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这样治理拥堵的 北京又要学?

界面新闻   2016-06-06 18:45
作者:Asawari ·

交通拥堵是大城市最普遍、最烦人的问题之一。每个城市都尝试着依靠当地的人口、地理、文化、政治,当然最重要的是经济的背景来解决这个难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讨论新加坡政府对交通堵塞采取的处理方法。其中一些有用,还有一些需要随着时间和人口代际发展慢慢改善。

早在1970年代初新加坡就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当时正是新加坡发展为强大经济体的初始阶段。马路上越来越多的汽车是新加坡城市化及其影响力增强的结果。新加坡政府采取的办法是,提供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来满足当时和未来人口的需要。要完成这种模式的构建,另一种考虑的办法是减少路上的汽车。本文会介绍新加坡为管理地面交通需求而实行的一些大胆的政策。

对于新加坡来说,应对交通堵塞的重要,且可能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价格。新加坡是全世界第一个通过调整价格来管理车辆需求的国家/城市。区域牌照系统(Area Licensing System,简称ALS)从1975年开始实行。ALS最初适用于严重交通拥堵的区域,如中心商务区(CBD),划分为限行区域。随着交通范围和城市中心逐渐扩大,ALS在1995年被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lectronic Road Pricing)所取代,变得更加先进,快捷和有效。ERP背后的理念是使用道路者付费。收费或者说收税是根据时间、位置和交通流量计算的。ERP的价格从0到5新加坡元不等。征税可能会让人们选择其他的交通方式,或者另一条路线,由此可以减轻拥堵道路的压力。收费标准在6月和12月每半年审核一次。ERP是这样运作的:拥有小汽车的居民会被要求安装一个车内装置(IU),这个装置里面有一张现金卡。每当一辆车通过ERP闸口时就会被扣除相应金额的现金。ERP的收费标准会基于最大车速范围(主道路20-30千米/小时和高速公路45-65千米/小时)来制定。

难怪ERP系统在新加坡不受欢迎。人们把它称作“每天都在打劫人们”(Everyday Rob People)。但无论如何,这套从1975年开始实行的系统(最初是ALS,1995年改成ERP)还是在控制交通堵塞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每一份报告都显示ERP减少了出行高峰期路上的汽车数量,车速得到提升,更多人倾向选择拼车代替单独开车。

尽管ERP对缓解交通拥堵有所贡献,其在未来也不足以应对与日俱增的汽车。因此,交管局想出了另一个大胆的新办法:汽车配额系统(Vehicle Quota System,简称VQS),从1990年5月开始实施。在VQS实行之前,拥有一辆汽车曾经是,现在也还是很昂贵的。拥有一部车的总花销包括公开市场价格、进口税、商品及服务税、登记费、额外登记费和道路年费。尽管要交这么多的税,路上的汽车还是在增加(从1980年的164500辆到1989年271200辆)。VQS实行之后,从1990到1993年登记的汽车少了41000辆。

根据交管局的数据,汽车配额系统限制了新加坡道路上汽车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可以让路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追赶得上。在VQS下,未来的车主需要投标购买“拥车证”(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拥车证的费用不包含在上述的税款之内,是另一笔费用。被分配到拥车证后,证件十年有效,十年之后车主可以选择弃用车辆,或者申请拥车证续期。拥车证的投标每月进行两次。

事实证明ERP和VQS是很大胆的设想,有效管理了新加坡的交通堵塞问题。上述两种措施是互为补充的,让拥有一辆汽车除了昂贵以外还手续繁复。结果是在路面跑的汽车减少了,高速路上的车流就自由了。可用路面空间是新加坡拓展现有路面的最大限制。这个问题用减少汽车数量增长的方式,通过汽车配额系统解决了。最近通勤一族对公共交通有所抱怨。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确保公共交通工具和路面的汽车供应有效运作是至关重要的,两者都是新加坡交通系统的支柱。尽管新加坡通过采取一些高效的方法在路面交通举得了瞩目的成就,未来向可持续交通环境发展的路上还有很多挑战。

 

(翻译:刘卓岚;编辑:陈升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