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车马邮件慢,好好写字还是一种信仰

界面新闻   2016-06-14 15:56
作者:京城传奇 ·

作者:徐大英

在这个智能手机不离手的时代,人类有些本领正在逐渐退化,比如:写字。如果非职业、学业所需,你一周平均下来手写的字数能够超过300字,那么你很可能就是人间精品。

科技提供给现代人太多的便利,敲几下键盘就能解决的事情,又何必劳烦纸和笔呢。

但是,回归到几千年前,连纸张都是奢侈品的时候,人们是无法想象今日的便捷的。如果可以,也就留不下这些文字瑰宝了吧。

中国的文字是令人艳羡的,它独特的结构,表意的体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而对于文字的书写,更是因时而异,进而生发出不同的字体。由文字书写生发出的艺术,就是书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 · 中国古代书法」

中国古代书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具有成熟体系的文字。由于那个时代科技手段欠佳,王室的大事小情极度依赖占卜,为了记录占卜吉凶所得的结果,就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契文”,我们更熟知的名字是“甲骨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 · 中国古代书法」

「商 牛骨 ·卜骨刻辞」

那时的甲骨文,在形体结构上已经由独立体趋向于合体,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并且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此外,还具备用笔、结字、章法三个书法要素,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甲骨文随着商朝灭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文字书写的主流,因为铸刻在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线条更加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

「西汉 青铜 · 中国大宁神兽镜」

以上所述两种文字,是汉字诞生之初颇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字,与这两种文字并存的,或者干脆取代这两种文字的还有很多种,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再到秦汉王朝,陶文、瓦文、砖文、石刻文等,都是依存在相应时期的器具上而存在的,此外,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的定型,都体现了古代书体的剧烈演变。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 · 中国古代书法」

「陶、瓦、砖类文字」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由于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就出现了。隶书结构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更加明显,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这一时期的碑刻,以隶书为主,字型方正,法度严谨,也是隶书的鼎盛时期。

「琅琊台刻石拓本」

「简牍」

东汉时期书法的繁荣,催生出了草书这一独具个性的字体,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 · 中国古代书法」

除了草书,楷书、行书发展到唐朝时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也出现了一些像欧阳询这样的大书法家,这一时期书法的总体特点就是结构严谨整洁,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到了宋朝,书法创作开始倡导个性化和独创性,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书法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 · 中国古代书法」

元朝时期的书法,又刻意地不去追求自然的笔法,反而返回追随前人的规矩,主张复古,少有创新,这一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是赵孟頫,他的书法风格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书法艺术在明清两代更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明朝后期出现的个性解放思潮,引发出具有浪漫色彩的全新书风。这种风气在清朝初期得到进一步延伸,清朝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 · 中国古代书法」

中国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有兴趣可以来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书法典藏,体会每一笔画渗透出的筋骨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