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的基因是自私的?

界面新闻   2016-02-15 00:59
作者:蓝马 ·

为什么人天生就具有利己倾向?

为什么说人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

人们做出利己或利他的行为是人脑在控制还是基因在操控?

为什么绝对的利己基因和利他基因都会导致一个种群的灭绝?

为什么只有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抵抗基因的自私?

为什么“觅母”是种植在人类大脑的病毒基因,可以不停复制、变异、进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众人皆知,其核心思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我们人类也是经过亿万年的生存斗争从猿猴逐渐演化而来的,那么物竞天择竞争的是什么?竞争的其实是基因。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在认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础上,从基因的角度论证了生物以及社会演进的密码。

一、人只不过是基因操控的一具木偶?

人类自以为所作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主支配的,也自以为自身就是万物之灵,其他生物在人类面前都是低等的,人类可以主宰地球,而从基因的进化角度来看,人类充满了傲慢和偏见,人只不过是基因操控的一具木偶,是供基因繁衍和进化的一部生存机器。

原子在运动中随机组合成稳定的分子链结构,而这种稳定的分子链结构在运动中又与异类的分子链结构结合形成新的稳定DNA结构,而这种DNA所具有的复制特性,会让其不断寻找新的异质DNA结合,不断复制、裂变,直至形成万千生物种类,包括我们人类也是由此演变而来。

二、生命是短暂的,基因是永恒的

基因本身所具有的求生本能让其在激烈的环境演变和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鸟类、鱼类、虫子等、以及我们人的身体,都只不过是基因寄生的躯体,基因的自私性会让生物通过繁衍后代将基因复制下去,生物自身会随着生命周期的终结而消亡,而基因会永恒地生存下去。

换言之,生命是短暂的,基因是永恒的。人们通过繁衍后代延续香火,而本质上其实是人体内的基因所提出的复制自己的本能诉求,然而,第一代的基因遗传到下一代有50%基因被遗传,50%基因断绝,继续遗传到第三代就有25%基因被遗传,75%基因断绝,再到第四代的时候,第一代的基因可能只有5%被遗传或者已经完全断绝。

三、利己和利他行为都是合理的

在家谱上来说,第一代直到曾孙、重孙,家族关系仍在,但基因经过复制、变异、进化,早已不是第一代的那个稳定的DNA分子关系链,而是不断和新的基因耦合,生成新的稳定DNA结构,基因就这样寄托于人体之中生生不息。

虽说每一个自私的基因天然具有求生的意志,但是,假设在一个种群中每一个个体都是绝对自私的,那么这个种群由于缺少协作能力,面临外部威胁,生存能力就会变得极其脆弱,会导致种群灭亡;假设一个种群中每一个个体又是绝对利他的,那么每个个体由于缺少自我生存和保护意志,也会导致种群灭亡;

从鸟类、虫类等动物活动来看,一个种群中利己和利他的个体会呈稳定的比例分布,个体做出利己和利他的行为都是基于生存策略。

四、基因是人的程序设计师

基因是生物体的程序设计师,但是基因不是万能的,它无法完美到设计生物体的细枝末节的具体动作。

比方计算机象棋程序,虽然计算机深蓝下赢了象棋大师,但是为被人类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它还是无法下得过超级象棋大师,每走一步,计算机算法都要将各种走法计算一遍,越往后走,算法复杂度越高,计算难度越大,计算机算法无法做出具体的走子指令,它只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根据算法开放式的条件设置,做出相对较优的走子决定。

换言之,棋子的每一步走动位置,并非程序设计师可以精确定义,程序设计师所做的是设计好总算法,而剩下的动作全部由象棋程序所做出,象棋程序在总算法的框架内也承担一定的决策功能,它所做的是遵照算法的旨意,按照不败的原则来走好每一步棋。

人类与此类似,基因作为人类的程序设计师,为人制定了总的生存策略,比方基因告诉人两条策略,一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生存下去; 而人就在这两条策略的指导方针下做出各种决策和行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是具有主观意识,因此,人的大脑可以承担决策功能,做出最有利于基因生存下去的决策和行为。

正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意识,人又可以抵抗基因的自私,做出不利于基因的传承的事,比如不生育。

与其说基因是自私的,不如说这是基因的一种斗争和生存策略,基因的自私不代表人就是自私的,人是社会性生物,且具有主观意识,基于生存和利益判断,会做出利己和利他的行为,因此,人既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

五、觅母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非常类似于基因的遗传。文化类似于一种病毒基因,一旦植入人的大脑,就具有了复制、变异和进化的本能。类似于基因的这种东西叫觅母。

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一种觅母植入一个人的大脑,通过复制再植入其他人的大脑,在复制的过程中,一种觅母与另一种觅母结合和碰撞(变异)可能会产生出新的觅母,新的觅母再通过大脑植入更多的大脑,然后再继续传承下去、或者裂变出更多的觅母,如此生生不息。

像基因一样,觅母都具有求生的意志,它寄托于人的大脑,依靠人的大脑复制、变异和进化,不是每一个觅母都能幸运存活下去,觅母之间存在着激烈地生存斗争,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的觅母才能依托大脑生存久远。

人类今天之所以拥有这么丰富的文明,语言、政治、金融、教育、科学、技术等,都是因为觅母在生存斗争中不断复制、变异和天择,逐渐演化而来的。

这些觅母或者觅母结合体,在人的大脑与大脑之间复制、流通、变异,在人类记忆的有限心智空间中,竞争存活的机会。

像我们中国的儒释道文化、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中文、英语、阿拉伯语、以及先进的科技等,都是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的觅母,而这个演化的过程并没有停止,一切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