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美元估值起步!这个赛道投资热潮开启“最后一轮”

自动驾驶融资的下半场,再不上车真的晚了。

图片来源:Pexels

文:投中网 张丽娟

近期只要跟朋友聊自动驾驶,一定绕回的一个话题肯定是“融资”。我了解了一圈,好几家公司的说法都是:新一轮融资马上就到位了,机构投资人争抢中。

最近的一个消息是,文远知行新一轮融资价格已经抬升到了33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半年前还是14亿美元。

终止上市非得是坏事吗?禾赛科技这轮融资让我小小地刷新了一下认知,终止IPO以后,这家公司刚刚又拿下了D轮融资,额度超过3亿美元,领投方很有说服力:高瓴创投、小米集团、美团和中信产业基金。

禾赛官宣之前,我就不止一次听到,说融资被很多一线机构争抢,传闻一变再变,最后这几家入局。

“(自动驾驶赛道)最近有大量的新资本介入,除了之前投过几波的美元机构,还有源源不断的新资本入局,之前还有人说坚决不投,现在全忘了,很多企业基本面没变化,却突然半年内融了两三轮。”一家自动驾驶企业创始人告诉我,“甚至有投资人托我带话给竞争对手的创始人,就为抢份额。”

按照多位受访者的说法,这一波自动驾驶融资热潮,开始于2020年下半年,热度比几年前更甚,理由很简单:量产。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今,自动驾驶赛道融资事件243起以上,很多公司拿到2-3轮,同期新申请的专利达到近5000件。

赛道有多热?

自动驾驶赛道有多热?

首先,头部频传融资甚至IPO。卡车赛道上,图森4月成功上市,智加科技也在5月宣布将通过SPAC(海外借壳)登陆美股;

前几天,《晚点 LatePost》报道称,滴滴自动驾驶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额超3亿美元,投后估值超小马智行。今年2月,小马智行宣布B轮融资4.62亿美元,当时的估值超过30亿美元。

百度旗下的集度汽车发布会上,负责人夏一平称,将会在Q3-Q4发起外部融资。

5月,文远知行完成C轮,投后估值33亿美元,是其年内第三轮融资。1月,这家公司宣布完成B2、B3两轮融资,总融资额3.1亿美元。

文远知行COO张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周都要见很多投资人,行程非常满;而一年前,融资部门大多数时间只是在整理PPT,或者开远程会议。

再往下,初创公司的融资可谓开在盛夏,密集宣布。

Momenta,5亿美元C轮融资;纵目科技,1.9亿美元D轮融资;飞步科技,B轮数亿元;智驾科技MAXIEYE,1.5亿元A+轮;Autowise.ai仙途智能,1.2亿元B1轮;宏景智驾,近亿元A轮;觉非科技,近亿元A轮;斯年智驾,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蛮酷科技,近亿元Pre-A轮;环宇智行,5500万Pre-A轮融资……

买家是谁呢?先来看高瓴,围绕自动驾驶,2015年天使轮领投了地平线,到今年,高瓴创投又连续投资了毫末智行、禾赛科技、极飞科技、以及AutoCore。

高瓴逻辑是,先抓产业链上的核心节点——包括系统、芯片、激光雷达、计算平台。找到最关键环节,然后在细分方向里挑最强的团队,支持他们开拓。

那么,自动驾驶赛道的核心变化因素是什么?一位高瓴的朋友告诉我,主因在汽车智能化渗透率的迅速提升。“L1-L3的落地速度超出期待,另外像物流配送、送餐、清洁、农业等领域,商业化进展非常快。”

在采访中,智驾科技CEO周圣砚说,智驾并不是一家擅长融资的企业,在2020年前,甚至没有专职岗位。但最近一年明显感觉到规模化的需求,起因就是智能化的落地速度,所以2020年成了融资最快的一年。“资金投入会在各个维度提升,这是一个抢占制高点的过程。”

陆奇提供的视角是苹果,“一旦苹果进场,往往证明风口来了。2024年苹果的汽车要来了,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厂造车。它们是对的,就应该进场。今天的生态制高点是手机,创新机会都围绕着苹果、三星、谷歌、高通。下一个时代的生态制高点,很大概率是从自动驾驶衍生出来。”

为何如此之热?

在周圣砚看来,自动驾驶已经从概念和口号,进入现实。

一方面,跨界玩家涌入,传统车企求变,商业模式变化,一些过去罕见的场景正在发生;另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门的导向,相关法规逐步健全;第三,技术日趋成熟,渗透率的数据真实地开始提升,具备了规模化的基础。

软件、电气在汽车中的比重增加,研发、生产、功能形态都在变化,车厂和供应商的结构、关系也被重塑,一切尚未形成定局,给能够提供技术服务的创业公司留下很大机会,参与定义未来的产业链格局。

比如,智驾科技MAXIEYE在2020年融了4轮,总金额超过两亿。“又掀起了一波高潮,几个赛道包括矿区、港口等细分场景,以及新能源车都到了爆发节点。”

头部企业的动态影响着赛道,比如“百团造车”,比如图森上市。驱动的是资本进一步的热情,觉非科技CEO李东旻表示,甚至有些机构没有跟上节奏以后,主动提出估值上涨,再追加一轮投资。

“我切身的感受,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自动驾驶的投资、认知,又是新一波热浪。”李东旻说。

李东旻还指出,特斯拉解决了产量和产能问题之后,加速做数据和智能化迭代,榜样力量很强。

“主机厂这么激进地去推进技术和系统的上线,都是想要赶超特斯拉。特斯拉凭一己之力颠覆了各种造车势力,让产业界看到了依靠数据和算法的自动驾驶发展路径带来了多大的效果。”

在两者的推动之下,自动驾驶呈现出了商用车先落地,乘用车后放量的态势。除此之外,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蔚来理想小鹏,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也纷纷跟上了自研的步伐并不断加速。

资本的火热的确加速了落地。李东旻表示,通过资本扫描,可以扫清一些南郭先生。

他告诉我,不出意外,自动驾驶的加速按钮已经按下,现在商用车的终端用户已经开始认可自动驾驶技术,感受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剩下的就是看谁可以用一个相对比较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去提供规模化的解决方案;至于乘用车,终极在于消费者,主机厂就会直接引导未来两三年的汽车研发和生产制造的方向,也会产生配备某种功能的产品链。

所以,2021年下半年大概率会保持高速融资的状态。尤其是进入到了限定场景下,相对容易落地,且资源消耗不那么明显但又对产业有影响的场景之中,众多企业发展迅速也是可以预见的。

跟前几年的自动驾驶热的不同呢?李东旻表示,“第一波的投入基本上还是以美元为主的机构,关注的是大模式下产业的变革;如今,除了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之外,以合肥投资蔚来为典型案例,各个行业积累到的原始资源和财富都跑步进场,速度砸向了细分赛道。”

斯年智驾CEO何贝也称,今年的热闹程度要跟第一波自动驾驶融资热潮差不多,甚至更甚。“很多投资人觉得当年可能看不清楚自动驾驶这个赛道,但现在,类似于钢化玻璃已经有很多裂缝,市场一触即发。如果再不出手,后面可能就真的跟不上了。”

有些公司短时间内获得多轮融资,则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标的越来越少了。除了细分赛道的头部公司,新晋黑马越来越少,很多投资人会根据体量和知名度来选择合适的标的,何贝如此说。

热度之后?

那么问题来了,热潮之后,企业们究竟如何选择之后的发展道路?

周圣砚也表示,风口的背后也意味着激烈残酷的竞争,无论企业还是资本,都要避免“上头”,应该认真审视需求,考量自身核心能力。

比如对智驾科技而言,就选择了在2018年先撬动商用客车这个细分市场,量不大,但可以按照量产的要求,让团队闭环运转起来,从研发到投产到交付到量产,包括售后的维护,先跑通再说其他。

“1~2年之内,港口就会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批量化复制和落地的商业化运营,并且可以看到钱,”何贝提及,“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港口这块,当下也拿到了两个港口的商业化运营订单。”

何贝判断,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留给初创公司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除非是团队建制完整且商业模型清晰的。一来厚积薄发,爆发力强和速度快,二来场景理解深刻,跳过前面的试错阶段。

要么是像轻舟智航这样有waymo模式且有字节等资本加持的,一来资本喜欢,一来整体团队研发能力比较强,但除了钱本身之外,一定是在自己的技术跟团队上有一些壁垒性的优势才能出来。

也因此,他提及,“重新再来一个团队,做到跟文远知行、小马等一样优秀,机会很小了。”

所以何贝也选择了跟周圣砚一样小步快跑的方式,团队、订单、融资额、估值,都同步往前推进,“比如说一年融两轮,每一轮可能翻一个三倍的样子,所以我们去年就从一两个亿做到三五个亿,到今年年末可能是将近20个亿,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翻倍的规模才能快速增长。”

当然这非常考验创始人的统筹能力,如何面对逆势翻牌,商业模式要看准,客户商务、BD都能做,还能够招募到很多盟友,团队扩张及规模要匹配得到。

李东旻提出,要始终提供技术壁垒,给到客户有竞争力的方案,那些已经用真正的发展证明自己变成了成长型企业的,才是有资格拿到下一轮融资的初创企业。

所以这样一来,就需要符合两个特点,第一是高配低打,无论是基础还是产品,一定要是瞄准的是未来半年或者一年产业可能会用到的东西,而不能只是做现在这些车辆需要用的东西。

第二则是一定要做新物种,而不是在现有基础上改进。换言之,只有做了新场景新物种,传统巨头也好,头部公司也好,才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只有把大家都拉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剩下的才是给创业公司的机会。

“汽车第一波增长动力是电动化,第二波增长动力一定是智能化,智能化这一波里面肯定会跑出来一批优秀的公司。”

来源:投中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