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的文化品位成长了么?这位“戏霸”有话要说

界面新闻   2016-05-11 13:41
作者:掌上青岛 ·

如果有一天,人们不是由于地理上的认知错误而以为我城是一座孤岛,它可能就真是一座孤岛了。

尽管早已达到准一线城市的经济体量,可青岛的文化市场多年来依旧是一个考验演出商的bug级存在。在经历过一次次被要票的洗礼之后,他们开始觉得“圈一笔零花钱”或许才是适合这座城的方式。所以你会看到零星的秀在体育馆匆匆登台,胶济线来回输送着成批的文艺中毒者,却难有一个完整的演出季能让土著们奢一把精神生活的侈。

但文化产品不应该是快销品不是么?人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不完全依赖于公共文化的创造。有人搏杀观者一时的眼球,就有人甘愿提升大众的艺术品味,培养出挑剔的用户难为自己。在青岛根植近六年,逐渐从城市建筑地标成长为文化名片的大剧院,便是小众后者里的一员。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没有比身为总经理的王海翔更明白的了。

青岛大剧院总经理王海翔

城市文化消费与商业色彩的碰撞

在百度百科里输入“青岛大剧院”这五个字,我们能看到一系列关于它硬件优势的叙述。比如8.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高达9米的管风琴,抑或是“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这样的专业荣誉。但即使有这些光环傍身,青岛的观众们似乎也没有很买账。当然这不是由于他们的眼光太刁钻,而是众多因素下,对文化消费的群体性茫然。

无疑,我们所见的是一座充分商业化的现代城市,借着港口和被殖民史,它甚至有了更多国际化的色彩。但同时,它也比经济量级相近的内陆城市少了些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谋求精神生活的意识。若一定要寻找什么实际佐证的话,企事业单位、独立剧场和大专院校的匮乏或许能够成为某种缩影。

而作为一位专业的剧院管理者,王海翔对此自然是再清楚不过的。“我们一开始就知道青岛市场的难度,考虑了城市体量、人口规模、大众对不同种类演出的接受度等等。但是真执行起来,问题会变得更加具体。”比如,他指出了一个目前非常现实的矛盾:市民对民乐曲艺类的传统演出缺乏兴趣,可引进热门的海外剧目往往又需要保证庞大的观众数量。“不巧的是,青岛正处在一个两边不靠的尴尬位置上。”

所以在这种以临时性演出为常态的文化氛围中,尝试着向大众提供规模化项目的青岛大剧院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我们会觉得有点儿孤单。”你很难想象这句话是出自一位保利院系的地方掌门人之口,况且他所管理的还是公司山东-东北区域(含青岛、威海、烟台、潍坊、沈阳、大连)里最大的一个据点。但实际上,这个团队自进入青岛以来就一直在和一些问题较劲。他们要接受本土剧场活动少的现状,依靠自己运营各类演出;他们要习惯没有可合作的本土演出商,告别群体谈判的优势;最难的是,他们还要不断敲打那些没有观剧习惯、没有买票习惯的人们,让他们体会到这种价值交换带来的精神快乐。而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坚持和耐心,绝非是仅靠“培育市场”四个字就可以解释的。

好在此时王海翔和自己的团队也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从始至今,政府在人财物力上的帮衬,这作用有多大自是不必强调。就说最明了的一点,1200多场演出总算给人们养出了“花钱看剧”的习惯,尽管引进的一堆热门演出是卖满场也照赔,可起码这些外来人终于可以在“赠票”的事儿上少扮些黑脸了。

青岛大剧院总经理王海翔

“我们很开心看到青岛市民观演口味的提高,舞台上打折扣的表演已经糊弄不了他们了。他们开始对演出有选择、有疑问,考虑它是不是符合自有的认知和审美,这意味着大家会更多更直接地参与到剧院管理中。我想这就能回到‘让艺术成为生活一部分’的原点上了,而不是以价格来展示身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公益演出和讲座的原因,我们希望舞台是大家触手可及的。”

一年近300场戏,大背景也有大艰难

4月份,青岛大剧院拿了两个业内的权威奖项,一个是“2015年中国剧场综合体活力十五强”,一个是“2015年中国音乐厅综合活力十强”。而它也是十五强剧院排名中,唯一一家不属于省会和直辖市的剧院。

此榜单由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评选发布,共有全国上百家剧院参评,排名依据全年演出观众数(权重70%)和演出场次(权重30%)。

2015剧场综合体十五强颁奖现场

然而正如黄牛最清楚哪个明星火,景区饭店最拿得准旅游高峰一样,王海翔面对着这次依据全年演出观众数和演出场次的排名,开心之余,更多的还是冷静。因为他知道使自己团队得以PK掉强劲对手的绝杀——自有场演出,对这个城市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的直接对手是重庆和武汉,他们广义上的演出场次超过了我们。但问题在于,排名指标所统计的仅限公开演出,即公共文化的部分。像是企业自己组织的或面向特定人群内部售票的均不计入,这就对我们有利了。”王海翔直言,目前国内其他城市剧院的自有场演出比例多低于50%,而青岛大剧院这一比例则高达80%以上。不过,这件充满了团队自豪感的事儿从另一面看,却反映出了本土文化活动规划不足的尴尬,自然也给王海翔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由于缺少合适的本土演出商伙伴,企事业单位又没有多少展演需求,我们基本接不到只赚场地费的演出。那为了保证一年近300场戏的质与量,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对接各种演出团体。这个工作量非常大,因为多数剧目都是同期推进的。”说到这里,王海翔无奈地笑了笑,“换句话讲,没有了大剧院,青岛的演出量级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青岛大剧院总经理王海翔

我想,这种被依赖的感觉,对商人来说必然是种享受,但对于一群想要提高城市艺术氛围人来说,大概是一种甜蜜的煎熬吧。

而当谈及“保利”这个名号是否能让剧目的引进轻松顺畅时,王海翔表示总公司系统化的巡演项目为青岛大剧院提供了必需的基数场次和人气保障。不过以独立的城市剧院身份面对那些声名显赫的演出团体,仅靠这俩字是不够的。“大型的演出团体不缺商业赞助,也不缺好剧院请,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城市体量、观众品味和剧院管理水平。”比如9月份即将于大剧院上演的林怀民的《云门舞集-水月》,能在除北上广外,选青岛作为最后一个巡演城市,便是数十回合沟通下来,对王海翔团队实力和诚意的最大认可。

当然,在不断引进高端剧目演出和推出“戏剧舞蹈季”等艺术品牌的同时,大剧院也承担着相当大的票房风险和成本压力。但即便如此,《音乐之声》这样的大热作品也不能放弃,一些小众先锋的表演也不能无视。“因为我们不是个单纯的经营性组织,还有为城市提供文化服务的责任。所以必须要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它让我们能够真正的放开,不以一时的盈亏作为评价尺度。”王海翔的态度既诚恳又坚决。

因此我们在享受着那些低于成本定价的优质演出之时,或许可以感念一下这些极少露面的人们。虽然他们没有在台上展现自己的才情,但那颗坚持用演出品质拉升观众艺术品位的心,不也同样的难能可贵么?

关注舞台主体,怎么让艺术生活化?

“300场可能是条警戒线。”

在经济社会中,理想主义的一面很难战胜现实主义的一面,所以也就一定会有那些关于市场负荷的考量了。

“我们一直在想着法儿地吸引人来,”王海翔说如果事事都要跟大城市的明星剧院比,大概团队会憋屈死。“你看英国那些剧院,演出消息一出,可能70%的票就被观众主动买走了。而我们,得有8成的票吆喝着卖,还得是花式吆喝。”

因而现在,这个总管着6个城市大剧院的男人也想得挺明白的。与其用超过300场的量来刺激观众的审美疲劳,倒不如好好规划排期。在继续引进大家感兴 趣的剧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公益性演出和本土剧团原创,甚至还可以试着开发开发定制剧和驻场作品。兴许,大剧院里的小剧场就能被充分利用,年轻观众也会被自 制IP打动了呢。

他告诉我,大剧院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剧社,也经常组织一些公益讲座集聚有文艺爱好的观众们。“也不是说一定要做出一个社群,我们希望提供舞台让大众能够在艺术团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有了艺术人生,这个城市也会变得不一样吧。”

王海翔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分管的大连大剧院看剧的时候,总有两三成观众穿着讲究地坐在那里,是一种在青岛极少见的范儿,他期待未来于这座城市也能看到。

“人总归需要找到灵魂的泊地的,我们愿意做摆渡人。”

(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