戏真人剧集。
传统文化和二次元之间其实并不对立,而偶入二次元市场的布袋戏,想通过多方面创新将布袋戏IP推向体量更大的泛二次元用户,这种尝试其实就传统文化而言是值得鼓励的。
日本的《三国无双》系列,简单、好玩、爽快的游戏模式,吸引大批游戏玩家,其中就有大量玩家因为游戏而对三国文化感兴趣。再比如上一季番剧《文豪野犬》对日本年轻一代普及历史著名作家也有一定帮助。在国内二次元中,古风圈、汉服圈带动了一些年轻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影响亦然。
但是,将传统经过改良推向大众,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原有的受众无法接受,特别是布袋戏这种已经有不少年轻受众的艺术传统,这种状况在《东离剑游记》预告片里道友和非道友两极分化评论里已经可以预见。然而,创新的最终结果如何,是让原有的受众弃坑,还是让更多的新粉丝入坑,相信很快就能看到结果了。
本文由ACGx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