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豪门穷女婿逆袭成更强豪门,他说自己一到中国就自卑

一看到中国的突飞猛进,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就像是不同世界的人,他们在院里,我在院外,隔着围栏握手,很近却又隔着距离。”即便自己已是更强的豪门了,翁俊民依然常常觉得自己与岳父家族之间隔着一堵墙。

虽然,这墙越来越薄了。

01

翁俊民的人生是从卑微和争气开始的。

他的父亲12岁从福建莆田到印尼雅加达做苦力,拼搏一生也只是开了个不到10平米的小铺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艰难中把儿子送进了新加坡南洋大学。

大学时的翁俊民就被认为“非池中之物”,但在40岁以前他始终没有冲出人生的“池塘”。

虽然机缘巧合地娶了“印尼钱王”李文正的女儿,成为印尼最有势力家族之一的一员,但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个豪门家族给他的感觉,都是他不配,以及不断刺激他要强大自己。

还在谈恋爱时,李文正就曾因他穿着拖鞋登堂入室告诉女儿:

“请你买双鞋子给他。”

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羞辱。

婚后第一周,翁俊民就接到李文正的通牒:“你不可以参与我家族的生意。”

被伤自尊的翁俊民脱口放出豪言:

“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但我要超越你!”

当时,李文正的泛印银行已是印尼最大民营银行之一,在印尼政商界拥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因此,翁俊民的“豪言”在李家人看来,就是要软饭硬吃,空有不切实际的志气。

02

这之后,翁俊民当倒爷、开工厂,但却始终都不得志,好不容易靠汽车经销有些成绩,又因厂商改变代理政策,他的摊子铺得太快,欠下巨债。

当时,他已36岁。

最终,还是被岳父拉了他一把。不过这个过程,侮辱性极强。

他厚着脸皮去找李文正帮忙,但李文正却转移话题,不置可否。

直到几天后,翁俊民才接到李文正的电话,请他一起晨跑。

“我们就一起绕着伊斯图拉(Istora)体育馆慢跑。他也不说话,只是跑,让我心里很纳闷,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但我每天都心急如焚啊,他越这样,我越是感觉,这是在扇我的耳光。”翁俊民后来回忆说。

大约过了一个月,李文正开口说话了:“我会借钱给你,让你走出困境。”

收到汇款不久,翁俊民接到李文正的电话:“不要用这个钱去做其他事情,只能用来还债和发展生意。”

此后,李文正再也没有要他一起晨跑。

“这就是李文正先生,让人无从猜测。一个谜一样的非凡人物。”翁俊民说。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当时的铁哥们、现在已经是英皇集团主席的杨受成带翁俊民见了一位陈姓的算命先生。

这位陈先生既在杨受成风光无限时精准地预料到他会摊上大事儿,又在杨受成负债3.2亿的谷底时,给出过几年内他就会翻身的神预测。

陈先生见完翁俊民后大喜,告诉杨受成,你这朋友,将来必成大器。

翁俊民不太相信算命这回事,但听杨受成讲得神乎其神,他还是备受鼓舞,转身回到印尼鼓足精神,重新开始。

03

现如今,翁俊民的国信集团,业务涉足金融、医疗、零售、地产和媒体多个领域,是印尼最近20年来成长最快的财团企业。

在雅加达最繁华金贵的CBD,他一人拥有多栋标志性大楼。

只要人在雅加达,他每天都要在其中一栋大楼工作,而且常年保持10小时以上。

当年,我专程到雅加达拜访他时,曾从他的办公室大楼一起步行到1公里开外的另一个街区,并在隔街放眼国信总部大楼时,被人的可能性和命运逆转深深震撼——

那个街区,正是翁俊民的父亲当年开出不到10平米小铺子的地方。

当翁俊民已在金字塔顶端操持着百亿级财富时,很多和他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至今都还在那样的小铺里挥汗如雨,为今天多收或少收了几百块钱而算计。

2016年,翁俊民实现了当初的誓言:超越李文正。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当年印尼50大富豪榜上,他以31亿美元的身家位列第八,李文正则以19亿美元位列第十。

到今天,这一差距则进一步扩大。在2021年的榜单上,翁俊民的身价涨至33亿美元,排名第六,而李文正则退至第22位,身价已只有翁俊民的三分之一。

即便自己成了更大的富豪,但翁俊民依然常常觉得自己与岳父家族之间隔着一堵墙,虽然这墙越来越薄了。

“我和李白(李文正的儿子)还有他的兄弟(李青、李棕)就像是不同世界的人,他们在院里,我在院外,隔着围栏握手,很近却又隔着距离。”

这也让他更加努力地在财富之外证明自己。

他知道媒体并不是个赚钱的生意,但还是对媒体充满兴趣,既是印尼最大中文日报《国际日报》的主要股东,也是印尼《福布斯》的主要股东。

他努力在华人社会,在印尼与中国之间扮演角色,既出任了印尼华商总会总主席、印尼工商会馆中国委员会总主席多年,还被印尼总统任命,成为首位负责中国事务的总统特使。

2015年前后,还传出他有望成为印尼第一位华人副总统的消息。

他大兴慈善,早在2013年,就与比尔·盖茨一起改变世界,每人捐出1亿350万美元,设立了在印尼及周边国家展开医疗救助的慈善基金。

2016年,他又大手笔捐助联合国难民署(UNHCR)倡导的全球援助计划“无人流离失所”(Nobody Left Outside),并被联合国难民署任命为“联合国难民署首席特使”,成为世界上第三位获此殊荣者,也是印尼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者。

2017年8月,翁俊民带着下一代回到祖籍地福建,表示要向福建省政府捐款一亿元,用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为家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贡献一份力量。

04

翁俊民对媒体持开放态度。

他多次接受华商韬略访问,并应邀出任华商名人堂荣誉总编辑。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为何不像很多海外华商那样来中国投资的分享。

深深自豪于祖籍国的发展成就,但也同时感叹于中国发展太快,自己的企业到中国缺乏竞争优势,这也是我所见过的众多海外华商巨富们的共同心声。

以下为部分访问内容:

华商韬略:亚洲金融危机对很多东南亚华商影响很大,国信集团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翁俊民:1997年之前,我就知道了稳健的重要性。因而,1997年,国信银行还因祸得福,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因为失去很多竞争者得到快速发展。

当时,印尼前10大银行基本陷入泥潭,我们则安然无恙并脱颖而出。

金融风暴令很多企业倒闭,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存有弊病,风暴只是把问题提前暴露出来。没有这个风暴,一些公司也要倒闭。

 华商韬略:什么经历让您更早知道了稳健的重要性?

翁俊民:1987和1988年,我们做汽车代理,曾经很辉煌,但几乎一夜之间就倒掉了。当时的失败,有日本厂商的原因,他们突然改变代理策略,一下放开市场,让我们没办法适应。

但随后的6个月反思中,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很重要一点,是风险考虑不够,甚至盲目乐观。

华商韬略:那些反思给了您哪些启示,让您有何改变?

翁俊民:我制定了一个原则,只做可计算而且担得起风险的生意。物极必反、居安思危,我后来一直用这八个字来经营自己、经营生意。

企业扩张一定有风险,但我不喜欢冒险。我以可计算和可承受的风险来发展事业。每个商机放到面前,我都要考虑,有机会赢,但我输得起吗?输不起,再好也不做。

 华商韬略:您怎么看业务多元化的必要性?推进多元化时,您特别强调哪些事情?

翁俊民:企业要做大只有两条路走,一是事业本身的成长,一是从一个事业拓展到另一个事业。如能力允许,又有新机会,应该多元化。

我坚持用专业化去多元化。进入新行业时,我会像这个行业的专业创业者那样思考机会、风险,配备专业的人事、财务、管理。

我的一个便利是,做银行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机会。每个人借钱时都会和我说,他的生意如何,盈利模式是什么,让我们学习到很多,发现很多商机,也帮我们提高了判断力。

华商韬略:您会怎样选择新的商机?

翁俊民:我从三个方面选择和构思新行业。

第一、每个事业都当成独立的商机来考虑。用专业精神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状况,空间有多大,我们可以做什么,如何建立优势。

第二、我要求新事业与既有事业要有关联。如果我已在做上游,会考虑贯穿到下游,建立完整产业链。比如我做面粉,会受到包装上的牵制,因此,我去开个包装厂,甚至我还会去种小麦,做成一个连贯的产业。

第三、上下游之外,我强调策略性的关系。不是事业上相互关联,而是不同生意间有内在联系,去挖掘出来,经营它。这是最有艺术的。

像我们有银行,就想到开金融公司,后来我们又开了保险公司,因为银行有那么多客户,这些客户可以买保险。我们还把客户带到医院,我们的医生可以到我们银行的客户家去问诊。

这个策略性关系,核心是围绕某个共同价值点去建立产业。我一直看好一个价值点:顾客,或者说顾客网,我们一直在这么努力。

华商韬略:您是希望建立并拥有一张强大顾客网,这有点像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思维?

翁俊民:我认为,在一个生意中,最贵的是网,网的中心应该是顾客。这个网早就有了,从人类有生意以来就有,互联网只是让它更高效。

你有200万客户,这就是一张网,会做生意的,要维护好这个网,不断往里面装东西。

比如我做的一个生意,饮料。人家问为什么做饮料?我说,因为我不用很费力就能做到。

我到中国引入饮料厂,他们拿技术设备过来生产,我还可以贷款给他们。我的银行有几百个分行,我让银行经理告诉顾客,喝我们的水。

我银行还有一个客户,他在印尼有几千个零售店。我请他吃饭说,我要和你做个生意,你可以占一些股份,要求是,我的饮料要在你的店里卖。我还有自己的媒体,广告费也节省很多。

所以你看,我不花太多本钱、精力,就能做成一个新生意。为什么,核心是因为我们有顾客。

在现代商业中,顾客的价值已不单单体现在某个业务上,我对大家的忠告是,一定要重视、维护和利用好你的顾客网。

华商韬略:您的讲述让我们看到您本人对国信集团的发展引领。这让我想到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企业一把手或者说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

翁俊民:我不喜欢个人主义,但我坚定地相信,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取决于一个人,或者几个人。

甚至,一个国家都是如此。比如中国,邓公改变了这个国家。当然,这最终是很多人的努力,但没有他,就没有其他人发挥的平台。

国家、家庭、公司,都是这样。关键是依靠一两个人,不是一群人。这一两个人有能量、有担当,就会对整体改变很大。

公司要发展好,一定是要靠领路人英明有力。

 华商韬略:您当好老板的经验是什么?

翁俊民:有很多事会对你产生影响。比如,正直、诚信、勤劳、善待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以及奉献精神。但成功是高手之间的较量,老板要做的是,如何比人更好。我想强调的是:

要有一个做事情的好态度和好习惯。

我的态度和习惯是,总目标要大,阶段性目标要实际,配合的行动要细。年轻人创业,应从赚第一块钱开始,既要有大目标,也要脚踏实地,分阶段进行。目标不大,成就自然受局限;但行动不细,就会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成为白日梦专家。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每天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跟事业有关的方面更全面、专业、不落后,最好是领先。这要多观察、学习、思考。观察社会和产业趋势,以及别人的成败,你要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任何事都要用心。

生意好像是有生命的,你越用心培育和投入,它就会越好。我是坐在马桶上都在思考自己的生意。对我来说,没有假期,即使有,假期也要思考生意。这不是赚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你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我享受其中。

领导人永远要力求上进,心中永远要有一座山去攀登。登上一座高山,又要迈向新的高山。

华商韬略:在管理和用人上,您有什么特别?

翁俊民:用人方面,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有人反驳说,疑人也要用,用人也要疑。我不太在意这个。

我喜欢用制度来用人。不能无止境相信一个人,也不能完全不相信,一个正确的制度,会塑造好、管理好、使用好人。

管理上,我特别强调赏罚分明。

有的老板,员工不好的看不到,员工好的也看不到,这是不称职的。再有,好老板一定要优待员工,员工不是你的奴隶,是你的同仁。要对员工有关怀,你的企业要有快乐和关怀。

华商韬略:不断上山是很辛苦的事,您如何永葆热情,比别人攀登得更高?

翁俊民:我每天五点半准时起床,起床后第一时间,五点半至六点半,我会把当天订阅的中文、英文、印尼文,所有的报纸看完。

六点半至七点半,我开始沉思,反思昨天说错了什么话,什么事情没做好,思考今天要做的事情,要见什么人,该说什么话。我要准备得非常充足,因为一到办公室,就不能想了,事情已经在那里等着你了。

八点我准时出门,八点半一定是坐在办公室里了,比所有经理都早。我没有午睡的习惯,晚上基本不应酬,下班回家吃饭,和家人沟通,十点半睡觉,我没有熬夜的习惯。

我要求自己,每天当我站在镜子前,我可以坦然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我就是那个翁俊民!我希望大家回到家里也能够站在镜子面前,问问自己是不是可以坦然面对镜子里的那个人!

我还有一个习惯:总是多做5分钟、10分钟。

每一天,每个事情,比别人多做5分钟、10分钟,甚至更多分钟。我们公司是9点上班,5点下班,但我要求自己,做到5点过5分、过10分,过更久。早上,8点半就来,看书,别人一天两三页,我要多看半页,多学一点。

 华商韬略:您刚才谈到,自己也遇到过很大的失败,您是如何面对及处理失败的?

翁俊民:失败给你一个不好的结果,也给你一个发现好的机会。我对失败是,不害怕失败,但每次失败,都必须总结经验,不允许类似再败。比如,1988年的失败,就让我学到:第一,量力而为;第二,珍惜拥有的;第三,认识谁是可以依靠的人,让公司有了更稳固的平台。就像到机场接你的苏先生,他看我倒下去,又看我起来的,20多年了,我们关系稳固,没有合约,靠患难建立的真情;第四,我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神把我从谷底拯救出来。

 华商韬略:在您看来,人生怎样才会更美好?

翁俊民:我很难讲得清如何有美好的人生,但我对如何失败并把人生弄得乱七八糟有观察。

我认为,人生的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把生活的轻重主次颠倒过来了;二是把生活的目标和工具颠倒了。

什么叫轻重?比如一个学生,重点应该是勤奋读书,拿好成绩,如果他把时间用在怎么玩上,那么就会乱七八糟,就是没分清轻重。

第二个要分清楚人生的目标和工具。比如说,我要成为一个有钱人,我想做一个部长,它不应该是人生的目标,它只是人生的工具。

人生的目标,应该是创造幸福生活,给自己创造,为更多人创造。

还有一个体会,自我激励与管理。

我出生在贫穷家庭,小时候亲眼目睹父母被别人讨账欺负,那时就下决心要为我的家庭争口气。但只有决心不够,要达到某个目标,你还需要对自己有规划和要求,而不是靠习惯和天性,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因此,我每天都提醒自己,管理自己,激励自己,约束自己。让自己过一种有目标并且严谨有序、自我约束的生活。

最后,我还要说人生是理性和感性的配合,你配合得好,人生是正数,配合不好,人生是负数。回到家我会感性多一点,爱心会多于道理;做生意,就要理性多一点,不能说你是好朋友,我就可以给你贷款多一点。

所以,做人的艺术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华商韬略:我从中国来,自然要问您一个有关的问题,我很好奇的是,您怎么不到中国大规模投资?

翁俊民:我以前最早是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现在不再到中国有两个原因:

第一,印尼的商业机会很多,我认为我还没有用完,我觉得我在这里还可以做得更好,我在这里也更有基础,要集中力量做到更好。

第二,我总觉得,我们在印尼好像有点本事,但到了中国什么也不是。中国的发展进步太快了。你们身在其中没有感觉,我们感觉很明显。

我曾在20几年前提醒印尼官员,说中国的形势已经很明朗,一定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说,中国能够发展是一个笑话。现在看,他们当时的判断是一个笑话。

另外,我也觉得,现在去中国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成功。起初,我们到中国还有一些优势,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很难有竞争优势。

比如我们印尼过去的,除了早前抢得先机的,现在有哪些人在中国获得真正的成功呢?不光印尼、东南亚,全世界都如此。

除了某些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还有技术的壁垒。现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他们的格局、眼光、思维,已经让外面的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你们发展太快了,外面的人到了中国就会知道,她的发展已经大大超出了你的想像。30年前,我们捐点钱就不得了了,现在不要提了,现在的中国,几十亿美金下去,连个响都没有。

我真是佩服邓公与后来的中国领导人,他们彻彻底底领导中国人强大了这个国家,佩服至极了。

这令我们这些海外华人真的是与有荣焉,感到自豪、骄傲。

你们在国内,可能感觉不到,中国人、华人这些年在世界上,经受了怎样的眼光变迁。以前我们的话题是什么?华人被歧视、东亚病夫,现在是什么?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不到中国做生意?我的问题是,我凭什么到中国去,我能贡献些什么?

坦白说,我一到中国就自卑。一看到中国的突飞猛进,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

我不是谦虚,事实就是这样。

来源:华商韬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