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这部描述次贷危机的电影和当年的真实情况相距多远?

界面新闻   2016-02-03 15:13
作者:Alex von Tunzelmann ·

全球经济曾在2007-2009年陷入衰退,其中最大的推手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

亚当·麦凯导演的《大空头》(The Big Short),故事起始于1970年代抵押证券刚刚问世的时候,为防止观众看得打哈欠或是因无趣而走开,三分钟之内就出现了一行字“银行家从乡村俱乐部来到了夜总会”,同时伴随着展现近乎裸体的女人乳房和臀部的镜头。这样的开场方式令人厌恶,并且很可能会给人留下这么个印象:整部电影将会顺着《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的路子,通过大量性和华丽场面的掩盖,让金融世界显得不那么枯燥。里面甚至有一个玛格特·罗比(Margot Robbie)的镜头——她曾在《华尔街之狼》中饰演乔丹·贝尔福特(Jordan Belfort)的妻子——她斜倚在泡泡浴缸里喝着香槟,对着镜头讲解次贷证券市场。幸运的是,电影最终从这一点上升华了自己,以一个比它的开头给人的印象更为深思熟虑的方式结尾。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写作的非虚构作品《大空头》,这也是电影的蓝本,2010年一出版就荣登销量最佳。刘易斯是少数几个能够把复杂的金融市场或证券分析写得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作家之一,正如在他的力作《说谎者的扑克》(Liar’s Poker)和他的最畅销的作品《魔球》(Moneyball)中表现的那样。

《大空头》的剧本在敏锐、机智和主调方面都很忠实原著,也在其中几个人物身上重点聚焦——尽管他们大部分都半虚构化,并使用了化名。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在接穗资本(Scion Capital)的时候是不折不扣的证券市场投资者;在办公室里,他一边光着脚一边听着鞭鞑金属音乐(thrash metal)。

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

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的原型是对冲基金经理史蒂夫·艾斯曼(Steve Eisman),电影保留了他的犹太人背景和说话直爽的品性。

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

贾瑞德·文内特(瑞恩·高斯林饰)的原型是德意志银行债券业务员格雷格·李普曼(Greg Lippmann):“他的头发向后梳着,就像戈登·盖柯(Gordon Gekko)的那样。”刘易斯写道,“他的鬓角很长,就像1820年代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或者1970年代的色情影星那样。”电影中的文内特的鬓角并不长,这点令人遗憾,不过幸好片中保留了爱吹牛的李普曼。

贾瑞德·文内特(瑞恩·高斯林饰)

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饰)的原型是本·霍基特(Ben Hockett),他也和真人一样持有末日观。

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饰)

所有这些人都分别各自发现了抵押证券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次贷市场上不受约束的通货膨胀。这部电影准确描绘出了事件的历史轨迹。这是真实发生的——虽然很令人震惊,那就是当时许多人,甚至包括美联储主席本人在内,都继续无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甚至拒绝承认它会发生。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他的评论中指出过这一点时,更多的人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另一位经济学家杰弗瑞·塔克(Jeffrey A Tucker)则认为,《大空头》没有参考当年美联储采取的行动,因此是“不完整”的。他指导观众去寻找保证金崩溃原因的准确账目。

所有人都发现了抵押证券中存在的问题,但选择了无视。

《大空头》有着比保证金更为广泛的关切,也有着更为明确的政治态度。虽然从历史上看,它的方法同样有效:它关注的是华尔街的人物参与、在监管部门掩盖和否认下的精神麻痹的水平、评级机构和银行,以及最终的后果。如果它描绘的经济图景不全面,那是因为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你只能讲那么多,而且电影制作者们也只能让一部分人躺到泡泡浴缸里为观众解说金融术语。

有时候,《大空头》的画面会静止,然后就会有人来评论这个场景的真实性。“好的,这部分其实并不很准确,”少年业余投资者杰米·希普利(Jamie Shipley)承认他和他的同事查理·盖勒(Charlie Geller)(以真实存在的投资者杰米·麦和查理·莱德利为原型)曾偶然发现过一个揭示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的文件。“我们没有找到一家银行拒绝我们的招股说明书。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查理的。”历史学家们很高兴!电影和事实的出入由此公诸于众。不过,想想如果所有的电影都这么操作,那么《勇敢的心》(Braveheart)将会长达12小时。

盲人做评级~信用超市是如何诞生的

每个人都会认为这部电影的主角都疯了,但2007年,信贷市场就像他们曾预言的那样开始动荡。随着2008年贝尔斯登银行(bank Bear Stearns)的崩溃,事情变得非常糟糕。难道没人注意到他的名字几乎和“裸着的臀部”相差无几吗?然而《大空头》并不对这家银行的倒闭幸灾乐祸。相反,它变得愤怒。它的每一个成员——除了卑鄙的文内特——最后都被证明是对的。尽管他们都能睡在钱堆里为自己哭泣,但是出色的表演(特别是卡莱尔和贝尔)还是让真诚打动了观众。“我有一种感觉,几年之内人们将会对移民和穷人们抱以指责,” 鲍姆叹息道。当你在事件发生几年后拍有关于它的电影,这一点就变得很容易预言。然而,当鲍姆和他的同事们站在纽约圣帕特里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的台阶上,看着经过的人们,难过地思考着他们中会有多少人失去生计的时候,这是真实的。

快速、有趣和正义的愤怒,《大空头》用更吸引人的方式和更少的悲观调子,让白领金领们看起来比大多数商战片中的样子更酷一些。这也是对次贷危机的一个坚实的历史解释。

翻译:马元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