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榜人:栗坤
北京卫视当家花旦
金话筒奖、金鹰奖、华鼎奖得主
主要主持节目:《音乐大师课》《最美和声》《我是演说家》《传承者》
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明星读榜。最近媒体上都在热传一线城市房价疯涨的新闻,据说深圳、上海有的二手房一天里坐地起价涨了几十万,北京也出现了房主签约后由于房价上涨又毁约的新闻。楼市真的又开始发疯了吗?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昨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热传的文章,是一位名叫于聪的生活在北京的孕妇写的,文章的标题叫《我所亲历的北京抢房潮》。这位作者因为怀孕,把北京郊区的房子卖掉,准备置换一套市里离上班近一点的房子。结果,正好赶上这一波疯涨潮,噩梦开始了。
他们碰到的第一个卖房的业主毕业于某著名高校,家里装修和卫生一流,双方相谈甚欢,房主说价钱和细节都可以谈。结果,过了一天,由于看房的人激增,中介传话说,房主要换大三居,因为大三居涨价,他也跟着涨价30万。作者一听懵了,一天涨价30万,疯了吧?
第二个房主家里装修和卫生也不错,问可以签约吗?说再等等。作者主动提出加5万,房主还是说再等等。因为他们也是换房,那边还没有看好。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但就在同时,中介说,第一个卖房的业主,又涨了50万,3天里一共涨了80万,因为他们看中的一套大三居涨了100万!
这种竞相涨价就像恶性病毒一样传染开来。作者说,接下来几天,新闻铺天盖地形容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像窜天猴一样疯涨,在节骨眼上,央行又降了基准利率,于是楼市完全进入疯狂模式。有业主坐地起价10万20万,大户型甚至坐地起价50-100万,买房者就像等待宰割的羔羊。作者感叹说,经历的这场抢房风暴就像一场浩劫,偷走了她一直以来相信的通过自己努力就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的信念,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国家政策的改变对一个普通百姓生活影响巨大,又无可奈何。
我读完这篇文章,就立刻打开二手房网站查房价,发现去年10月份关注的北京朝阳区一套总价500万的房子,现在同户型的报价已经涨到了540万。
看来这是一场确切在发生的集体性癫狂,这场癫狂我称之为“集体恐慌酿成的恶性踩踏”。这场癫狂的举动犹如在火山口嬉戏,危险而邪恶。
我们知道,北京的限购政策依然有效,北京户籍的家庭只能买两套,非北京户籍纳税满5年的只能买一套,也就是说,市场中的买方条件并未发生变化。而根据统计,北京二手房市场六七成以上的购房家庭都是改善型人群,也就是说,卖的同时,还要买。比如从郊区搬到市区,从学区一般的地区搬到优质学区。对于改善型人群来说,一般卖掉的房子要便宜,再买的贵。所以,如果置换的时候整个市场的价格出现整体性疯涨,根据市场规律,品质好的房屋上涨幅度一定大于一般品质的房屋,这就意味着置换者要添置更多的钱才能实现置换,财富整体上是在受损,而不是获利。所以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在竞相涨价,实质上却是一场“集体恐慌酿成的恶性踩踏”,每一个涨价的人都是踩踏者和被踩踏者。
还有一个被踩踏的利益绝对受损者,那就是初次购房的年轻人。疯涨的房价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意味着要么倾家荡产,要么永远也无法在北京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屋。
那么谁是获利者呢?首先是房屋中介,我发现小区楼下的链家小哥又开始忙碌起来了。朋友说,以前隔三差五哥啊姐啊的打电话骚扰他的中介小哥,最近不搭理他了,因为市场好了,不差他一个。
还有谁是获利者?是那些已经坐拥多套房屋、一动不动等着资产价格不断攀升的人。那位叫于聪的孕妇愤愤不平地说,疯涨的房价背后,是以房分人,用房产进行的阶级固化。一部分人掌握了大量地产资源,并用此创造出更多财富,期间并没有实业支撑,而很多在事业和实业中奋斗很多年,到头来因为没有掌握良好的时机,过着与付出不成比例的生活。“课本上教育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一线城市,蜗牛的贝壳——房子,俨然成为第一生产力。”
她说的一点也没有错。过去十年,房屋已经成为划分阶层的最根本的因素。我有一位同事,十年前,攒到了人生的第一个20万,那时候在北京是够付一套房子首付的,他没有买,十年来随着北京房价一轮又一轮的癫狂,他已经彻底失去买房的能力。另一位同事,十年前从福建来北京工作,他说由于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饱受居所之苦,所以一攒钱就买房,像上瘾一样。前两年见到他,说手里已经有5套房,价值数千万。
最近有条新闻,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显示,494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不足1500万元,占全部2818家上市公司的17.53%,1500万不够北上广深一套好房子的价格;1065家上市公司在2014年的全年盈利不足5500万,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7.79%,一年利润敌不过一套深圳豪宅的价格。
经济学家马光远说,四成上市公司一年创造的利润,不够北上广深一套房,一方面说明实体经济难以创造新的财富,另一方面也说明过于依靠房地产的中国被房地产完全绑架。特别是各级政府对房地产过于持久的爱,让中国经济本质上成了一个围绕房地产分配财富的体系。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菲尔普斯认为,房地产投资过度一定会抑制创新,因为“房地产吸纳了本可以投资在生产力提升、创新、医药技术、软件或可替代能源领域的资金,而这些领域,能够在未来真正推动美国经济增长。”他说,“要想恢复经济活力,再次实现增长,美国人需要克服对房子的酷爱。”房地产作为分配财富的利器,对实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打击是实实在在的。
而眼下的危险,是中国经济并没有任何条件支持新一轮房价疯涨。中国经济正处在寒冬之中。中央出台政策组合拳比如首付回到20%,营业税个税契税减免,政府回购,公积金扩容等,本意是去库存,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库存,但资金的闸门一旦放开,立刻涌入一线城市的楼市,推高房价。两会上,住建部部长表态,对于一线城市房价变化高度关注,与这四个城市正在保持密切联系沟通,在想方设法稳定一线房地产市场。
很多人都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有朋友类比了90年代初的日本、97年前的泰国和香港,说眼下楼市正在重蹈去年股市的覆辙。“这波房价的陡然上涨,与一年前的牛市别无二致,都是在一双大手的拨弄下,有无数利益相关的掮客挑唆下,要我入场的游戏。”
那么,你会入场吗?
历史上著名的房产泡沫
1 | 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泡沫。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有7.5万人口,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专做地产买卖。当时,地价每上升10%,炒家的利润几乎就会翻一倍。到1926年,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碎,许多破产的企业家、银行家或自杀或发疯,有的则沦为乞丐。
2 | 90年代初的日本
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
3 | 1997年的泰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并直接导致各国经济严重衰退。
4 | 1997年的香港
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中环、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高达十几万港元。受房价飞涨的刺激,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就在香港的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东南亚金融危机降临了。1998年—2004年,香港楼价大幅下跌。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
5 | 2008年的美国
从2000年起,尤其是网络经济泡沫破碎和“9·11事件”之后,为了遏制美国的经济衰退,格林斯潘执掌的新美联储积极推行低利率政策,极大刺激了老百姓的借贷冲动,美国房地产步入了空前的繁荣。由于在向信用差和负债收入比率高的客户提供贷款这一面走得太远了,随着还款违约率的上升,危机降临。2008年,美国多家金融机构相继爆出由于次贷影响而出现巨额亏损,美国陷入次贷危机。
6 | 2010年的西班牙
2010年之前的十年间,西班牙的地价上涨了5倍,光是2007年一年就有大约80万套新房子竣工,等待着400万移民购买。当年的建造业占西班牙国内GDP的12%,是英国和法国的一倍。到了2010年,一夜之间,市场突然消失了。移民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去度假的北欧人也停止了买房,西班牙失业率一下子上涨到20%。房价已从巅峰回落了12.8%。西班牙一度繁荣的房地产业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众多烂尾工程,处处现“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