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之校园网贷:创新是有边界的

界面新闻   2016-06-19 07:29
作者:李玉杨 ·

对于互联网金融,个人并不否认这是一种金融创新,它增加了资金供需双方的配对效率,在当下投资渠道单一的情境下,能够带给让社会闲散资金更多的投资标的。即便是去年P2P平台的倒闭跑路潮,也不容抹杀其正面的功绩。

当然,在互联网金融高举创新大旗的另一面——校园网贷市场,却是几乎遭遇了一面倒的差评,在公众本就因为去年e租宝倒闭事件对互联网金融异常敏感的时期,校园网贷似乎有信心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无论是学生无力还贷跳楼自杀,还是现在的“裸持”事件,完全将互联网金融推向了悬崖边,让舆论天平上反对和质疑者的分量不断增加。

校园网贷被质疑的地方在于,向缺乏社会经历,几乎无抗风险能力的学生群体放贷,就仿佛是引诱未成年犯罪一样可耻。未曾步入社会也就意味着学生没有明确的风控意识和偿还能力。

只不过,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对于校园网贷的指责大多没有说到点子上,校园网贷真正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年利率高不是错,错在没说明白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对于不以违反法规而获益行为的指责都属耍流氓。很多人指责,校园网贷的年利率相比同期银行高出几倍来,但是只要未碰触高利贷的法律界定红线,那么就算不上违规。

根据媒体揭露,校园网贷变相以收取管理费或者是平台费之类的,甚至是以类似等额本息的方式变相收取利息,最终折算成年利率的话,高达2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30%。而这种变相收取高额利息的方式却最终让缺乏理财规划知识的学生被所谓的“零利息”所误导,从而降低了学生的防范心理,变相的促进了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可能性。

目前,很多大学生因为过度消费而违约,之后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在多个校园网贷平台之间进行拆借,而高额的年利率却让雪球越滚越大,以至于造成无法弥补之过错。

笔者认为,作为针对规划意识较弱的校园网贷平台,无论是趣分期、名校贷等校园网贷平台,还是支付宝、京东白条等电商网贷平台,都需要承担向学生普及信贷基础知识,并且帮助大学生分析从自身的贷款以及后续的偿还能力的责任,以便能够让大学生的消费预期合理化。

而不是以“零息无抵押”为噱头,故意模糊贷款的风险性,引诱本就偿还能力极低的大学生大额消费。

引用知乎用户的一句话:“大学生不是蠢,而是社会经验少而已”,如果将这些贷款风险以明确清晰的方式告诉大学生,相信他们还是能够分辨其中利弊的。

二、校园网贷审核条件过于宽松

今年3月份,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一名学生因网贷欠下60多万而无法偿还,最终以跳楼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笔者注意到,这场网贷事件最终涉及人数达到了28人,简单来说,该名学生分别利用28名同学的名义进行网络贷款,所以才能欠下高达60万余元的巨额贷款,但是直到东窗事发,他的同学们才直到自己“被贷款了”,而“手印、签字、照片”甚至都不是本人的。

显然,这场悲剧之中,除了大学生毫无节制的欲望之外,校园网贷藏在审核机制下的贪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许当时网贷平台稍微严格一些,稍微尽职一些,这件事情还有很大的转圜余地。

而校园网贷平台的“无门槛式”的审核机制并不是个例,在一些校园网贷平台上,笔者看到的是无抵押贷款,全程网络在线操作,只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一些必要证件就可以轻松取得贷款。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门槛对于大学生来讲,就是零门槛。

宽松的审核机制,带来的是贷款主体不明确,如果因为自身证件被冒用而产生的贷款极有可能会成为三角债式的坏账。那校园贷款平台不做风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零门槛也就意味着高风险,即便是有着接近甚至达到高利贷标准的年利率,如果出现了大规模坏账也让平台方难以承受。那么以风险和利益对等原则来看待,其实学生家长也分担了一大部分风险,看似是无抵押、无担保,其实只不过因为亲情关系,家长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间接担保方而已,而且大学生还搭上了自己的荣誉以及未来的前途。

三、大学生征信和个人隐私

在最近女大学生“裸持”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平台催贷的手段是将女大学生的“果照”当作抵押物,赤裸裸的公之于众,甚至对于一些无力偿还的用户照片进行打包售卖,以挽回损失。

那么,如果校园网贷平台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当做抵押物,是否会存在因为利益问题,从而暗中将所有的用户信息都通过灰色交易售卖呢?显然,相比普通的电话、姓名之类的个人信息,网贷平台所掌握个人信息极具价值,如果被电信诈骗人员获得,很可能成功率会大大增加。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如何保护以及保管,是否需要第三方的托管机构介入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同时,面对大学生征信系统的空白,各个校园网贷平台是否能够实现各个平台信用信息共享?从而杜绝一名大学生多个平台相互借贷,这样既能够控制平台风险,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学生盲目冲动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反思:互联网金融创新是有边界的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法律监管缺失的情况下,校园消费金融以创新之名义,开始下探所谓的道德边界。

但是校园网贷真正的创新应该在哪里呢?是“零息无抵押”的宣传模式?还是无门槛式的贷款审核标准?亦或者是接近高利贷的年利率?这些在笔者看来,这些不是创新,而是在刷新底限。而同样的例子已经摆在了校园网贷平台的面前——大学生信用卡。

相比起大学生信用卡来,校园网贷平台无论从其贷款标准审核到以“零息无抵押”的宣传,再至售卖用户信息的行为,是在全方位打擦边球。

在整个社会一面倒的鼓励创新的时候,我们是否曾经想过,创新的边界在哪里?如何让创新始终服务于社会,而不是破坏社会平衡。笔者认为,创新是应该是正向的,促进社会进步以及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而校园网贷从贷款审核机制到“零息无抵押”的宣传再至售卖用户信息的一系列行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在监管大棒打来之前,校园网贷平台能够及早醒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