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要和别人玩扑克,规则如下:
每个人抽一张后比大小,数字大的人获胜。
如果要求你在题图中选一个人作为对手,你会选谁?1号还是2号?按照他们的打扮,我们姑且称他们为 “乞丐” 和 “富人” 吧!
先不用告诉我答案,咱们先来看看这个游戏对应的真实案例。
1975 年,耶鲁大学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实验的规则与文章开头的描述基本相同,稍有不同的是他们每次都需要下注,最多可押25美分。
当对手为 “富人” 时,学生们平均押了 11.04 美分;而当对手换做“乞丐”时,他们的平均赌注涨到了 16.25 美分。也就是说,人们觉得自己更有把握战胜 “乞丐” ,但是对于战胜 “富人” 则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可是问题在于对手的穿着和身份,同这场游戏结果压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种认为通过挑选对手可以影响胜率的心理就是我们俗称的 “掌控幻觉”。
“掌控幻觉” 是指虽然某些事情纯粹靠运气,但是人们总认为自己能够人为地影响结果。简言之,人们不能区别对待 “可控事件” 和 “不可控事件” 。
这种人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险盲”。如果不记得这个概念,可以在这里复习一下《就算是 “文盲” 也千万别是 “险盲” 》。
上述实验的设计者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Ellen Langer,她的研究领域正是“掌控幻觉”。
Langer 教授指出,你可以通过引入一些 “非运气成分” 的因素,来形成一种 “大局在握” 的错觉,比如你对环境的熟悉度、对事情的投入度以及竞争感等等,即便这件事完全只依靠运气。
举一个直白的例子。买彩票的人总觉得自选号码的中奖机率要高于机选号码。不光如此,当彩票站要赎回彩票时,也会发现人们对这两种彩票的心理估值差异巨大。如果是自选彩票,人们开出的价格为 8.67 美元;而机选彩票往往仅有 1.96 美元。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Langer 教授认为,事件中包含的因素与人们已掌控的技能越相关,产生的“掌控幻觉”也就越大,比如当包含竞争、选择、熟悉度等因素时,我们就会有一种 “大局在握” 的幻觉。
当人们切身参与到事件中时,这种 “幻觉” 又会进一步加大。比如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要求两个受试者用意念去影响骰子的点数,一个投骰子,一个站在旁边看。结果显示,相比起站在旁边观看的人,实际投骰子的人觉得自己的意念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那些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却不太会受到 “掌控幻觉” 的影响。哪怕只是心情不好,产生 “掌控幻觉” 的机率都会大大降低。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如果给老年人一些 “掌控感” ,会让他们的身体更健康。比如让他们种点花、养点草。这么看来,其实有一点 “大局在握” 的错觉也并非是什么坏事,积极的幻觉对我们的心理健康甚至有好处。
本文由新生大学译自 bias123.com ,Illusion of Control。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