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议再上“两会” 院士:施工风险可克服十年回本

界面新闻   2016-03-12 21:19
作者:苏惟楚 ·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关于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即烟大海底隧道)相关建议再次引起舆论关注。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副总工、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今年参会递交的建议中,一份是关于加快渤海海峡跨海隧道工程建设的建议,一份是加快琼州海峡通道工程建设的建议。

据王梦恕介绍,长期以来,由于渤海海峡相隔,使环渤海南北两岸成为交通死角,极大地限制了客货运输和经济发展,使环渤海地区难以像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那样,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完整、连续、统一的经济圈。要解决制约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首要任务是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构筑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建立环渤海经济圈内快速、便捷、高效的交通。

同时,据王梦恕分析,通道建成后,将使环渤海由原来的“C”形环绕运输变为“I”形直达运输,可以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全面协调一体化发展;并通过连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进而沟通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发展东北区域经济;同时,对开发海洋资源、能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能优化地区间运输结构、提高路网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国防、政治及军事意义。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的构想提出已有多年。尤其在近些年,山东、辽宁两地的人大代表,从拉动自己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多次联名提议建设烟大海底隧道。但因为建设成本、技术难题和实际的经济价值等原因,这个项目始终存在争议,一直没能付诸实施。

1992年,时任山东省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柳新华和三名同事最早提出了这一构想。很快,这一构想就得到了烟台市、山东省的大力支持。一年后,烟台市委推进构想的实施,成立了包括科技部、交通部、原铁道部、山东省、辽宁省等多部门在内的国家层面的研究团队。

然而,在十余年里,这个项目始终停留在理论研讨阶段。直到2009年,辽宁、山东两省的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议和提案。这个项目才进入决策层视线,并成为热议焦点。

同为作为支持者,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黄金集团顾问穆范敏对回报持乐观态度。据澎湃新闻报道,据穆范敏称,跨海通道建成后,年可节约燃油100余万吨,减少碳排放800余万吨,“交通工程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高于大型工业项目。2000亿元到3000亿元直接投资,10年至15年左右即可收回。”

从技术角度来看,王梦恕表示,目前的技术是完全可行的,只需落实操作问题。在建议中,他表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采用铁路隧道方案,已由中国工程院数名院士、专家论证确证,发改委也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结论一致。因此,不需要再重复论证,施工单位也明确技术可行,工期可控,安全质量确保百年以上。

在建议中,王梦恕还提议采用多渠道投融资方式。渤海海峡铁路隧道按长125公里进行投资匡算,约2000亿元。参考国内外跨海工程建设情况及本工程特点,渤海海峡铁路隧道工程融资方式适宜采取多方受益的BOT模式,隧道建成后的环境效益、社会及经济效益将十分显著。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去年10月底发布的《环渤海海峡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及,研究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前期工作。此外,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已被写进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期工作。”

王梦恕向媒体介绍,包括山东省、辽宁省、大连市和烟台市等,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都很积极,全力配合前期准备工作,都希望能尽早开工。

然而,针对这一耗资不菲的项目,也有反对声音。

反对者认为,该项目耗资过大,但实际价值并不大。王梦恕在《建议》里写道,渤海海峡铁路隧道按长125公里进行投资匡算,约2000亿元。据澎湃新闻报道,王梦恕对此做出进一步解释称,这并不是准确数字,只是初估,待埋深图、线路图等完成后才能更精准。

《中国经营报》2014年8月的报道中曾表达了反对者的态度。据报道,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的石经理曾无奈表示,“这个事儿(指烟大海底隧道)让我们很无语,我如果说没有必要建吧,好像是为了维护自己公司的利益,如果说有必要建吧,但实际上渤海湾的客货运需求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