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雷达探测感应器、极光扫描仪、超声波传感器……自动驾驶车的核心部件,你给予它们信任和支持,它们给你安全。但要想“夺回”驾驶权,也是一秒切换随你高兴的事。
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车身上贴着“Nissan Intelligent Driving”字样的日产聆风,很守规矩地穿行,我坐在其中的一辆车里。
我并没有被允许坐在驾驶座上。雷诺-日产硅谷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人工驾驶着这辆聆风,离开了停车区。
混入有社会车辆参与的真实道路环境后,他双手离开了方向盘。我清楚看到,方向盘本身时不时地矫正,以让车辆始终保持在行车道的中间行进。
这对于双手始终不离方向盘,视线永远紧盯前方的驾驶习惯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颠覆。
12个摄像头、5个雷达探测感应器、4个激光扫描仪以及超声波传感器……balabala。在整个驾驶过程中,这些智能科技配件的功用也逐一被证实。
摄像头录入着前方行车区域,反馈给雷达感应器,以便监测到允许监测范围内的障碍物,当车辆愈发靠近前方的障碍物时,控制动力的电脑系统会自动对车辆的速度发出减速指令,反之亦然。
你可以将“驾驶”这项任务全权交由智能科技系统去处理。即便一开始,所有人坐在车里的心理状态,是比自己开车还要来得紧张。包括坐在正驾驶座上的研发工程师,也不例外。
当自动驾驶版聆风驶入匝道,需要开上一段高速路时,在极为复杂的会车并线环境里,工程师还是本能地抓了一把方向盘。而在这个时候,自动驾驶模式,被解除了。
是的,人工驾驶和自动驾驶,模式是可以根据车主自身的主观意愿,进行自由的选择和切换的。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测试-完善,其实也是给当今社会里的车辆电子辅助系统,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技术支撑。像ACC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偏离辅助系统,就是自动驾驶技术体系里的一个映射。
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的普及,取决于城市互联网建设的进度和监管者的态度。百度无人驾驶车在北京完成了路试,表明政府监管者给予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的肯定与支持。
那么问题来了:自动驾驶车撞人了,谁负责?
自动驾驶技术固然牛X,但中国特色路况也确实堪忧。碰瓷,闯红灯,不走人道线,以及想不到的“飞来横祸”真给撞了,谁?负?责?
在自动驾驶技术上雷诺-日产联盟高管终于给出了一个明确答复:
“如果事故发生在这次我们将要试驾的日产无人驾驶车上,责任全部由我们来承担。我们研发技术,自然会对车辆负责,但自动驾驶的驾驶座上还是有司机的,他能在自动驾驶和人工驾驶模式间自由切换。真有一天自动驾驶版聆风变街车了,司机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完全是两个概念。自动驾驶也从来不是要取代人工驾驶,而是允许驾驶者有更多的选择。”
自动驾驶,从来都不是人工驾驶的假想敌。相反,它的完善着眼于当下,是提升驾驶辅助系统的智能性;长远来看,就是大势所趋。汽车厂商今天研发的,必然是五年之后汽车很可能会实现并使用的技术。看看奥迪、宝马、戴姆勒、沃尔沃、雷诺-日产联盟等这些专家们,对于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车联网的发力程度,就知道自动驾驶前途无限。
文: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