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下的美术馆——专访一新美术馆总监杨春棠

界面新闻   2016-05-30 16:50
作者:亚太日报 ·

图文 | 香港浸会大学 方晓

在东九龙的海滨道上,工厂林立,充耳皆是机械声。谁也不曾想过,在观塘老工业区中,有一座特别的民间博物馆悄然落成。面对蓝天大海,迄今已满周年。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耀眼的红色映入眼帘。红底黑字下,是八张米黄色的竹椅,正中四张摆放著写有“八仙过海”传说的竹片,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充满古典气息的空间里,我见到了一新美术馆的艺术总监——杨春棠先生。

一新美术馆总监杨春棠先生 图片来源:一新美术馆网页

杨春棠从小学至大学均在香港接受教育,主修中国历史及中国美术考古,获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士;后又主修中国陶瓷史,并获得香港大学艺术学系哲学硕士。自1974年开始,直到2012年6月退休,有近四十年的香港公立博物馆工作经验。2013年5月,他正式担任一新美术馆总监,主持博物馆筹备工作。

一新美术馆坐落于观塘海滨长廊旁SML大厦四楼,正对瞩目的邮轮码头。将固定的建筑物改造为博物馆,这对杨春棠团队而言,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最终,杨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为设计概念,取生生不息之意,寄予馆务顺利发展之希望。正厅两面相对的主墙分别选用代表“金”的米白和代表“火”的红色,寓意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而位于中央位置的办事处则属“土”,以黄色墙壁作为装饰,主导著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公共走廊漆上绿色,属性为“木”,寓意和谐氛围。而室外平台位于北方,归属于“水”,地砖围墙皆选用黑色。杨先生指出,选用“五行”作为设计概念,是想尝试将古代的东西同现代环境相结合,用新的方法将传统活化,期以改变现代都市人对传统弃之如履的状况。他认为,每个人都要尊重、学习历史,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同时,他也希望这种与众不同的格局,能给初次到访的观众留下特别的印象。

正门外的馆名

除了独特的设计概念,对于馆名的由来,杨先生也格外有话要说。“一”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数字,却代表着大自然,是最为玄妙的数字。而“新”在广东音中与Sun相同,既囊括了美术馆的英文名Sun Museum,也有一新耳目的美好之意。Sun是太阳,代表着生命之源,也暗示著美术馆的位置——东九龙;同时,它也包含着美术馆同孙少文基金会间特殊的缘分。杨春棠表示,按照最初的设想,应该叫“一新博物馆”。但他个人非常喜欢“美”这个字,他认为“美”代表人的文化,生活本身就是追求美的过程,他希望能用美来激发观众主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眼下,美术馆正在举办“双石记”国画展。这既是美术馆的第四个展览,也是为纪念成立一周年而举行的庆祝活动。与其他民间美术馆不同,一新美术馆没有自己的收藏品。“每次我想出一个展览主题都会兴奋,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要考虑是否可以借到与主题相关的收藏品。” 说到这一点,杨先生显出几分无奈,“孙先生对我们的贡献很大,他的基金会是美术馆经费的来源。但也正因如此,为了避免公众对美术馆公共性质的误解,我们并不能长期向孙先生借用收藏品。但这一次不同,这是美术馆成立一周年的活动,我认为有必要让一直支持我们的孙先生参与进来,所以便确定了‘双石记’的展览。”

左图为“双石记”国画展宣传手册;右图为正厅布展

在“双石记”展览的前言部分,杨春棠将齐白石同石鲁的生活背景做了简单比较。他指出,不同的背景会影响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齐白石以卖画为生,故而主画花鸟,以体现生活乐趣。晚年生活富足,所以笔法写意畅快。而石鲁与齐白石相差半个世纪的年岁,半侨民出身,有着为国出力的精神。但后期因精神出现疾病,因而作品中往往传递出深刻却难以言说的情感。在过去,不曾有博物馆尝试将二石的作品同时展出,一新美术馆不仅以“双石记”为展览主题,同时将两位画家的部分作品放置在同一橱窗中展出,更加表现出不拘一格的策展理念。杨春棠还指出,将“两块石头”放在一起展出,并非为了回顾二人一生的艺术成就,而是为了给观众一个自我启发的机会,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主动思考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古”与“新”的区别。

同一橱窗中的“双石”画作(左为齐白石作品《倾灯图》;右为石鲁作品《捉影》)“我们希望每一次展览都有新的角度,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用新的方法去经营生活。但是,我们首选要明白什么是‘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古’就是背景,直白地说,它就是历史。我不认为每个人都该成为历史专家,但我们不能对过去一片空白。”谈到美术馆的经营理念,杨春棠显得有些激动,“我们的理想是推动中国文化,所以要从根本开始,尊重背景,注重历史。我不希望一味追求创新,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失了‘根’。”他的这一想法也与一新美术馆惯有的文化理念相吻合。

当被问及对美术馆未来发展地规划时,杨春棠陷入了思索。“我必须承认,美术馆存在很多不足,但我明白它的定位。我是一个传统的人,所以我们的展览仍会倾向于传统的展览方式,即静态展览。”他表示,目前每个展览的周期为两到三个月,一年只有四、五个展览。考虑到这一点,他说将来会更好地利用公共走廊,在那里举办一些简单的展览,也让美术馆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功能。同时,杨先生还承诺,美术馆仍会继续坚持导览和公开讲座的活动,这是他们对观众的诚意。

“我们这一行不是最好的工作,但总归要有人去做。很多人误解了博物馆的功能,忽视了它作为教育基地的用途。我希望前来参观的年轻人可以明白,博物馆中的收藏品并不是文物,而是为数不多却踏实努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