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创业者们正在积极的描绘一幅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健康、简单的未来生活方式的蓝图时,现实却是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风口已过,浑水摸鱼者往往成为从天而降的“飞猪”,偏偏这样的“风口创业者”遍地都是,所以给了众人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整体受挫的错觉。(解释:本文所述智能可穿戴设备仅局限于智能手表/手环产品)
谎言重复一百遍往往会成为真理,更何况老祖宗千年的语言精练造就的“危机”一词所蕴含的哲理,危中有机——这是笔者目前对智能可穿戴行业的略有武断之嫌的定论,虽未盖棺,但却有一些意味在其中。
当然,支撑智能可穿戴设备热潮已过的事实案例还是有的,譬如被称作美国智能手环鼻祖的Jawbone公司最近就宣布停产其曾经Up系列健康追踪手环,并裁员15%;号称是智能可穿戴设备之首的Fitbit自进入2016年以来,股价跌破20美元发行价,而6月初Fitbit公布的Q1财报显示,其当前季度营收和利润展望均低于华尔街预期。而苹果Apple Watch的销量相比起其家族的其他产品来说,不能说是成功,并且IDC统计显示,第一季度Apple Watch出货量仅为150万块,环比大降63%。
数据和感知落差,智能可穿戴设备破灭的只是泡沫
借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智能可穿戴行业而言,失败者或者失意者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有产品问题、价格问题、用户不成熟问题等等。但是笔者认为唯独智能可穿戴行业本身仍旧没有问题。
根据IDC《全球可穿戴设备季度跟踪报告》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总出货量达到了1970万台,相比2015年第一季度的1180万台,同比增长67.2%,增长劲头强势。而市场占有率前五名分别是Fitbit、小米、苹果、佳明、三星、小天才。
如果从这份数据翔实的报告来看,智能手表/手环市场远未像众人所描述的那样萧条,但为什么现实和感觉却出现了如此之大的偏差?在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一句,当以“人咬狗才算新闻”作为出发点,那么追逐热点的媒体特性必然是喜新厌旧的,这也就导致了手表/手环概念热炒不会长久,当VR/AR这么好的目标出现,自然会替代智能手环登上头条。
此外,科技行业泡沫往往诞生于最热的领域,比如前几年的O2O、互联网金融,近来如雨后春笋般的在线直播平台等等。而手表/手环行业的泡沫同样严重,因为进入门槛过低,所以产品同质化严重,比如Jawbone公司在京东售价为799元的UP24智能手环,可以跟踪用户的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等数据;而具备同样功能的小米手环只需要69元,同质化竞争就是泡沫的发源地。
不过目前,智能手表/手环行业在逐渐趋于理性的同时,产品也在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隔离力,开始有了一个全新品类独特的产品价值以及产品理念的雏形,或许这正是一种标志:智能手表/手环产品独特的形态开始成型。以下,是笔者对智能手表/手环行业的未来保持乐观的理由。
1、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定性问题
想要捋顺可穿戴产品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定性,作为一款新型电子产品,它们到底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是来革传统手表的命?还是一款辅助性的健康监测工具?抑或仅仅是一款装饰品、电子玩具?
类比传统的腕表,其已经不仅仅是作为时间展示工具而被选择,从实用角度来讲,一块动辄数万快的手表并无必要。但是从其附加的价值来看,比如品牌溢价、工艺、设计等所带来的尊贵、身份象征等都能够体现在这一块小小的手表中。同样智能手表,其定性也颇为复杂,但主要性质我们仍旧可以提取出来。智能手表主打“智能”,其内置多种Sensor可以感应外界环境变化,所以身体健康监测、运动辅助等功能是智能可穿戴产品的主要定位,时尚、装饰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附加价值,却又不可或缺。
那么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定性问题就明了了,它是一款提升生活品质的辅助性工具,而它的外观、工艺决定了用户买不买,产品体验效果决定用户买不买账。简单来说,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目的不是取代手表,能够显示时间只不过是很多带有显示屏产品的其中一个功能而已,却和手表产生了较大的重合。
2、智能手表/手环的定位问题
说到这里,笔者感觉自己是在逆向推理PM做产品的过程。不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定性已经很大程度上锁定了一部分其受众范围,但是还不够精准。
智能手表/手环既然可以监测我们身体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那么其应用场景就会很自然的顺延至健康、运动领域。当然,这也是大部分智能手表/手环主攻的细分领域之一,比如Fitbit旗下很多智能手环以及Apple Watch等产品在广告营销上就将运动设为常用场景之一。
但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中国成年人锻炼的比例仅为18.7%,运动锻炼非常不足。那么笔者认为至少在国内,智能手表/手环在体育运动市场容量并不够大。并且锻炼这件事,需要的是长期的毅力,而不是一件智能手环就能搞定的。
不过在健康方面,比如睡眠质量监测、心率检测;还有智能手机辅助工具,比如闹钟、来电显示、定位等,智能可穿戴设备都有着不错的想象力。其实智能可穿戴设备除了可以面向喜欢锻炼人士之外,更可以将普通用户囊括其中,甚至可以用于儿女远程监测父母、子女健康状况的工具。
3、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必要性有多高?
智能可穿戴设备直到现在,仍旧无法搭建起有效的应用场景,似乎在所有能够想象得到的应用场景中,智能可穿戴设备都是一个锦上添花的玩意儿,即没有它们似乎也没多大关系。
必要性一:显示功能
而这就是笔者所说的必要性,智能可穿戴设备必须要克服的是其使用场景低存在感。如何克服?增加基础功能!时间、日期等等,这些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非常重要,甚至已经能够左右用户的选择标准。
能够在数百年来一直占据人类手腕的产品,除了手表之外,可能也就剩下各种贵重材料打造的、作为装饰用的女士手镯了吧。不过手表的诞生更多的是有着其不得替代性——时间。人类从远古时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记录并表达时间概念,最早的以日出日落自然现象的模糊判断,到沙漏、圭表、钟表等等逐步进行精细量化,无不是为了能够了解掌握更加具体的时间。所以,类似时间显示功能其实决定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使用场景中的必要性。
Jawbone旗下的UP手环最大的败笔就是一直未能加入时间这样的基础功能,一直备受用户诟病。同样的反面案例,小米手环2和Fitbit全系手环都已经具备了时间显示功能。
必要性二:智能监测功能
另外,作为智能手表/手环的主打卖点,一些智能感应功能其实才是产品的核心。
前段时间加州州立科技大学研究报告表示,Fitbit的设备会误测用户的心跳数据,最大可能会产生每分钟20次左右的误差。同样,印第安纳州波尔州立大学(Ball State University)和WTHR电视台在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独立调查显示,Fitbit Charge HR计算用户心率的数据并不精确,平均误报率为14%。无法提供有意义的心率测算数据。
所以,笔者认为智能手表/手环是否能够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也将会成为其能否畅销的关键指标。
4、智能手表/手环的产品形态之困
或许科技行业相比传统工业更在乎“革命”,而忽略了传承,所以用力过猛的产品层出不穷。智能手表和手环就是这当中的典型。
先谈一谈智能手表,其最初模仿对象不外乎是传统的机械手表、电子手表,而添加上“智能”二字,意味着智能手表需要更多的功能才能表现出足够的智能。于是像Apple Watch、Moto 360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加入了操作系统,可以安装运行应用;加入了触控屏幕,可以触摸操控;实际上智能手表囿于如此之小的屏幕,无论是运行应用还是触控操作,带来的除了新鲜感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并且使得智能手表负担过“重”,以牺牲续航、增加重量体积为代价,得不偿失。
而智能手环用力过猛之处在于,削去了其基本功能——显示功能,包括一些检测数据、时间日期的显示。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而言,讲究的是实用,如果加入显示功能的智能手环,其就具备了部分替代手表的功能,并且相对独立于智能手机工作,其产品价值的提升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未来的智能手环和手表类产品最终会逐步融合,而两者之间的模糊点就在于是否拥有显示功能续航持久之间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现在很多的智能手环类产品也在逐步增加一些基础功能,而智能手表随着苹果Apple Watch销量的不景气,厂商也意识到,模仿传统产品形态的智能手环和手表并不能够说服消费者,而只有两者融合的全新产品形态,创造全新的品类,才能在市场站住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