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重编这套艺术经典,希望你从此学会审美

公共审美的失位,已经是显而易见,且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整体缺乏一套审美标准。2020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学会审美呢?

最近几年,我们的公共审美一直徘徊在褒贬不一的动态之中。

黄海的电影海报一片赞好,甚至惊艳海外,中国的设计师也频频斩获国际设计奖项。

但更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庸俗的审美无处不在。街道招牌的粗暴统一,从北京到上海到广州同样呆板枯燥,野生的街道文字日益凋零;我们也会讶异于各种具象的建筑,措不及防地矗立在城市之中,堪称城市迷惑大赏。

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万达文化旅游城

在北斗升空之后,中国的航天海报也被拿出来跟老大哥的海报对比,感叹我们的美育和设计落后了100年。

苏联航天海报

中国航天日海报

我们不在此深入探讨这些海报的好坏,但公共审美的失位,已经是显而易见,且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整体缺乏一套审美标准。

2020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学会审美呢?

01 以经典重塑审美

美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布鲁姆(Harold Bloom)在《西方正典》一书中曾如此讲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我们当下的知识、语汇、认知能力甚至原创能力都来源于经典。”

《月亮与六便士》让人知晓了在庸俗的生活之上,还有一个理想,永恒明亮如月;《堂吉诃德》讲明白了被历史遗忘的人,他们的理想是可笑的骑士斗风车,但也存有一份高贵的尊严;《百年孤独》展开了一卷磅礴大气,魔幻神奇的画卷,归根结底是人类永恒的纯真而善良的呢喃,希望悲剧永远不在这片大陆上发生;《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似是屌丝逆袭女神一场空的狗血故事,但背后写完了一代人的迷茫和困惑,在绿光中永远若隐若现……

那么艺术、设计的经典又该如何去定义呢?

为此,我们找来了六位一流的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设计教育工作者,精选经过岁月淘洗的艺术经典,用时间线串成颤动人心的艺术流变,用连贯的东方和西方艺术、设计谱系,从基础开始建立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帮助中国人理解什么叫做美,如何欣赏美。

第一辑的选书,来自去年刚过100年庆典的包豪斯。

01《艺术中的精神》

这本书是将艺术从传统纽带转向物质现实的运动中的开创性作品,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作为抽象画的开创者,康定斯基在本书中解释了他自己的绘画理论,并结合了影响当时许多其他现代艺术家的思想,探寻艺术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解读抽象画为何诞生,如何欣赏。

02《包豪斯剧场》

《包豪斯剧场》记录了包豪斯学院的舞台实践成果。本书由格罗皮乌斯和魏辛格编定,收录了奥斯卡·施莱默、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和法尔卡斯·莫尔纳关于剧场艺术的理念与实践。本书代表了包豪斯人的艺术标准,他们继承瓦格纳的“总体剧场”理念,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现代性项目。

他们从剧场建筑、舞台、戏服、设备、表演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构思,使“包豪斯剧场”成为了包豪斯所有艺术实践的集大成者。

03《绘画、摄影、电影》

100年前的世界,传统的视觉艺术手段受到新技术的剧烈冲击。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在本书中试图把握摄影(相机及其他留住影像的手段)和菲林(相机与摄像机带来的光影运动),如何能够发展到成为绘画一样,具有同等水平的艺术形式。他超越性的想象力,预见了现在广泛流行的PS、蒙太奇、视觉诗等艺术形式的前景,并在一个缺乏制作手段的年代,创作了这些艺术形式的雏形。

莫霍利-纳吉完美解读了一个艺术家的职责,他用自己的想象力重新思考视觉艺术和摄影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想象了一个新世界的到来,以跟上急剧变化的技术现代性。

但关键是,我们从一个百年前的艺术运动之中,究竟可以学会什么呢?

我们按时间梳理了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哲学家、艺术史学家、新闻媒体对这几位作者及相关主题的报道,将他们按年代收藏在读者卡之中,串联起自包豪斯以来,西方世界对这几位艺术家以及对包豪斯这场艺术运动的评价。希望你们在阅读中,可以品味到他们超越时间的魅力,并加入到这种艺术的传承之中。

02 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审美

作为这三本书的第一批读者,我们翻阅了几乎所有的版本,我们买来了能买来的所有版本,并从香港的图书馆借来了英文版本、德文版本,甚至还有日文版。我们从读者的角度思考,所谓“经典”,应该可以怎么被“诠释”,应该可以怎么被“阅读”。

在《艺术中的精神》里面,我们跟欧美博物馆授权,收录拉斐尔、塞尚、毕加索等大师名作的高清彩图,替代原书的黑白图片,全彩四色印刷,重新展现大师作品魅力。

同时,我们根据古根海姆版本的编辑思路,挑选了十五幅康定斯基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媒材、不同风格,将康定斯基整个创作生涯浓缩呈现,见证他对于自己理论的实践、改进,甚至叛逆。

在《绘画、摄影、电影》里面,我们和纳吉女儿创办的莫霍利-纳吉基金会合作,收录了他的摄影雕塑(photoplastic)、黑影照片(photogram)等收藏于原书中的作品,并且一板一眼复制了他充满诗意的《大都市的活力》。不过其实,与其说这是一个文字设计(Typography),其实不如说它是视觉诗歌(Visual Poetry)了,纳吉用他的诗意大胆想象了未来的美丽新世界。

在《包豪斯剧场》里面,我们从哈佛艺术博物馆和J.保罗·盖蒂博物馆取得了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格罗皮乌斯的手稿,将黑白图片升级。然后从德国博物馆买来了奥斯卡·施莱默的戏服图片,当然少不了思维天马行空的莫霍利-纳吉,他的作品和装置也收录在里面。

03 审美不止一种维度

作为一家专注“设计”的出版公司,三度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阅读是否只能有一种形式、一种维度呢。

在我们这套书中,我们想定义的经典,应该是从不褪色的,甚至从未实现的。包豪斯百年纪念(100 Jahre Bauhaus)和德国交互媒体设计公司(Interactive Media Foundation)给我们提供了用于百年纪念开幕式的剧场创作。当年一代包豪斯人的创想,在一百年以后才得以实现,现代的创意工作者用VR、用动作录制,复制了格罗皮乌斯心心念念的“舞台与观众的互动”,复制了施莱默一直追问的“人与机器的关系”。

从书腰到读者卡的改变,除了是塑造一种阅读的传承。更关键的是,每本书都由无数的树木而来,每本书都有生命,我们希望它们的每一个部分都不会像普通的书腰一样,在翻开时就被随手抛弃。而假如,你们愿意将读者卡继续传递,让阅读分享从虚拟的线上空间,回归到线下,那我们的心愿就达成了。阅读,是有温度的。经典,是在一个接一个人的手中,不断流传的。

 

来源:三度出版传媒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