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简直就是人生的标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莫过于 “我从来没有说过谎”。
说谎有对错吗?很难讲。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谎话和真话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给你半分钟的时间,请找出这些数字中有几对数字相加等于 10.
这道问题确实有点小难度,不过还不至于难倒大家。其实这是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简化版,真实的实验是这样的。
十多名志愿者被邀请来答题,题目如上,只不过一张卷子中有二十多组这种题目,而给他们的时间只有区区的五分钟。五分钟后志愿者只需要将卷子放入碎纸机,然后和研究人员说出自己答出了几道题,就可以获得相应数目的报酬,一道题一美元。
实验为志愿者创造了一个可以说谎的场景,答题时间不足,卷子也已经被销毁,所以没人知道你具体答对了几道题目。除非......
没错,研究人员在碎纸机上动了手脚,实际上碎纸机只剪掉了卷子的边缘,中间答题的部分全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下我们就能知道有多少人说谎了。
参加这项实验的有将近 40000 人,其中百分之多少的人说谎了呢?
将近 70%。
这里面还可以根据撒谎的程度分为 “大骗子” 和 “小骗子”,他们的人数以及从实验人员手中 “骗取” 的金额分别如下:
根据这个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人群中存在那些说了弥天大谎的大骗子,不过他们数量非常稀少,并且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经济损失。反倒是那些如你我这样的偶尔撒个小谎的普通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项实验的发起人是 Dan Ariely,杜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身份:畅销书《怪诞行为学》的作者。
如果这个实验就此结束,未免有点浪费。为了能够进一步探究什么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诚实度,Dan 教授又添加了一些补充要素,做了一系列后续实验。结果非常有趣,这里拿出来三条与大家分享。
一、社会准则
正如一些有名的心理学实验都会有个 “托儿”,Dan 教授怎么会不知道这种惯用手法呢?
所以这次他在志愿者中安插了一个研究人员,这个人要做的就是在别人还在忙着做前几题的时候,举手示意自己已经搞定了所有题目,并且要求交卷。传达的信息很明确:老子就是来骗钱的。
这回其他志愿者的说谎比例变化了吗?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得看情况。
通常情况下,说谎的人数会增多。解释起来也很简单,无非是我们平时常用的那句 “我这么做,是因为他也那么做了” —— 这种拿别人当借口犯错的行为我们并不少见。
不过有一种情况下,人们说谎的比例反而下降了。原来,有一组实验是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做的,参加实验的都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在校生,而被安插在其中的研究人员身穿的却是匹茨堡大学的T恤。
结果当发现匹茨堡大学的学生睁眼说瞎话时,其他卡耐基梅隆的学生不但没有随大流去骗钱,他们说谎的比例反倒下降了。看来这个匹茨堡大学的学生树立的反面典型,激发了大家划清界限的强烈欲望,大家纷纷用实际行动表示了 “我们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学生才不是这种不讲信用的骗子呢!”
作为社会动物的我们,无法完全摆脱社会准则,不过要看这个准则是我们逃避责任的借口还是划清界限的标杆了。
二、模糊界限
如果你问那些打高尔夫球的人,他们会不会因为球被打到了一个不太好挥杆的位置就用 “手” 把球拿到好打的位置呢?大多数人会说 “那怎么可以,这样有违高尔夫这项运动的宗旨,我们怎么会用手呢?”
如果你继续问他们,那用 “脚” 呢?他们会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表示用脚挪动球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的。而且通常他们都会看着别处,假装是自己不小心碰到了球。
我们知道对错的两端,但对于中间的模糊地带却并不十分敏感。而这种情况通常都会激发我们的一些邪念,让我们暴露自己贪婪的本性。最了解这种心理的地方就是:
有人曾经问过为什么赌场要费劲巴拉地把钱换成筹码,然后要求顾客们用筹码去赌,最后离场的时候再兑换回钞票。其实道理很简单,筹码就是一个模糊地带,它将你和你的钱隔离开了。手里拿着那几个塑料片,你不会有强烈的得失感,所以经常会出现一掷千金的情况。
实验中,Dan 教授还发现,最后给答题者钱时,如果要求他们根据答题数先兑换筹码,然后拿筹码换成钱,那么人们说谎的比例又会增加。因为说个谎,只是骗了几个筹码而已,并不是实际的钱,所以人们的心理负担并没有那么重。点击并拖拽以移动
三、道德提醒
不过令人比较欣慰的一点是,只要我们稍微做一点努力,就可以大幅降低人们说谎的程度。
如果要求志愿者在答题前写一遍《圣经》里的 “摩西十诫”,人们在答题的过程中说谎的比例就大大降低。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默写,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写不完整,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不论写了多少,大家都很少作弊了。
后来研究人员简化了过程,只要大家手按在《圣经》上发个誓,就会有效减少作弊的人数。可见并不需要太多的强制措施,只要能够稍微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便可有效地杜绝说谎的情况。
而人们在这方面的自觉性,和是否接受过专门的道德课程其实并无关系。麻省理工学校没有给大一新生开设相关的道德课程,毕竟人家忙着做科学研究,而普林斯顿大学则会强调这方面课程的重要性。
结果显示,不论是否开设此类课程,只要在实验前提醒两个学校的学生,他们就不会说谎,如果没提醒,说谎人数的比例几乎相同。也就是说,实际上这种道德课程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人们只需要事前的一点提醒来唤起他们心中的诚信。
说谎基本上是生物的必备技能,即便是脑容量不如我们的一些生物也会通过伪装等手法来掩饰自己。何况我们有着这么先进的大脑,不用来说个谎简直就是浪费。
不过正如上面这一系列实验结果和案例揭示的那样,可能只是一些细微的因素就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是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还是说谎多得一点好处,其中的得失可能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