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的这辆车让我改掉了一个坏毛病

颜值、操控、科技一个都不差,奔驰的这款车真的是不容小觑。

1. 如果不是试驾的缘故,我很少会主动要求去开一辆SUV。理由很简单:我不喜欢那种高重心带来的驾驶感。如果要会喜爱驾驶的人分为两类:赛道控和越野控,我可能更偏向于前者。所以每次试驾SUV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跟同平台上的轿车相比较,虽然这很不公平,人家明明是SUV嘛。

2. 很巧的是,在试驾全新GLC的前一天,我刚刚开过C300 标准轴距。这款标轴高功率车型给我非常大的惊喜,轴距的减少对操控的提升非常明显,切入S挡后动力响应非常迅速,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感觉。跟之前试过的C260L长轴相比简直就像两个人。

3. 因此,这次试驾GLC我既期待又有些担心,刚刚试过C级里面操控最好的一款车,立马来试一款SUV会不会有一些不客观的对比?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GLC提供了近乎轿车的完美体验。

4. 外观我就不多说溢美之词了。奔驰这一代的设计就像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一样,让中国消费者毫无抵抗力。我记得GLC刚出官图那阵子,还有人说与GLK相比,GLC太过圆润了。可真正实车一出来,这种说法也销声匿迹了。 奔驰这一代的设计最牛的地方是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SUV,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这个车怎么看怎么大。GLC如此,GLA GLE亦是如此。我在路上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对GLA的评价是“这款车好大”。这就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死穴啊。

5. 内饰几乎与新C级轿车一模一样,在营造内饰的豪华感上奔驰确实有一套。低配版本上提供的黑色高光中控面板一点也不掉价。我曾经非常讨厌木纹装饰和浅色内饰,但这两个元素在奔驰手里就玩得很妥帖,完全没有违和感。

6. 后排着重对于腿部空间的改善,如今已经能够顺利让成年人在此进行长途乘坐了,因为过往GLK级的后排太过于狭小。后排针对提升乘坐舒适性,进行了坐垫加厚处理。前后四个座位均有配备。头部靠上后,柔软的质地让人感到身心放松。国产GLC 300车型还配备了后排独立空调控制,以及USB充电口(最大输出5V/2A)和一个220V三相交流电源接口。实用性大增。

7. 三色氛围灯与13喇叭的柏林之声音响为打包选装,北京奔驰给出了8000元的选配良心价,可以说是最值得买家掏钱买单的选项。柏林之声目前装备在汽车上的方案并不多,对音响发烧的朋友可以试试。如果也就听听收音机和蓝牙音乐,标配的音箱也足够了。

8. 除了GLC 200车型外,其余车型均配备了电动尾门,打开尾箱后能够看到不错的装载空间,GLC的行李箱门槛更低,掀开盖板依旧留有一些储物格。这是因为GLC级全系配备“防爆胎”,从而腾出更丰富的储物空间。从图中就可以看到后备箱的装载水平仍然突出。GLC 300车型上还具有一键放倒座椅的贴心功能,在后备箱和后座侧面均设有按键。

9. 这是第一款奔驰2.0T发动机+9AT变速箱组合的车型,9个前进档可实现更大的传动比范围 (最大传动比为9.15),档位之间的间隔更短。从最大承受1000Nm的扭矩来看,有极高的适应性。不过从实际驾驶体验来看,与之前的7AT相比提升感觉并不十分明显,一二挡低速时仍能感受到轻微的顿挫,不过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一旦切入S挡,油门变得更加灵敏,变速箱的升减档也明显迅猛很多。如果热爱驾驶的朋友,我很建议大家用S挡来体验奔驰的车型。

10. 交叉轴项目体验中,当车轮打滑时,电子限滑系统及时介入,限制锁止打滑车轮,相比普通配备了适时四驱的SUV车型来说,通过交叉轴路段时并不费力,整体表现并未拖泥带水。这是因为奔驰GLC上重新调整了全四轮驱动(4MATIC)系统。新型四驱动力传动系统的设计,并提供50牛·米预锁扭矩,通过行星齿轮的差速机构,以45:55的比例在前后轴之间分配驱动扭矩,为GLC提供更佳的越野通过性。

11. 越野车在通过很多路况复杂的下坡道路时,驾驶员必须谨慎地同时控制油门、刹车以及方向盘,这对于没有丰富越野经验的驾驶员来说是很难做到的。GLC上配备的这个陡坡缓降功能还是比较实用的,下坡时可用松开油门和刹车,车辆会自动匀速下行,驾驶员就控制好方向盘即可。

12. 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安全行车配置:360°的环车摄像可以单独开启,直观了解前后左右的障碍物,避免SUV车型由于高大的车身对蹲着的行人以及低矮物体产生泊车盲区的安全隐患。

13. 有个细节,GLC最初原定是在2016年初上市,北京奔驰将其国产时间大幅提前。“2015年是梅赛德斯-奔驰名副其实的SUV之年,我们推出了涵盖不同细分市场的多款SUV车型。。”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段建军说。奔驰前11个月在华销中,SUV车型占比超过40%,同比增长高达41%,这意味着奔驰在中国售出的每五辆车中,有两辆是SUV车型。

分享 评论 (3)
更多图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