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货币化讨论再起,北大教授提出央行应分担一部分支持小微企业的财务成本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疫情期间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的财务成本,应由财政、政策性银行甚至央行分担,不应全部推给商业金融机构。其中,短期内由央行承担一部分财政的责任,只要不变成常规性举措,是有尝试空间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陈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日前表示,新冠疫情期间政府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的财务成本,应由财政、政策性银行甚至央行分担。他强调,由央行承担的一部分财政责任,只要不变成常规性举措,是有尝试空间的。

“第二季度经济显著反弹,但下一步经济增长的轨迹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是,金融能否持续支持经济增长?”黄益平在近期举行的“2020•金融四十人年会暨专题研讨会”上说。

他指出,政府要求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让利1.5万亿元,难度不小,可能会对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盈利状况产生较大影响。据其测算,2019年,中国六大国有银行利润为1万多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000多亿元, 城商行为2000多亿元。

“大银行的情况好一些,本来利润比较多,而且是国有商业银行。但现在政府要求大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同比增加40%,加上对利差的挤压,这些金融机构将来财务状况可能也不乐观。”黄益平说,加之大行纷纷做小微业务,已经对许多中小银行的小微贷款业务造成很大冲击。这些问题如果持续发展,未来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的矛盾也许会再次恶化,不排除下半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会再次变得突出。

黄益平进一步指出,危机时期商业银行代行一部分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奇怪,关键的问题是,将来由谁来承担主要的财务责任。

“比如,如果这些政策性很强的小微企业贷款发生了坏账,算谁的?如果全部由银行承担,势必会影响银行承担这些责任的意愿。即使不得不为之,将来一旦资产负债表恶化,可能会影响银行部门的稳健性甚至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的一大批中小银行在疫情之前不良率已经高达两位数,疫情冲击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性责任一定会使得它们的日子更加难过。”他说。

事实上,在稳企业、稳经济的同时,银行业确实已经出现了不良贷款率上升、资本充足率下降和净利差收窄的情况。

“这些过程还刚刚开始,未来还会进一步恶化。这些可能会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黄益平说。

为此,他提出,财政是最顺理成章的承担者。政策性银行可以帮助承担一部分责任。如果前两者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那么短期内也许可以让央行发挥积极作为。

“总之,疫情期间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的财务成本,由财政、政策性银行甚至央行分担,都比全部推给金融机构强。”黄益平说,“央行承担政策责任的思路,肯定会引起争议。但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由财政或政策性银行承担大部分责任的可能性很小。”

至于由央行承担财政责任的思路是否触及现代货币理论,黄益平表示,他一向不认为现代货币理论是一个负责任的理论,但对于前段时间国内热议的“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他感到十分矛盾。

他说,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禁止财政直接向央行融资,否则会影响到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甚至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我国以前在这方面有过教训。但另一方面,目前的格局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都隶属于国务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政府直接调控的,换句话说,人民银行和货币政策本来就不独立。

“因此,危机期间,央行承担一部分财政的责任,只要不变成一个常规性的举措,应该有尝试的空间。这样做,起码比把政策责任长期留给金融机构要好得多。”黄益平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