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2天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将于周日落幕。连日来,国内媒体关于戛纳的讯息铺天盖地,一边是中国女明星在人家红地毯上“争奇斗艳”的喜庆,一边又是中国电影“零入围”的尴尬。
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局面,难免会有些心酸。笔者不止一次地在想,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一场让别人来“蹭红毯”的国际性电影节?
◆ ◆ ◆
中国不缺电影节 缺的是有影响力的电影节
事实上,中国并不缺电影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电影业也在不断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
中国内地有着名目繁多的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春电影节、珠海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金像奖;不久还会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青岛国际电影节等等。
然而,在这些电影节当中,除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比较成熟和规范,其他电影节的评奖规则、奖项设置、运作方式等都比较陈旧,基本上还是几十年前那一套。比如金鸡奖和百花奖都是每两年举办一次,部分参赛影片都是上映一两年后才参与评奖,给人的感觉相当陈旧。
另外,由于奖项和提名的“雷同”,电影奖项正在被电影市场和影迷边缘化,比如很多观众并不清楚“金鸡百花”和“华表”之间的区别。中国电影业日趋工业化与商业化,年票房从2008年的43亿元增至2015年的440.69亿元,增长了10倍,但我国的电影奖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眼下,戛纳电影节正吸引着全球眼光。相比之下,上个月闭幕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和即将举行的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却鲜有人问津。近日,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公布了提名名单。《老炮儿》、《寻龙诀》、《战狼》等十部电影入围最佳影片。没有捕风追影关注报道,相比之下却是各种评判的声音。甚至有人表示“没有期待,提不起兴趣”。
我们不禁要问,曾经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项金鸡奖,如今为何走到了这种地步?而除了金鸡百花之外的其他本土名电影节和电影奖项中,如今又有哪个还能被媒体尊重,被大众关注?事实上,这些年,中国各类电影节和奖项都在走下坡路,连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也不例外。
平心而论,国内不少电影节已经有了A级电影节的“腔势”,但却没有可以撑得起台面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毕竟,中国的电影节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靠的不是几个名导演或者大明星撑场面,而是靠作品赢得话语权。
◆ ◆ ◆
中国电影节为什么不被关注?
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一个冉冉升起的电影大国,这里的电影节和电影奖项,却不同程度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们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在全球范围内稍有影响力的电影节,甚至拿不出一个能让本国观众提起兴趣的电影奖项,这不仅是中国电影人的尴尬,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尴尬。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电影节沦为此番境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好电影办不出好电影节
中国办不出好电影节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暂时没有生产出足够好的电影。而国外的好电影,更不愿意不远万里来中国参加一个毫无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电影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电影,怎么可能办出好电影节?”世界各国的知名电影节如柏林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好片带给全球的观众。
更关键的是,参加上述电影节各个竞赛单元的影片,要求必须是“全球首映”或“欧洲首映”,也就是说必须得是新片。就连没有评奖环节的多伦多电影节,每年500部左右的参展影片,也绝大部分都是新片。可见“新”作品新评比,是所有电影节或电影奖的基础,对于电影人或观众来说,也是构成电影节庆或奖项的最大魅力所在。
可中国的电影节,不但国际佳片较少,前往参赛的国内影片要么是早就已经公映过的,要么就是观众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中小投资新片。这样的电影节,能办出影响力才是怪事。
当然,一说到中国没有好的电影,不少人都会想到审查制度。审查制度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不能成为没有好电影的全部理由。“伊朗的审查制度比中国要严得多,可人家还是能拍出《一次别离》那样的电影。”相信,等到哪一天中国有大量震撼人心的好电影产生的时候,离办出好电影节的日子就不远了。
体制束缚 没有放手就没有成长
纵观中国稍微有点知名度的电影节,只要仔细梳理一下“主办单位”就会发现,中国的电影电影节或相关奖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几乎清一色由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主办,行政思维浓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
在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电影管理条例》中,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举办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提供电影片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等,应当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也就是说,电影节能否办起来,最终由广电总局说了算,而未向广电总局报批举办的电影节和电影评奖,均视为违规操作处理。
在中国影视产业中,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影节的发展,而且一些电影活动的举办或电影的拍摄,往往成为地方官员的政绩。这也正是金鸡百花能在全国各大城市轮流举办的主因之一,这是地方政府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可以增加政绩。有传言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拿到举办权,甚至愿意向中国电影家协会提供数额不菲的“赞助费”,有的高达百万。
就拿金鸡百花奖来说,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了合并,用意其实是好的,集中了专家和观众等多方意见,在全国轮办也避免了资源浪费,节省了时间精力。但是合并之后也分散了原有关注者的注意力,尤其是隔一年才颁奖一次,奖项在品牌持续性方面出现了断裂痕迹。再加上每年的颁奖城市都不同,虽然给承办城市带来了电影元素,让承办城市有所收获,但对电影节和奖项的损害却是在无形之中产生了。
而在国外,情况却截然不同。据说,在欧美尤其是美国,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电影节是由政府主办的:“政府它可能有相关的文化基金,你可以去申请,但它只是支持,绝不会亲自参与或经办。”而在美国,举办各类电影节或奖项的都是一些专业或民间团体,如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金球奖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主办方)、各个地方的导演协会、演员工会、影评人协会等,因此他们能有效地避免行政干预。
也许这就是中国电影节现状的症结所在。官方养电影节,电影节养电影人,电影人为挣钱要向官方妥协,官方评奖,也不过是为了给有关人士一个好看的交代。文化、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永远那么微妙。国家大推文化产业,各类电影节就大操大办,锣鼓洞天;国家提倡节俭,电影节就连开幕都取消了。
面对中国的现状,笔者想说,中国要想真正办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电影节,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而非主办。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电影节这种事情,交给电影人去做就好了。
总结语:
电影是一个梦,这个梦想燃烧了中国人很多年。
中国的电影节不能只是一个名流走秀、靠大腕撑场面的舞台,应该让电影节回归电影本身。在近些年的中国电影节的评选中,越来越偏离原有的轨道,观众从积极的参与者逐步变为冷漠的旁观者,甚至连旁观都懒得做。人们对中国电影节的冷酷,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奖项如同浮云一样于与己无关挥之即散。国内电影节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公正、权威和专业性。我们不反对评选各类电影大奖,只是,我们希望它不是在一个怪圈中表演着雷同的把戏。
电影节若要真正带动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毕竟,电影评奖,并不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终极结果。毕竟,真正的艺术精品,不是评委评出来的,而是市场检验出来的。
相信,做好以上几点,中国举办一场让世人竞相追逐的国际电影节,一定指日可待!
声明: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