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花数百万做营销,她不花半分,只用社群就引爆了朋友圈

界面新闻   2016-01-21 20:42
作者:闹客邦 ·

2016年1月14日,闹客邦举办了“闹客沙龙(第一期)——颠覆你对营销的理解”活动,嘉宾黄府小米(黄妍)做了一场关于“高逼格的生日趴是如何刷爆朋友圈”的分享。

黄府小米说,当时那场生日趴大部分参与者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了活动信息,之后也有十几个公众号转发了这场没有流程、没有节目单、全靠微信成员自发组织和完成的生日趴。这场生日趴之所以能够引爆朋友圈,靠的就是前期社群力量的累积而在后期的爆发。

在中国,自古就讲究圈子文化,社群一直都以各种形式存在。社群满足了人们社交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被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是基于社交而建立的。

但是,现在的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人际关系的链条变短并且形式多样。因为互联网工具的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沟通效率,原来隐性的关系网络变为显性,基于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聚集起来,社群经济也由此兴起。

然而,社群形成容易,但经营不易。因此,笔者借助秋叶老师《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书中的理论,以黄府小米分享的“用一场高逼格的生日趴刷爆朋友圈”为案例,向大家进行说明。其中,主要从书中提到社群构成的几个要素,来分析如何基于社群引爆朋友圈。

1.同好

“同好”是指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可以是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共同经历了某件事情。比如说基于读书的分享会、各种离职员工的联盟等,“同好”决定了社群的成立。

拿这次生日趴来说,许多媒体人愿意参加,一方面是对黄府小米身为一个资深媒体人的影响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黄府小米身为美食达人,对于美食鉴赏能力的认可。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存在,比如对于美食的喜爱或对于吃喝玩乐的喜爱,活动提供的美食和创意十足的活动环节符合参与者的这种同好。

2.社群结构

许多的社群在建立之后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很快走向沉寂,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在建立社群的时候,没有对社群的成员结构进行有效的规划。一个良好的社群就应该像一个机器一样,机器是由不同的零件构成,社群也应该由不同的属性的成员构成。

黄府小米提到社群应该是“基于同样的兴趣,一群人去完成一件事”。同样,在筹备生日趴中,有人提供美食、有人提供节目、有人提供红酒等,由不同的人去完成一次活动的各个部分,在短短一星期就筹办了一场盛大的派对,这些基于社群各个组成结构的力量促成了刷爆朋友圈的结果。

3.价值输出

输出决定了社群的价值。人们受需求的驱动会选择加入各种各样的社群,比如现在很多活动都会建立微信群供大家交流。而大家之所以愿意进群,是因为有相互交流和向嘉宾请教的需求。如果加入社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们就会选择离开,加入其它的社群继续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好的社群一定要给其中的成员带来持续稳定的服务输出。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想要利用自己的社群打造一个活动,首先要明白社群的需求点在哪里。

在黄府小米的生日趴中,参加者有三种需求:庆祝生日的需求、吃喝玩乐的需求、相互交流分享的需求。就如黄府小米所言,生日趴的本意是为了凝聚身边朋友的力量,分享大家的认知盈余,希望所有躲在文字背后的新媒体小编,都有机会和大家相互交流分享心得。而庆祝生日虽然是活动主题,但并不是真正的需求,其价值在于由此发生的人与人间连接的可能。

社群的好处显而易见。原来人们经常会用“网”来形容人际关系,一旦缺失一个点,这个网就会形成一个漏洞。而现在的社群关系是多点连接,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连接的,缺失一个并不会形成关系网上的漏洞。所以,现在社群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强关系”。

现在很多公司热衷于搞社群,就是想要利用这种关系进行营销,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企业在社群中充当的只是有需求的人,希望成员不断满足其需求,却忘了健康的社群应该是同时存在“有需求”和“解决需求”的两种人。

反观黄府小米的这次生日趴活动,首先是基于同好建立的社群,再是通过有效的成员结构来保证社群的互动,最后为群员提供持续稳定的价值输出来保证社群的生命力,最终才形成了一场引爆朋友圈的生日趴。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宗旭 ,闹客邦实习记者(微信:zx156557)。闹客邦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tiwwei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